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琴 《中国医药科学》2014,(19):181-183
目的探讨并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临床特点及症状。方法选取来自我院治疗的200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中有66例肺外器官受累,发生率达33.3%。主要累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如肝功能异常)、心血管系统(心肌损害)、泌尿系统(血尿肾炎)、血液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皮肤黏膜(黏膜损害)等多个系统。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引起身体多个组织、器官损伤,给患儿带来极大伤害,所以及时、有效的诊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仅有肺外脏器受累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仅有肺外脏器受累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4例确诊仅有肺外脏器受累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儿中消化系统受累6例,神经系统受累3例,泌尿系统受累1例,血液系统受累1例,皮肤关节肌肉受累1例,多脏器受累2例。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肺外并发症者临床多见,以肺外脏器受累为首发症状或仅有肺外脏器受累者要考虑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以发热起病多见,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以上呼吸道症状首发,胸部X线表现多样;肺外并发症消化道受累最为多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皮疹。均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49例痊愈出院,11例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4.5d。结论支原体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外,还可以引起多种多样肺外多系统损害,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王丽英 《首都医药》2008,15(12):26-26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肺外各系统受累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住院的78例(男32例,女46例,平均年龄6.9岁)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人进行临床致病分析.结果 肺外感染占同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33.1%,以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皮肤黏膜受累为主,分别占44.9%、19.2%、8.9%、10.3%.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学龄期儿童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出现多系统受累,预后良好.发病机理普遍认为与免疫因素相关.由于肺外支原体感染的肺外症状呈多样化,需引起重视,防止漏、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肺外各系统受累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住院的78例(男32例,女46例,平均年龄6.9岁)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人进行临床致病分析.结果 肺外感染占同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33.1%,以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皮肤黏膜受累为主,分别占44.9%、19.2%、8.9%、10.3%.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学龄期儿童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出现多系统受累,预后良好.发病机理普遍认为与免疫因素相关.由于肺外支原体感染的肺外症状呈多样化,需引起重视,防止漏、误诊.  相似文献   

6.
刘威  倪陈 《安徽医药》2013,34(6):707-709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器官受累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SERODIA-MYCO II被动凝集法检测MP-IgM,对确诊为MP感染的患儿2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多集中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203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42例以肺外器官受累症状为首发表现。肺外器官受累以神经、消化、泌尿、血液系统等多见,全部患儿经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3~4周后,达到临床痊愈。结论儿童MP感染除呼吸系统受累外,肺外脏器受累发生率明显升高;尤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更易造成误诊。所以对于不典型病例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测,以及早确诊,对因治疗。  相似文献   

7.
杨爱民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74-175
目的:掌握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及早进行病因治疗。方法:对19例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并发症出现多器官系统受累,如皮肤、血液系统、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本组19例患儿中,1例脑膜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例格林巴利患儿留有语音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均住院4周后出院,其余17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有呼吸道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多器官损害时,应考虑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并发症的可能,应及早、动态监测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及时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等治疗,以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8.
王丽静  林涛 《黑龙江医药》2009,22(4):572-573
目的:探讨儿童中重度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1例中重度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中患儿起病均较急,发热、咳嗽喘息为主症并有不同程度的肺外表现,x线胸片表现多为双侧或单侧大叶肺实变,合并中至大量积液5例,肺不张7例,呼吸衰竭21例,心力衰竭11例。结论:儿童中重度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重,变化快,多器官受累,正确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25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肺部表现、肺外表现等情况进行研究。采用特异性免疫凝集实验检测血清IgM抗体,滴度≥1∶80为阳性。结果 125例患儿中,52例肺外器官受累,以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损伤最多见。125例患儿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既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又有其他器官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为支原体肺炎感染,避免误诊和漏诊,一旦确诊就要及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邵小燕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0):181-181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2005-2007年湖北省鄂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7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做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77例患儿中18例出现消化系统损伤,表现为呕吐、腹泻或肝功能损伤;3例出现镜下血尿;2例肾功能受损;1例心电图异常;2例心肌酶不同程度升高;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5例血分析异常;有35例患儿除表现肺炎外,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外损害:2例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除引起肺炎外,还可引起肺外损害,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咳嗽病原流行情况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咳嗽患儿的常见病原、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82例患儿中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16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在1~3岁儿童患病率为41.2%(68/165);痰热型咳嗽占74.7%(136/182);不同病原在中医证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咳嗽在婴幼儿患病率最高,临床辨证分型以痰热型为主,病原学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婴幼儿重症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发病特点,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2例婴幼儿重症MP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重症MP肺炎中有18例(81.8%)的患儿起病急,以剧烈咳嗽、气喘起病,并很快出现发热和呼吸困难;肺外并发症多见,20例(90.9%)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外症状,其中有13例(59.1%)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肺外器官系统受累;肺部病变严重,6例并发大叶肺实变,4例并发肺不张;5例单用大环内酯类抗感染疗效不佳;20例完全康复,2例仍遗留肺不张。