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妊娠梅毒1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临床特点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 173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梅毒孕产妇,依据妊娠期是否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141例)及未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和未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而死胎死产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未治疗组显著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有效规范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妊娠梅毒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方法 112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治疗组52例,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未治疗组42例,未能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18例妊娠梅毒孕妇自行选择提前终止妊娠。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 (1)112例妊娠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2例(1.8%),二期15例(13、4%)及潜伏梅毒95例(84,8%)。(2)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0.4%(47/52),未治疗组为16.7%(7/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产死胎发生率分别为5.8%(3/52)、3.8%(2/52),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9.0%(8/42)、52、4%(22/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20.0%(10/5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80.0%(12/1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治疗孕妇其孕周与用药治疗关系显示: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1)。结论 (1)妊娠梅毒患者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体征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因此,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2)妊娠梅毒有危害胎儿的严重合并症,有效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探讨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检查及收治的92例血清学检查确诊梅毒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期治疗情况分为未治疗组35例,治疗组57例。对两组妊娠结果及新生儿梅毒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患者以潜伏梅毒为主,潜伏梅毒81例,二期梅毒10例,一期梅毒1例。治疗组足月分娩52例,未治疗组足月分娩6例。治疗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11例,未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发生27例。治疗组患者足月分娩率明显高于未治疗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梅毒在妊娠梅毒患者中占比较高,患者症状不典型,易出现漏诊和误诊。妊娠梅毒对胎儿危害较大,有效治疗可改善妊娠结局,提高足月分娩率,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梅毒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将80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15d;或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未治疗组40例,未能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结果80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一期1例(1.3%)、二期3例(3.7%)及潜伏梅毒76例(9S.0%)。治疗组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均为0,新生儿先天梅毒为7例(17.5%);未治疗组流产8例、死胎8例、死产2例、新生儿死亡1例,新生儿先天梅毒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容易误诊。(2)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有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妊娠期行规范并及早的抗梅毒治疗,能很好地控制早产、死胎,明显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梅毒患者妊娠或妊娠期感染梅毒称为妊娠梅毒,妊娠期梅毒螺旋体(Tp)能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常导致流产、死胎、畸胎、死产、早产及先天性梅毒儿等严重的妊娠不良后果。笔者对长兴县妇幼保健院近年接诊并治疗的179例妊娠梅毒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妊娠合并梅毒3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抗梅毒治疗对胎儿的影响。方法364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按妊娠期是否进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195例)和未治疗组(169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妊娠结局明显好于未治疗组(P〈0.05):妊娠合并梅毒治疗的时间越早,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越低(P〈0.01)。结论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早期进行规范化治疗,能很好的控制早产、死胎及先天梅毒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71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39例)及未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同时根据母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将71例梅毒孕妇分为≤1:8组与≥1:16组,观察血清滴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100%(39/39),未治疗组78%(25/3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72%(28/39),未治疗组仅占25%(8/3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窒息儿、低体质量儿、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新生儿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②RPR滴度:≤1:8组49例,≥1:16组22例。≤1:8组足月儿占98%(48/49),明显高于≥1:16组的73%(16/22)。≤1:8组早产儿、围生儿病死率均低于≥1:16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先天梅毒儿发病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治疗组孕妇中应用青霉素治疗者发生先天梅毒儿为26.0%(6/23),应用头孢曲松治疗者发生先天梅毒儿为21.4%(3/1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有2例孕妇服用红霉素治疗,所分娩的新生儿均为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00.0%,与其他两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①有效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②母血清RPR滴度高低及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梅毒的感染率也成倍增长,妊娠合并梅毒的患者数及先天梅毒(又叫胎传梅素)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危害母婴健康,为进一步了解妊娠梅毒对妊娠和围产儿的不良影响,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以及治疗时间与先天梅毒儿发生的关系,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改善围产儿预后,近年来收治的48例妊娠梅毒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妊娠合并梅毒192例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滴度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经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 PPA )筛查 ,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共192例孕母分娩前外周血检测RPR滴度 ,分析妊娠不良结局 ,比较孕期抗梅毒治疗组(162例)与未治疗组(30例)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 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 ,畸形、死胎、早产、先天性梅毒及新生儿死亡的风险升高.