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6,(11):823-82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律失常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将88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按照NYHA分级标准分级后,心功能Ⅱ级21例,心功能Ⅲ级23例,心功能Ⅳ级44例。就诊时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共67例,占76.1%。心功能Ⅲ级和心功能Ⅳ级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的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70 mm发生例数多于<60 mm和>70 mm的例数。感染和非感染组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或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等发生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功能、心室扩大有密切关系,与感染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这些危险因素要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B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干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震荡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方法 选择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DCM患者65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比索洛尔,对照组20例予安慰剂.2组分别在开始服用比索洛尔或安慰剂前24 h以及连续服用比索洛尔或安慰剂28 d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组均在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后计算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值(TO)和斜率(TS),统计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数.结果 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前后TO、TS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治疗组患者口服比索洛尔后与服用前比较,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22.2%比40.0%,P<0.05),TO明显降低[(1.3±0.5)%比(1.8±0.5)%,P<0.01],TS明显增加[(2.5±0.6)ms/R-R比(2.1±0.5)ms/R-R,P<0.01].结论 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能够减少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率震荡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B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干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震荡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方法 选择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DCM患者65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比索洛尔,对照组20例予安慰剂.2组分别在开始服用比索洛尔或安慰剂前24 h以及连续服用比索洛尔或安慰剂28 d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组均在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后计算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值(TO)和斜率(TS),统计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数.结果 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前后TO、TS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治疗组患者口服比索洛尔后与服用前比较,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22.2%比40.0%,P<0.05),TO明显降低[(1.3±0.5)%比(1.8±0.5)%,P<0.01],TS明显增加[(2.5±0.6)ms/R-R比(2.1±0.5)ms/R-R,P<0.01].结论 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能够减少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率震荡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3 2例儿童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 50例对照组儿童心电图的 QTd,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及对照组的QTd。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 QTd显著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 ,二者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 0 1)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 QTd虽高于对照组 ,但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 QTd增加的患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表明 QTd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患儿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评估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DCM)病因至今不明,是一种以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心衰,血栓栓塞甚或猝死[1],其发病率居各类心肌病首位.心律失常是DCM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本文对95例DCM患者进行心律失常的动态监测记录,探讨其规律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律失常类型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8例(DCM)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与超声心动图结果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合并心律失常44例,占91.70%。室性心律失常25例,占52.08%。房性心律失常19例,占39.60%。均与心功能分级有关(P<0.05)。结论DCM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类型多样,心功能越低复杂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期前收缩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例期前收缩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病情观察、配合抢救、心理护理、氧疗、饮食护理、康复指导等护理,总结护理经验。结果通过综合的治疗和护理,该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无护理并发症。结论期前收缩型室性心动过速属严重心律失常之一,病情进展迅速,极易导致猝死。密切观察病情,采取积极有效地抢救措施及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室性期前收缩次数、短阵室速阵数,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心率、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室性期前收缩次数、短阵室速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室性期前收缩次数、短阵室速阵数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与心电图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脏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 98例DCM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DCM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左房扩大程度密切相关,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左室扩大程度有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室腔的扩大无明显关系.结论 DCM患者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脏结构改变有关,通过改善心脏结构的重塑可延缓本病的自然进程.  相似文献   

10.
