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2—18d,所有患者疗效满意。随访个1月-5年,痊愈24例,有效3例,无效1例,复发3例。复发原因为遗漏责任血管或血管、神经隔离物移位脱落,或术区粘连致新生责任血管,再次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效的原因。方法对1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再次手术,发现责任血管判断失误致血管遗漏,隔离棉片滑脱、移位,隔离棉片过大或过小以及蛛网膜粘连是导致微血管减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结果第2次微血管减压术后9例患者症状立即消失;2例分别于手术后1个月和3个月消失;1例症状缓解,口服卡马西平可以控制。随访时间3个月~4.5年,平均2.7年,均无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准确判断责任血管和正确减压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晓青 《现代护理》2001,7(1):21-2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较为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疾患,大多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小脑桥脑角处的三叉神经后根,受到异位血管的压迫,而解除异常压迫后,疼痛得到缓解或解除[1]。目前显微血管减压(MVD)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手术方法。我院于1997年1月~1999年3月,采用MVD治疗三叉神经痛15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就有关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女9例,男6例,年龄33~75岁,平均57岁。病程2~14年,起病突然,疼痛明显,反复发作,轻拂局部激痛区即…  相似文献   

4.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正规药物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排除继发性病因引起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28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1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1例无效,无死亡患者,有效率为97%,随访1年有1例复发。结论:术前核磁共振检查能否发现责任血管,对手术和术后效果影响大;但同时与术者的经验和显微操作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2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经4.28月随访,28例中,治愈25例,治愈率为89.3%,总有效率为96.4%。无一例死亡。无复发。与其它方法相比较有良好的效果。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国平 《临床医学》2010,30(9):54-55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病情立即缓解、疗效优者28例(93.3%);术后延迟缓解、疗效良者2例(6%)。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愈率高,长期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病死率极低,尤其适合身体情况好,无其他并发症的患者,是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新方法.作者观察了126例患者的术后护理及并发症情况,发现如低颅压综合征、周围性面瘫、脑脊液漏、口唇疱疹是常见的并发症,颅内出血是最为凶险的并发症.术后精心细致的护理,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极为重要,也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二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运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探查三叉神经并分离责任血管,在微血管与三叉神经间垫人Teflon涤纶绵。结果20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9例,仅1例仍有轻微疼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病因性治疗,疗效确切,三叉神经功能可以得到保护,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发症的护理与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新方法。作者观察了126例患者的术后护理及并发症情况,发现如低颅压综合征、周围性面瘫、脑脊液漏、口唇疱疹是常见的并发症,颅内出血是最为凶险的并发症。术后精心细致的护理,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极为重要,也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展  李昭杰  舒航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0):2278-228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产生的并发症以及处理方法。方法:对近3年来笔者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9例行MVD所产生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头晕65例(82.3%),恶心、呕吐44例(55.7%),头痛29例(36.7%),患侧轻度面瘫23例(29.1%),面部麻木16例(20.25%),唇周疱疹14例(17.7%),耳鸣或听力下降13例(16.5%),高热7例(8.9%),肺部感染3例(3.8%),脑脊液漏2例(2.5%),头皮下积液2例(2.5%),后颅窝硬膜下血肿1例(1.3%)。均经对症治疗,症状于短期内好转或消失。死亡1例(1.3%)。结论:了解手术产生并发症的机理,并给予预防及处理,对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8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做好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及并发症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疼痛消失78例,术后3个月内疼痛消失8例,术后疼痛减轻3例,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确切,良好的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0例使用显微镜行Jannetta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内科治疗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无一例永久性并发症出现,2年复发率为20%。结论 Jannetta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院2004年9月至2009年8月对5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35例,女17例;年龄35-70岁,平均48.7岁;病程2-16年;平均6.5年.52例均表现为短暂而重复的单侧严重的疼痛爆发,具有局限性;其中左侧19例,右侧33例.单独第1支疼痛9例,第1支疼痛及第2支疼痛29例,3支均疼痛1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则经过局部封闭或射频热凝术等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并发恶心、呕吐17例,眩晕10例,面部麻木20例,面瘫2例,吞咽障碍1例,口唇疱疹5例,高热2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均缓解或痊愈.[结论]加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手术前后心理护理和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术后精心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对132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进行正性有效的疼痛心理教育,术前个性化护理,对可能的并发症进行严密观察与精心护理.结果 132例患者满怀信心地欣然接受手术,术后能顺利康复.术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如头晕,恶心、呕吐,面...  相似文献   

17.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是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REZ)受异常血管压迫所致,主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短暂性、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我院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82年以来,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15例,术后随访0.5~12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变性,引起痛觉纤维发生短路而造成顽固性疼痛发作。其发病率可达10/10万~  相似文献   

20.
选取总院及分院在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其中,18例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6.47%,其中,15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疾病的临床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