孕母RPR滴度≥1:8时早产、新生儿畸形和先天性梅毒发生率高于RPR滴度≤1:4者(P<0 .05).未治疗组新生儿畸形、先天性梅毒和死胎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 .05).结论 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 ,妊娠不良结局风险升高;抗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梅毒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妊娠合并梅毒的患病率也相应增加。为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改善围生儿预后,本文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137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梅毒5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合并梅毒对围产儿危害极大,是高危妊娠的重点监护对象之一。我院1995~1998年3月共诊治妊娠合并梅毒55例,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如何提高妊娠合并梅毒的围产儿预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1资料与分析11一般资料:1995~1998年3月在我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州市番禺区妊娠梅毒筛查、诊治、随访情况,为妊娠梅毒管理工作提供改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调查分析法,对番禺区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筛查103665例孕妇新发现的219例妊娠梅毒患者随访情况进行统计。结果103665例孕妇中确诊妊娠梅毒219例,妊娠梅毒筛查阳性发生率为0.21%,均为潜伏梅毒;176例患者在孕期进行了1个疗程的治疗,其中33例积极接受2个疗程规范治疗;40例未治疗;3例因电话空号、关机或拒绝无法随访;先天梅毒共14例,发生率为6.4%。结论妊娠梅毒是一种严重母婴传播疾病,经过规范治疗、密切随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可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将69例确诊的妊娠期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梅毒儿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的足月妊娠率达8 3.33%,早产、死胎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2.38%,两组妊娠结局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未治疗组梅毒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和65.2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的、规范的驱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梅毒儿的发生,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梅毒血清学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潜伏妊娠梅毒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于该院进行围产保健的46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孕妇的血清进梅毒螺旋体颗粒凝聚试验(TPPA)、聚合酶链反应(PRC)、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5种血清试验,回顾性分析试验过程及结果,以TPPA和PCR结果均为阳性最终判定为阳性,统计TRUST、ELISA和GIGA检测的阳性率。结果 460例孕妇的血清学试验中,共检测出潜伏妊娠梅毒患者21例,检出率为4.6%;ELISA法检出潜伏妊娠梅毒患者19例,符合率为90.6%,高于TRUST的71.4%和GICA的8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TRUST和GICA诊断特异度都在95%以上,阴性预测值都高达98%以上,且ELISA的阳性似然比最高,而阴性似然比最低。结论在孕妇进行临床妊娠梅毒筛查时,ELISA检测潜伏妊娠梅毒阳性率较高,但3种方法的临床效能各有所长,选择ELISA配合TRUST、GICA可大大提高妊娠梅毒检出率,节约检测成本,阻断梅毒在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为临床潜伏妊娠梅毒的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及其预后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梅毒孕妇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产妇在孕早期(孕期≤20周)诊断为妊娠梅毒,在我院接受治疗,并分娩,作为观察组;另外20例患者受客观因素影响孕期未接受治疗,但在本院分娩,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和婴儿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5.0%;对照组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55%,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新生儿存活率为100.0%,先天梅毒发生率为5.0%;对照组新生儿存活率75.0%,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0.0%。两组产妇在新生儿存活率和先天梅毒发生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梅毒产妇在妊娠早期及时给予有效的抗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和先天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梅毒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期梅毒11例临床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云清自1993年7月~1995年7月,我科共诊治梅毒患者87例,其中妊娠期梅毒11例,占12.6%,占同期我科孕妇总数的0.11%。由于妊娠期感染梅毒,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致流产、早产,死胎...  相似文献   

17.
康旻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36-37
目的探讨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妊娠后的治疗方法、妊娠结局。方法将42例确诊为梅毒血清固定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应用苄星青霉素,每周1次肌内注射,连续3周,孕早期3个月和晚期3个月各治疗一疗程。非治疗组19例,全程未用抗梅毒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早产1例,无死胎、死产现象,先天性梅毒患儿1例;非治疗组早产2例,无死胎,先天性梅毒患儿4例,两组出生先天性梅毒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建议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改变妊娠结局,预防先天梅毒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妊娠梅毒治疗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治疗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筛查有妊娠梅毒病史的孕产妇31例,再次妊娠梅毒时对其梅毒治疗干预。结果治疗后流产、死胎、死产及有症状的梅毒儿比例均为0;早产率6.45%;足月产率93.54%,分娩无症状梅毒儿的比例为12.90%%,治疗后妊娠结局与未治疗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效果显著。结论及早发现,规范的驱梅治疗明显改善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及减少梅毒儿的发生,应对高危地区孕产妇梅毒血清学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潜伏期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预后与不同驱梅时机的胎传梅发生率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潜伏期妊娠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存活新生儿56例,根据驱梅治疗不同时机,将早、中孕治疗患者28例分为观察组,晚孕期及未治疗患者28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本组患者中,自然流产9例(9.00%),宫外孕13例(13.00%),死胎8例(8.00%),有引产、人工流产14例,占(14.00%),产下活婴56例。其中对照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85.71%,观察组为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妊娠梅毒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早发现,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降低梅毒母婴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成倍增长,妊娠梅毒也不断上升,故为进一步改善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等,笔者收集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市各医院进行孕期检查而转来本中心确诊的95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予以抗梅毒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