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P波离散度大于40ms的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P波离散度大于40ms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1例)及非氯沙坦组(21例),药物治疗1年后,观察房颤发生情况。结果氯沙坦组2例(9.5%)患者发生房颤,非氯沙坦组9例(42.9%)患者发生房颤,两组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可减少P波离散度大于40ms的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可作为这类患者的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喹那普利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观察42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与喹那普利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P波离散度为(54.7±3.6)ms,P波离散度≥40 ms 32例(76.2%),治疗后P波离散度为(42.7±2.8)ms,P波离散度≥40 ms 7例(16.7%)。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喹那普利能减轻高血压病患者心房解剖重构及电重构,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喹那普利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42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与喹那普利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P波离散度为(54.7±3.6)ms,P波离散度≥40 ms 32例(76.2%),治疗后P波离散度为(42.7±2.8)ms,P波离散度≥40 ms 7例(16.7%)。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喹那普利能减轻高血压病患者心房解剖重构及电重构,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P波离散度对预测冠心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的价值。结果表明,观察组的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波离散度是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及最大时限(Pmax)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发生电生理机制中的作用,评价Pd、Pmax对PAF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48例PAF患者(PAF组),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组(PAF1组)20例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组(PAF2组)28例,另选择同期非心房颤动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记录窦性心律心电图,计算并对比分析相应的Pd、Pmax及其对PAF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PAF组Pd及Pmax显著高于对照组[(41.11±4.97)ms比(27.77±4.72)ms,(111.43±8.01)ms比(95.57±9.01)ms](P<0.05).PAF2组较PAF1组Pmax明显延长(P<0.05),但两组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Pd≥40 ms联合Pmax≥110 ms作为预测PAF发生的指标,其特异度为95.65%,灵敏度为81.25%,阳性预测值为95.12%.结论 Pd、Pmax在PAF患者中均较非心房颤动患者明显增加,Pd≥40 ms、Pmax≥110 ms可作为预测PAF发生的有效指标,以Pd≥40ms联合Pmax≥110ms对PAF发生的预测更为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约有6%~ 15%的心房颤动患者缺乏器质性心脏病的依据 ,称为“特发性”或“孤立性”房颤[1] ,多数呈阵发性 ,以男性居多 ,往往有家族史。本文通过研究P波离散度(Pd)及P波最大时限 (Pmax)两项指标 ,探讨其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取 1993年 10月至 2 0 0 0年 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心房颤动组 )3 0例 :男性 2 3例 ,女性 7例 ,年龄 18~ 60 ( 4 7 1± 9 6)岁。本组心房颤动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 ,持续 4 8小时内并自行终止。…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心电图P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  冯立  杨春云 《中国医师杂志》2004,6(9):1248-1248
P波离散度(Pd)是近年来发现和提出的预测房性心律紊乱、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体表心电图的一个新指标。已有资料表现其预测房颤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者观察85例糖尿病患者的Pd,并与175例健康成人的Pd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Pd对糖尿病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进行预测的可能性,以便早期干预,延缓或阻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伊贝沙坦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P波离散度(Pd,ms)和最大P波时限(Pmax,ms)的影响。方法90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加伊贝沙坦组31例,伊贝沙坦组29例和胺碘酮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观察药物治疗2个月前后心电图Pd和Pmax的变化。结果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d和Pamx明显延长;胺碘酮加伊贝沙坦治疗能明显改善Pd和Pmax;伊贝沙坦治疗对Pd和Pmax有改善倾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胺碘酮能改善Pd和Pmax,但对Pd和Pamx的改善少于胺碘酮加伊贝沙坦组。结论胺碘酮加伊贝沙坦能显著缩小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及P波最大时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WD)及24 h平均心室率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9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5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PWD、心室率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WD较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明显增大[(67.38±13.35)ms比(43.79±10.69)ms,P<0.01],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增快[(89.59±25.39)次/min比(73.65±14.62)次/min,P<0.05].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中,29例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服用9例(P<0.05);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WD增大(OR=0.874,P<0.01)及24h平均心室率增快(OR=0.953,P<0.05)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WD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盐酸胺碘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经过了多年的曲折考验 ,它已在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站稳了脚跟。尽管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但它仍然成为心律失常 ,特别是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石。胺碘酮作为抗心绞痛药出现于上世纪 6 0年代。 70年代初发现胺碘酮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而逐渐用于临床。我国在 70年代末期开始使用。 80年代初美国用它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 ,因剂量大 (负荷剂量达 37.8g,维持量达 1.2g d) ,出现严重毒副作用。其中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率达 4 % ,造成一部分病人的死亡。加上本药的药代动力学和使用方法复杂 ,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WD)及24 h平均心室率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9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5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PWD、心室率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WD较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明显增大[(67.38±13.35)ms比(43.79±10.69)ms,P<0.01],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增快[(89.59±25.39)次/min比(73.65±14.62)次/min,P<0.05].