曹锋  李夏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214-21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测量70例患者与45例正常对照组的QT离散度,按有无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QTcd均显著增加(P<0.01),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相比,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的增加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特征.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对36例住院老年和62例非老年D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老年与非老年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中、重度心功能不全,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1);②老年组低血钾、低血镁发生率高(分别52.78%和33.3%),对洋地黄敏感性增加,易发生洋地黄中毒(33.3%);③老年组的主要死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80%).结论 老年人DCM的预后比非老年人相对较好,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差.心功能恶化,电解质失衡及交感神经兴奋是老年人DCM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唐长宁  张晓英  张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23-2023
目的:观察硝普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80例DC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患者均给予休息、吸氧、利尿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ACEI)类药物常规处理,存在心律失常,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加用硝普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左室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显著提高,心脏舒张功能指标E峰与A峰比值(E/A)显著上升(P<0.01),心肌耗氧量明显下降.结论:硝普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以心腔扩张、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是心力衰竭常见病因之一[1].为了探讨小儿DCM的治疗及预后,我科对2005年1月-2009年1月曾在我院住院确诊的小儿DCM患者进行治疗随诊,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Bre)联合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139例扩张型心肌病均经超声心动图及X线心脏片确诊,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均常规使用美托洛尔及其他药物,A组另给灯盏花素胶囊或注射液50mg/d。定期来门诊随诊,共132例完成了至少3个月的用药。研究终点为用药3个月。结果灯盏花素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后患者,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的发生率明显减少,QTC间期缩短稳定。结论灯盏花素联合美托洛尔在稳定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电活动优于单用美托洛尔,能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既往观点认为此类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近年来人们发现这一过去被普遍认为是良性、无需过多干预的心脏节律异常,与部分患者左心室功能可逆性减退,甚至发生心力衰竭相关,并由此引出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性心肌病这一概念。并非所有室性期前收缩最终都会进展为心肌病,这一过程受室性期前收缩负荷、起源部位、QRS波群时程、伴随症状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成功的导管消融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室性期前收缩负荷,改善甚至逆转已经受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律失常的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26例DCM住院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胸片、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定时定期心电示波监测记录。结果126例DCM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及心电监测无一例完全正常,其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占28.57%,其次为室性早博,占17.46%。其他有传导阻滞、房颤及室速等,其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室腔太小、心功能分级(NYHA)无明显关系。结论心律失常在DCM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99/126),且具有类型多、易变和两种以上心律失常并存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科自1993年4月至1997年5月,采用生脉注射液(江苏扬州)治疗心律失常76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生脉注射液治疗组76例,男48例,女38例;年轻15至68岁,平均年龄43。其中冠心病49例,病毒性心肌炎16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原因不明者6例;心律失常性质室性期前收缩63例,房性期前收缩13例。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ZI例;年龄16至69岁,平均年龄43.8岁。其中冠心病30例,病毒性心肌炎9例,原因不明者5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房性期前收缩11例,室性期前收缩39例。2方法及疗效判因2.1对治疗组及对照组病人全部给予胸片、…  相似文献   

18.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ardiomyopathy,DCM)主要特征是左心室或双心室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心力衰竭及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影响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主要因素。美托洛尔是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能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 raction VEF),减轻甚至逆转左室重构,提高运动耐量,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本文旨在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B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干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震荡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方法 选择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DCM患者65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比索洛尔,对照组20例予安慰剂.2组分别在开始服用比索洛尔或安慰剂前24 h以及连续服用比索洛尔或安慰剂28 d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组均在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后计算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值(TO)和斜率(TS),统计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数.结果 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前后TO、TS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治疗组患者口服比索洛尔后与服用前比较,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22.2%比40.0%,P<0.05),TO明显降低[(1.3±0.5)%比(1.8±0.5)%,P<0.01],TS明显增加[(2.5±0.6)ms/R-R比(2.1±0.5)ms/R-R,P<0.01].结论 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能够减少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率震荡参数.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bisoprolol on heart rate turbulence (HRT) and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MVA)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Methods Forty-five DCM patients with 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s were chosen as treatment group, and 20 cases were enrolled as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given with bisoprolol or placebo for 28 days.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for twenty-four hours before and after bisoprolol or placebo was administered for 28 day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MVA, turbulence onset (TO) and turbulence slope (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bisoprolol was administered for 28 days in patients with DCM,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MVA decreased by 17.8%.TO decreased, and TS increased. Conclusion Bisoprolol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VA and improve HRT in patients with DCM.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资料表明,Q—T离散度(QTd)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衰等的关系,已有许多研究,但其与扩张型心肌病(DCM)关系如何,少有报道,本文对60例DCM患者心电图QTd进行分析,观察其对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