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静  蔡艳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707-2708
目的 观察按摩对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因脑梗死而长期卧床的患者126例(观察组),每天行双下肢按摩2次,每次10 ~ 15 min;与未行常规双下肢按摩的脑梗死卧床患者1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126例患者中,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1.6%;对照组120例患者中,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发生率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03,P<0.05).结论 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行常规双下肢按摩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开展本次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0例,行早期运动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给予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运动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相关指标,预防DVT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血栓泵对具有高危因素妇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50例妇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依照SPSS 17.0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压力梯度弹力袜和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采用压力梯度弹力袜和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SCD六腔式阶梯序贯下肢间歇气囊加压装置感应抗血栓泵。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 PL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LT降低、APTT和PT时间延长,FIB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VT发生率4%(3/75),对照组15%(1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较优。结论抗血栓泵可增大血流,降低了血液瘀滞,增加纤溶活性,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能预防妇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挑选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下肢DVT发生率、下肢肿痛发生率都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较好预防脑梗死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2组均连续用药2周。治疗前后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双下肢静脉彩超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0.05)。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红花黄色素是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坏死,因其运动功能障碍依循环相对减缓,所以易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形成原因是长期卧床及活动减少,多发生在发病的1~2周,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者还会致残,甚至发生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加强护理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对40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抗凝溶栓治疗时,做好患肢、溶栓药物、饮食、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瘫痪肢体早期加强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998年 3月~ 2 0 0 2年 5月 ,应用国产降纤酶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 1 资料  12例病人 ,年龄 18~ 2 5岁 ,产后 2~ 10d发病 ,其中剖宫产术后 4例 ,分娩后 8例。发病距入院治疗时间3h~ 1 5年 ,右下肢 2例 ,左下肢 10例。临床表现患肢肿胀明显 ,皮肤呈深青紫色 ,下肢及同侧腹部皮下浅静脉显露 ,患肢皮温高于对侧 ,皮肤张力大 ,凹陷性浮肿 ,压痛明显。患者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未能触及。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 :髂股血栓形成。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四项均正常。近期无消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术前做好知识宣教,合理饮食与维持生理平衡;术后密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症状,定时翻身,早期下床活动,防治静脉内膜损伤,药物预防等.结果:本组均痊愈出院,术后半年随访,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合理的预防措施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病死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吕荣华  侯明  李素 《中国医药》2013,8(9):1234-1235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用于预防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200 mg/次,1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临床疗效及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分别为(3.6±0.6)、(4.5±1.1)g/L,观察组分别为(3.5±0.6)、(3.1±0.5)g/L;对照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分别为(0.21±0.02)、(0.15±0.03)mg/L,观察组分别为(0.19 ±0.03)、(0.11 ±0.01)mg/L.观察组治疗前2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有1例出现DVT,发生率为2%;对照组有5例出现DVT,发生率为10%,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高凝倾向,降低DVT发生率,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DVT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肖军  杨滔 《中国医药指南》2011,9(8):219-220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常见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80%~90%的PTE栓子来源于下肢DVT[1]。DVT多发生于各种手术后、慢性病长期卧床以及因多种原因造成肢体活动受限的人群,好发于下肢,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也是下肢骨折及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者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对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石悦乐  高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10-2912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未实行护理干预前3年病例72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实行护理干预3年来患者845例作为治疗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予以系统性护理干预.结果:术后护理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发病年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发病年龄均明显高于平均生育年龄(P<0.01),有高危因素合并症的患者发病率明显增高.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病人住院治疗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至2014年期间在我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50例,将D-二聚体测试含量为(1.50±0.06)μg/ml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将D-二聚体测试含量高达(29.36±20.41) μg/ml的患者2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的护理,主要以治疗性护理为主,研究组在治疗性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护理安全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 研究组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7d后测试D-二聚体的含量为(2.22±0.33)μg/ml,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般常规的护理,7d后测试D-二聚体的含量为(0.91±0.05)μg/ml,可见研究组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后D-二聚体的含量已恢复正常参考范围,未发生更严重的肺栓塞,且患者能够按时出院.结论 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同时科学观察D-二聚体含量高低能为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准确定位,有的放矢地对D-二聚体高含量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女性发病年龄多为40~ 70岁,男性发病年龄多在60~80岁,50岁以下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5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部位左下肢55例,右下肢28例,双下肢7例.80例患者中可找到诱因的有76例,35例为手术所致,占43.75%,其中外伤手术19例,肿瘤手术5例,其他疾病手术10例;外伤诱发21例,占26.27%;高血压患者9例,占11.25%;4例有既往血栓性病史,占5.00%;3例感染性疾病,占3.75%;4例糖尿病患者,占5.00%.不明原因的有4例,占5.00%.结论 手术、外伤、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和既往血栓病史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危险性因素.手术和外伤患者在伤口愈合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需尽早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满意度及治疗前后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预防腰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择期腰椎手术的DVT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A组,50例)和依诺肝素组(B组,50例)。分别于术后6 h和12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和注射依诺肝素;均于患者能下床活动后停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 d检测血D-二聚体,记录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后记录48 h引流量,术后7 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下肢DVT形成和肺栓塞发生。A组术后48 h的引流量,术后7 d肌肉静脉血栓发生率及D-二聚体、PT、APTT的水平较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切口周围血肿、消化道出血、硬膜外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预防腰椎术后下肢DVT形成的效果与依诺肝素相当,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ICU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患者100例,采取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50例,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对照组患者50例,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共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0%,对照组共发生深静脉血栓8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0%.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4~2008年收治的46例骨科术后发生DVT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经一系列规范的护理干预及临床治疗,有41例经1个疗程达到临床治愈,无发生肺栓塞现象。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复杂,早期预防干预、尽早发现、及时治疗是整个治疗过程中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王宁  刘金彪 《中国医药》2014,(7):1037-1039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 探讨乳腺癌患者DVT的发生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52例乳腺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发生DVT分为非血栓组(331例)和血栓组(21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参数的差异,包括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既往DVT病史以及血D 二聚体值等。结果352例乳腺癌患者发生DVT者21例,DVT发生率为6.0%。血栓组患者于术后3 d发生DVT 10例(47.6%),术后3~7 d者8例(38.1%),化疗期间出现DVT者 3例(14.3%)。非血栓组患者年龄低于血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4)岁比(57±6)岁,P<0.05]。非血栓组与血栓组间既往有DVT病史、血D 二聚体≥500 μg/L和临床分期≥Ⅱ期的患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病史:2.1%(7/331)比23.8%(5/21),血D 二聚体≥500 μg/L:6.6%(22/331)比47.6%(10/21),临床分期≥Ⅱ期:52.9%(175/331)比90.5%(19/21),均P<0.05]。2组病理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T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发生率, 其年龄、临床分期、D 二聚体水平等均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相关, 须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多导管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联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治疗的101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1例中98例术中股、髂静脉获得通畅,通畅率97.0%。结论联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神经外科存在较多的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这些高危因素导致的血液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等病理生理变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DVT一旦发生病情凶险,对患者不仅是身心上的伤害,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本文从健康教育、心理、有创操作、早期活动、机械压迫等几个方面对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止DVT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临床实践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