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中,29例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服用9例(P<0.05);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WD增大(OR=0.874,P<0.01)及24h平均心室率增快(OR=0.953,P<0.05)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WD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WD)及24 h平均心室率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9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5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PWD、心室率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WD较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明显增大[(67.38±13.35)ms比(43.79±10.69)ms,P<0.01],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增快[(89.59±25.39)次/min比(73.65±14.62)次/min,P<0.05].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中,29例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服用9例(P<0.05);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WD增大(OR=0.874,P<0.01)及24h平均心室率增快(OR=0.953,P<0.05)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WD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WD)及24 h平均心室率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9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5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PWD、心室率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WD较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明显增大[(67.38±13.35)ms比(43.79±10.69)ms,P<0.01],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增快[(89.59±25.39)次/min比(73.65±14.62)次/min,P<0.05].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中,29例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服用9例(P<0.05);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WD增大(OR=0.874,P<0.01)及24h平均心室率增快(OR=0.953,P<0.05)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WD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WD)及24 h平均心室率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9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5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PWD、心室率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WD较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明显增大[(67.38±13.35)ms比(43.79±10.69)ms,P<0.01],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增快[(89.59±25.39)次/min比(73.65±14.62)次/min,P<0.05].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中,29例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服用9例(P<0.05);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WD增大(OR=0.874,P<0.01)及24h平均心室率增快(OR=0.953,P<0.05)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WD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WD)及24 h平均心室率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9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5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PWD、心室率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WD较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明显增大[(67.38±13.35)ms比(43.79±10.69)ms,P<0.01],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增快[(89.59±25.39)次/min比(73.65±14.62)次/min,P<0.05].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中,29例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服用9例(P<0.05);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WD增大(OR=0.874,P<0.01)及24h平均心室率增快(OR=0.953,P<0.05)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WD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WD)及24 h平均心室率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9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5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PWD、心室率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WD较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明显增大[(67.38±13.35)ms比(43.79±10.69)ms,P<0.01],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增快[(89.59±25.39)次/min比(73.65±14.62)次/min,P<0.05].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中,29例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服用9例(P<0.05);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WD增大(OR=0.874,P<0.01)及24h平均心室率增快(OR=0.953,P<0.05)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WD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WD)及24 h平均心室率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9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5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PWD、心室率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WD较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明显增大[(67.38±13.35)ms比(43.79±10.69)ms,P<0.01],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增快[(89.59±25.39)次/min比(73.65±14.62)次/min,P<0.05].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中,29例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服用9例(P<0.05);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WD增大(OR=0.874,P<0.01)及24h平均心室率增快(OR=0.953,P<0.05)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WD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WD)及24 h平均心室率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9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5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PWD、心室率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WD较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明显增大[(67.38±13.35)ms比(43.79±10.69)ms,P<0.01],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增快[(89.59±25.39)次/min比(73.65±14.62)次/min,P<0.05].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中,29例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服用9例(P<0.05);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WD增大(OR=0.874,P<0.01)及24h平均心室率增快(OR=0.953,P<0.05)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WD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房性早搏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50例房性早搏的患者及155例心电图检查正常者均采用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P波最大时间占P波最小时间,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 房性早搏组P波离散度明显增大(P〈0.01),P波离散度预测房性早搏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0%,有非常显著的意义。结论 P波离散度对房性早搏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方法简便,安全、无创、可重复性高,可作为预测房性早搏的临床指标.为临床对房性早搏的及时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