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本院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筛选中药注射剂目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2004~2008年本院临床使用量排在前18位的中药注射剂所发生的ADR(不良反应)的数量、发生率、类型等,分析ADR产生的原因、相关因素,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 总的ADR为35宗,主要有A型和B型,其中一般...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本院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筛选中药注射剂目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2004~2008年本院临床使用量排在前18位的中药注射剂所发生的ADR(不良反应)的数量、发生率、类型等,分析ADR产生的原因、相关因素,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总的ADR为35宗,主要有A型和B型,其中一般的ADR 32宗、严重的ADR 3宗。ADR占中药注射剂处方使用总次数的比率为0.161‰。结论本院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率较低(属于罕见范围),由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引发的医疗纠纷事件为0宗,中药注射剂在本院临床使用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7,(11):1489-1492
目的:为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 Med文献数据库,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ADR监测2014年度报告数量排名前10位的中药注射剂近30年的文献全文报道。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分析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药品不良事件(ADE)案例。结合上市后药物再评价安全性及合理性研究,评价其临床用药安全问题。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 013篇,纳入1 354篇。中药注射剂ADR常累及多器官/系统,其中尤以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附件居多;引发ADR/ADE的主要以理血类功效的中药注射剂居多;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最多,其中严重的ADR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引发ADR/ADE的10种中药注射剂的原发病、溶剂、给药浓度合理率及配伍应用情况与说明书一致性普遍偏低,其中,原发病符合率为78.30%,溶剂种类一致率为77.94%,给药浓度一致率为74.64%,81.73%为单独配伍。结论:中药注射剂ADR/ADE较为严重,亟需从安全性及合理性方面完善其上市后再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4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该院有15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为主,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 关注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改善,推进其用药安全性的提高,实施分级管理,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5.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品,随着我国药品监管机制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也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的特点及发展现状,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角度提出相关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从而为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E)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上报的124例中药的ADR报告,用Excel软件对患者性别、年龄、出现ADR/AE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AE累及的系统-器官等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的ADR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因果关系评价中可能居多,涉及ADR的药品剂型以注射剂居首位,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的ADR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加强中药的ADR监测,重视中药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亚芳 《抗感染药学》2008,5(4):254-255
近年来,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与丸、散、膏、丹相比,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的历史还很短。关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不断增加,在数量上已占中药制剂的1/2。因此,中药注射液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临床的质疑,也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发展。笔者对中药注射液的ADR发生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54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1996年1月~2002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药学杂志刊登的542例(547例次)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发生规律及特点.结果: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的主要剂型,本组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损害为主,共366例次占66.91%,涉及药物18个品种,集中在双黄连、葛根素、清开灵3种注射剂型,共诱发ADR 316例占58.31%.结论:应提倡中药采取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中药不良反应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祝德秋  沈金芳 《中国药房》2004,15(6):359-361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这一传统药物以其标本兼治、副作用小的特点而被人们广泛接受.但随着中药新品种的不断开发及其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中药引起不良反应(ADR)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正逐年增加.为此,笔者对我国1990年~2002年间有关文献报道的中药ADR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5种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蔡泳 《医药导报》2006,25(4):370-371
目的分析常用中药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99~200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对收集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与机体、药物、配伍禁忌、反复用药等因素有关,根据相关因素制订相应防范措施。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液的ADR,尤其应加强对年老、婴幼儿患者ADR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易智勇 《中国基层医药》2014,(14):2159-216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安徽省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663例ADR报告进行归纳整理,其中10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报告来源、评价、临床表现、ADR涉及系统/器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报告中,共涉及26种药品,均为静脉给药方式,有90例(87.37%)发生在用药30 min 以内,男女性别比例为60:43,60岁以上老年患者 ADR 发生率最高(54.37%),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35例,33.98%),灯盏花素ADR例数最多(15例,14.56%)。结论应坚持开展中药注射剂ADR监测与上市后再评价,规范、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年来医疗机构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使用的安全性,发现其中规律,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检索2004年-2009年CNKI收载的中医学与中药学、药学类影响因子≥0.5的统计源期刊中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不良反应个案,收集药品、患者及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相关信息并分析评价。结果:共收集个案报道200篇,病例244例,涉及包括中药饮片在内的126个品种。女性人群,中药注射剂以及清热解表类、祛瘀类品种发生ADR/ADE几率较高;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皮肤损害是最常累及的系统或器官。结论:应正视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安全性,着重加强患者过敏史的了解和辩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回顾性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CNKI数据库中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不良反应(ADR)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ADR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清开灵和双黄连注射液表现尤为突出。儿童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全身反应,再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导致儿童ADR的相关因素有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制备工艺以及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合理应用。从药品生产、国家监测和临床用药过程等方面提出减少儿童ADR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1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18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了解其基本情况和文献研究趋势,为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国内文献检索到的18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进行分类调查。结果:18种中药注射剂涉及不良反应病例5816例。其中,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最多,均超过900例(共占74.95%);双黄连、刺五加、鱼腥草和茵栀黄4种中药注射剂部分生产企业叫停,其ADR/ADE文献发表量与监管作用相辅相成。ADR/ADE多发生于>40岁年龄组,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30分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74.15%),死亡率0.17%(1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加强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和合理用药应是当前中药注射剂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和手工筛查,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剂型、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对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中,女性使用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例数远高于男性,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由中药注射剂引起,其次是中药片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中药制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监测,重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我院2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俊凤  王海桃 《中国药房》2010,(10):924-92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213例ADR报告,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查的方式,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类别、剂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3例报告中,女性(128例)多于男性(85例);涉及药品128种;ADR主要由抗微生物药引起,其次是中药制剂;ADR表现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0.09%)、消化系统损害(30.09%);用药剂型主要是注射剂(65.73%);18.31%的ADR需要治疗。结论:临床应加强中药制剂和抗微生物药的监测,重视中药和喹诺酮类药物的ADR。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汕头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分析ADR发生的因素,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汕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2006~2011年636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6例中药注射剂ADR以一般反应为主(92.46%),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寒战、发热等过敏性反应,大部分ADR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预后较好;发生ADR药品广泛,涉及51种药物。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及时预后较好,使用不规范可能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监测,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士勇  程军  王儒强  韩一萱 《中国药房》2010,(26):2468-247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上报合格的535例ADR报告,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DR发生率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10∶1;≥60岁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有197例(36.82%)。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占80.37%(430例)。引发ADR最常见的是抗微生物药,有254例(占47.48%);其次是中药制剂,有75例(占14.0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212例(占39.63%);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有164例(占30.65%)。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应不断加强我院医、药、护人员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与指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200例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文滨  扶玲 《中国药房》2010,(31):2954-2955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广东惠州地区200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例ADR报告中,男性133例,明显高于女性67例(P<0.05);中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ADR150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的50例(P<0.01);一般的ADR发生率(60.0%)明显高于严重ADR发生率(7.5%)(P<0.01)。200例ADR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高于循环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骨骼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P均<0.01)。10~30min发生的ADR(33.5%)明显高于10min以内发生的ADR(12.0%)(P<0.05)。结论:中药注射剂ADR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涉及药物品种较多,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2013年收集的694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ADR报告中,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73.34%;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引发ADR例数最多(占57.3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31%);ADR损害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5.10%),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分别占25.36%和19.02%)。结论:临床应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