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口服缬沙坦80mg/d,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心率、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LVEF增加(均P〈0.05),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79.4%高于对照组55.9%,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是安全、有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1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效果欠佳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础治疗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口服缬沙坦80mg/d,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心率、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LVEF增加(P<0.01),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缬沙坦是安全、有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备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张国强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7):103-104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各种病因的心脏病发展到终末阶段都将导致心力衰竭,且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ALD)统被激活,导致心室重构。故是否有效地抑制ALD系统是决定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CHF患者,除按传统方法应用强心、利尿等治疗措施外,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或缓解。 相似文献
4.
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缬沙坦二者联合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将48例心力衰竭患者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NYHA-FC)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予依那普利5mg,每日2次;治疗组(26例),予缬沙坦80mg,每日1次和依那普利5mg,每日2次;治疗约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左室功能、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ALD)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均显著提高(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缩短(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LVEF,LVIDd改善更显著;对照组治疗后PRA、AngⅡ、ALD水平无变化,治疗组AngⅡ水平升高(P<0.05),ALD水平降低(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缬沙坦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无论从改善左室功能及抑制左室重构均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5.
替米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经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疗效不佳的CHF患者87例口服替米沙坦,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99%,治疗后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48.20±4.50)mm]、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66.80±3.70)mm]、每搏输出量[SV,(36.90±7.20)ml/次]、左室射血分数[LVEF,(41.30±12.30)%]、心排出量[CO,(4.33±1.45)L/min]、心脏排血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均获改善,醛固酮水平[(180.30±90.60)pmol/L]降低(P<0.05或0.01),患者耐受性好。结论替米沙坦治疗CHF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CHF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n=40),服依那普利2.5~20mg/d,缬沙坦组(n=40),服缬沙坦40—160mg/d。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评估,记录6min步行距离,观察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心功能(NYHA分级)及6min步行距离均有显著改善(P〈0.01)。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以上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一样,治疗CHF疗效显著,且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效果欠佳的CHF患者,给予口服厄贝沙坦75~150mg/d,治疗4~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心胸比、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治疗后心率、血压、心胸比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1),心功能改善Ⅰ~Ⅱ级。药物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厄贝沙坦治疗CHF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是CHF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CHF患者11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每博量(SV),每分心排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观察组心功能分级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LVEF、SV、CO均有所增加,LVIDD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缬沙坦治疗CHF患者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且可显著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4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心功能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LVEDD、LVESD、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及BNP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LVEDD、FS、LVEF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两组治疗前比较,LVEDD、LVESD、FS、LVEF及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EDD、LVEF及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佳,是慢性心力衰竭可靠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16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160mg,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基础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应用缬沙坦能提高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辽源市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6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强心药、利尿剂、硝酸酯类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缬沙坦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能够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26例,在使用常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口服,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比较用药前、治疗后8周心脏指标变化,评估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显效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8%,无效3例,占12%.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26例,在使用常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口服,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比较用药前、治疗后8周心脏指标变化,评估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显效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8%,无效3例,占12%。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26例,在使用常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口服,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比较用药前、治疗后8周心脏指标变化,评估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8周后显效9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88%.无效2例,占12%.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及服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①本组患者治疗前后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后壁厚度(LVW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上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本组131例患者在治疗12周期间,出现头痛2例,恶心1例,经及时调整用量后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结论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理想,可以改善心肌功能、提高心肌射血分数,有利于心肌重建,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口服缬沙坦80mg/d,依那普利5~10mg/d;对照组25例,口服依那普利5~10mg/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Y-HA分级)评估,血压、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治疗8周后对两组心功能、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量、左心室收缩末期量、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等均有显著改善(P<0.05),心脏各个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血压变化、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较之单独使用依那普利更有利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口服缬沙坦80 mg/d,依那普利5~10 mg/d;对照组20例,口服依那普利5~10 mg/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行血生化、肝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治疗8周后2组心功能(NYHA分级)、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心排血指数(CI)均有显著改善(P<0.05).LVEDV、LVESV、EF、FS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为显著(P<0.05).2组治疗前、后血生化、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可应用于CHF且优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缬沙坦80mg/d和依那普利10mg/d,随访半年。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VESD、LVEDD及LVEF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给予卡托普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缬沙坦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步行实验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1%)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卡托普利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