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吸痰及灌洗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吸痰治疗,治疗组予经纤支镜吸痰和灌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血气分析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组成功脱机、器官衰竭及院内死亡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组治愈率86.7%,高于对照组的60.0%(x2=2.60,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行纤支镜吸痰及肺泡灌洗可提高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的成功率,减少住院病死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新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89-90
目的 研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观察组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法,26例对照组使用面罩机械通气法.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为19.2%;观察组治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治疗后,观察组pH、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均低于对照组,呼吸(R)、心率(H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时,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急诊科病区ICU(EICU)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抢救44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治疗组),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35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未用纤支镜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纤支镜吸痰过程中未出现出血、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纤支镜安全有效,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58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根据开始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应用组(Ⅰ组27例)及非早期应用组(Ⅱ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好转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效率、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等。结果58例患者中有54例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呼吸频率及心率明显减慢,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增加,二氧化碳分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动脉血pH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病情好转时间(2.3±1.1)h、机械通气时间(5.9±2.7)h,与Ⅱ组的(5.7±3.2)h、(9.8±4.3)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8、5.64,均P〈0.01);Ⅰ组全部治愈(100%),无气管插管及死亡病例,Ⅱ组27例治愈(87%),气管插管4例,其中死亡2例(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疗效确切,早期应用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ARF)患者中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42例COPD合并ARF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气道护理、并发症观察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3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第1秒末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周的治疗后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FEV1及MVV恢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H值、PaO2及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治疗后的PaO2及PaCO2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H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最后有2例(9.52%)需要气管插管,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需要气管插管(42.85%),气管插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配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ARF效果明显,气管插管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32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采取合理给氧,确保气道通畅,正确管理呼吸机,密切观察各种病情变化指标,选择适当的时机脱机,拔管前后恰当护理等系列措施.结果 27例患者插管后病情逐步好转,于插管后2~49 d(平均25 d)脱离呼吸机并拔管,其中4例昏迷患者拔管前神志均转清.1例患者拔管后需再次插管,2例患者拔管后需给予面罩正压呼吸,均于随后的治疗中顺利脱机.2例深昏迷患者,于插管后呼吸衰竭好转,但分别于1 d和2 d后因脑疝死亡,治愈率93.8%.32例中,元发生气管壁坏死、喉头水肿及医源性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是提高呼吸机应用效果和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 (rHGH )对外科术后需机械通气的病人的效果。方法 :6 0例术后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病人 ,分为rHGH组和对照组各 30例 ,2组均接受ICU标准支持治疗 ,rHGH组每日肌内注射rHGH ,4~ 8IU。观察 2组机械通气时间 ,治疗期间血清清蛋白、血生化的峰值及胰岛素的用量。结果 :rHGH组机械通气时间为 (2 9±s13)d ,对照组为 (40± 14)d(P <0 .0 1)。rHGH组血清清蛋白浓度明显升高 (P <0 .0 1) ,血糖及胰岛素用量略有增加 ,血钙增加 (P <0 .0 5 )。rHGH组预测的死亡率为 4 3% ,实际死亡率 17% ,死亡率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rHGH能够显著缩短外科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时间 ,撤机成功率增加 ,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 方法 42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和低浓度氧疗,治疗组除了常规治疗外,加无创机械通气(BiPA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中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pH、PaO2均升高,PaCO2下降[治疗组分别为(7.38±0.10)、(94.1±4.9)mm Hg(1 mm Hg=0.133 kPa)、(42.7±4.3)mm Hg,对照组分别为(7.36±0.11)、(69.7±3.6)mm Hg、(69.1±3.8)mm 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前后PaO2升高与PaCO2下降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BiPAP通气可作为COPD并呼吸衰竭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分析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ICU)40例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分别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序贯组)与传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血气分析结果、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死亡例数、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序贯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气分析结果相仿(P>0.05);发生VAP分别为1例和6例(P<0.05),死亡分别为1例和2例(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9±2.2)d和(14.1±3.6)d(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2±6.2)d和(14.1±3.6)d(P<0.05),再插管例数分别为1例和2例(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5±7)d和(19±4)d(P<0.05).再插管率和死亡率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对于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是救活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值得提倡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0.
魏金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7):143-14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实施通气的效果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结果通气治疗后,两组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耐受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实施通气治疗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通气功能,并提高患者通气治疗时的耐受性,减少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可促进患者恢复,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11病例匹配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BiPA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24、48 h的RR、HR及SaO2、pH值,PaO2、PaCO2以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和辅助呼吸机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2、24、48 h的SaO2、pH值、PaO2均高于对照组(t=4.46、3.82、3.49、2.97、4.08、7.75、5.09、3.72、4.13,均P<0.01),治疗后24、48 h的RR低于对照组(t=2.63、3.81,均P<0.01).观察组治疗48 h后APACHE Ⅱ评分为(16.7±1.2)分,低于对照组的(18.9±1.1)分(t=6.73,P<0.01);辅助呼吸机评分为(3.0±0.5)分,低于对照组的(3.5±0.6)分(t=3.51,P<0.01).观察组病死率为6.66%,对照组的病死率为36.66%,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6.054,P<0.05).结论 BiPAP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好,在临床应用中应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评价应用无创机械通气对肺癌患者急性呼吸衰竭(呼衰)进行通气支持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接受无创机械通气的肺癌患者急性呼吸衰竭病例26例,同期未行机械通气的30例急性呼吸衰竭肺癌患者设为对照组;无创机械通气以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SV+PEEP),上机前及上机后2 h分别采动脉血气分析,用自身对照方法,采用t检验,比较无创机械通气前后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最终结果,统计一周死亡率;对照组统计一周死亡率.结果 无创机械通气后PaO2显著升高,氧合指数改善(P<0.05,PaCO2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成功撤机,19例死亡,最短上机时间7 h,最长8 d,一周死亡率76.92%.对照组一周死亡率100%(P<0.05.结论 应用无创机械通气对肺癌急性呼衰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是一项有价值的措施,部分患者可获得生存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经验。方法开胸术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21例,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同时治疗原发疾病,采用抗生素和营养支持。结果治愈16例,死亡5例。结论开胸术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应及时机械通气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采用有效抗生素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无创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应用和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NIMV)过程中吗啡对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16例伴有精神症状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NIMV时静脉注射吗啡,使之处于Ramsay镇静评分2~4分水平,比较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Sa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潮气量(VT)及分钟通气量(VE)。结果患者镇静治疗后,HR和MAP水平稳定,氧合指标(PaO2、PaO2/FiO2)显著改善(P<0.005);PaCO2平均升高(6.7±1.1)mmHg,变化不显著(P>0.05);RR减慢(P<0.05);呼气VT无明显变化(P>0.05);VE下降(P<0.05)。结论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NIMV时合理使用镇静剂可改善氧合状态,不引起严重二氧化碳潴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无创机械通气(NPPV)治疗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SP-ARF)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观察组应用NPPV治疗,对照组给予鼻导管吸氧,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和临床症状、体征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之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因病情恶化改有创机械通气3例(10.00%),对照组改有创机械通气14例(4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2.57±5.30)d,显著少于对照组(21.48±6.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患者出现病情恶化改有创机械通气,观察组抢救无效死亡1例(3.33%),对照组3例(3.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PV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应用鼻导管吸氧的方式,在有条件的医院应推广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在发现无创正压通气控制病情困难时,应尽早行有创正压机械通气(IPPV)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4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患者患者83例,按是否机械通气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常规给予洗胃、应用阿托品、氯磷定及对症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治疗组给予机械通气。结果治疗组抢救成功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69%)(P〈0.05)。结论早期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