结论肺炎支原体可引起重症肺炎,对于临床上有上述表现的重症肺炎,应考虑到重症MP肺炎的可能性,除使用阿奇霉素外,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疗效不佳病例,可并用利福平,注意防治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肺外损害特点及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为以后该方面的病症提供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依据.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共399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其中206例合并肺外损害,回顾性分析患儿肺外损害年龄分布及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的肺外损害情况.结果 1~6岁是小儿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肺外损害的高发年龄阶段.引起肺外损害的206病例中,发生消化系统损害最多见,为98例(47.57%),血液系统损害为82例(39.81%),泌尿系统损害为20例(9.71%),另外有4例为过敏性紫癜,2例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多发于3岁以上患儿,血液系统损害多发于1~3岁,泌尿系统损害多发于1岁以下.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外损害情况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应提高认识,早期诊断并早期应用阿奇霉素规范治疗,根据肺外损害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应对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照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为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观察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喘息特点以及药物治疗反应。结果观察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发热情况、热程、药物治疗反应、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均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小儿哮喘患儿多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观察组均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在药物治疗方面,观察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采用平喘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效极为显著。两组小儿哮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临床特征差异较大,采用平喘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效极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天津市某中学住校班级暴发的一起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聚集、暴发流行性的认识,提高支原体肺炎早期的诊治水平。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1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结果发病年龄为1644岁,住院治疗7例,门急诊治疗5例,持续发热544岁,住院治疗7例,门急诊治疗5例,持续发热57 d,症状普遍为干咳、少痰,伴有胸痛1例,皮肤斑丘疹2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7例(58.3%),根据CAP分层治疗原则,给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或呼吸喹诺酮类治疗,退热时间(2.91±1.44)d,疗程为(10.41±1.16)d,所有患者均已康复。结论通过对上述病例的诊断、治疗,考虑本次CAP感染为一起肺炎支原体感染暴发,传播方式以飞沫传播为主,由于体质、气候等原因导致,建议加强学校等集体单位合理安排作息,注意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防病意识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20例住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组(51例)和其他肺炎组(69例),同时选择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比较3组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以及D-二聚体的阳性率。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组以及其他肺炎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水平[(324±159)、(281±110)μg/L比(73±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组的D-二聚体水平与其他肺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怖炎支原体肺炎组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肺炎组[35.3%(18/51)比17.4%(1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尤其是怖炎支原体肺炎常可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导致体内出现高凝状态,进而引起血栓形成的可能,故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者需高度关注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选取31例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作为A组,23例单纯EB病毒感染的患儿作为B组,37例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作为C组,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A组WBC、Hb、PLT、AL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LYM、LDH、AST和ALT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变明显,是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较好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儿科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患儿中以学龄期儿童为主;临床表现以咳嗽、发热为主;除肺部体征外,肺外并发症主要有消化系统、皮肤、黏膜、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损害等;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检查全部阳性;X线检查肺病变以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影像学改变为主;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均有效。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临床表现多样,病程长,肺外并发症常见,可累及多个系统,诊断可结合血清MP-IgM检查,治疗方面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影像学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肺炎支原体性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临床特点,帮助早期识别和诊治.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住院部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儿童173例,分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大叶性肺炎1 15例和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58例,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影像学、炎症指标等分析比较.结果 MP感染大叶性肺炎男55例,女60例,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男34例,女24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大叶性肺炎中3岁以内婴幼儿15例,3岁以上儿童100例,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中3岁以内婴幼儿22例,3岁以上儿童36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临床表现如高热、气促、呼吸困难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肺外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心肌损害明显多于MP感染大叶性肺炎.影像学上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中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多于MP感染大叶性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在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高于MP感染大叶性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常规白细胞(WBC)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系统治疗后,172例患儿(99.4%)预后良好,1例转上级医院.结论 在大叶性肺炎早期,MP-IgM抗体滴度未增高前,可通过发病年龄、肺外表现、影像学差异以及CRP等帮助早期明确MP感染大叶性肺炎和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的诊断,并予合理及时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本地区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送检的痰标本或咽拭子进行培养,并将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6份痰、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20.3%(50/246);男性占11.4%(28/246),女性占8.9%(22/246)。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本区域并不少见,65岁以上老年患者感染率高达23.2%。肺炎支原体培养是诊断肺炎支原体的金标准,建议采用快速培养法对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患者进行痰、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以协助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