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口臭与口腔内、胃内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口臭与口腔内、胃内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对口臭的病因进行研究,找出治疗口臭的有效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口腔科及消化内科就诊且资料完整的口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行胃镜检查,行胃粘膜活检组织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HP,口腔内均行后牙牙菌斑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HP。从中选择l00例患者,根据口腔内及胃内HP感染情况分成四组,分别给予不同方案治疗,然后对所得数据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口臭组的口腔内及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91.5%、87%明显高于对照组,三联药物 口腔洁治的综合治疗方法对口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是口臭的直接致病菌之一。三联药物 口腔洁治的综合治疗方法是治疗口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口臭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临床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不良社会影响,甚至诱发心理障碍。祖国医学认为口臭是“胃阴亏虚,虚火上炎”,提示口臭和胃肠功能改变有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口臭患者HP感染率高,但仍缺乏有力证据确认HP感染是口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口臭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72-374
口臭是影响人们社会交往和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严重的口臭常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WHO已将口臭作为一种疾病来记载,多表现为呼吸时有明显气味,刷牙、漱口均难以消除,使用清洁剂亦难以掩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感染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自门诊病例100例,均行胃镜检查,镜下无异常,通过口臭仪Helimeter及医者所闻诊断口臭。其中对照组48例,无口臭;口臭组52例,有程度不同的口臭。受试者均经同位素液体闪烁法尿素14C 呼气试验检测。结果口臭组H.pylori感染阳性率为78.8%,高于对照组H.pylori感染阳性率52.1%,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密切相关,口臭组中H.pylori感染程度高,引起口臭却并未出现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与非口源性口臭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口源性口臭的关系。方法:第一阶段:选择无牙周疾病和其他口腔疾病的经鼻嗅法确定有口臭患者45例,然后进行胃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胃内Hp感染情况;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确定口臭及胃内Hp感染患者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再用相同鼻嗅法检查患者口臭的根除情况,以初步研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鼻嗅法复查经治疗后螺杆菌检测阳转阴31例患者中口臭者9例,占31例总数Hp治愈者的29.03%,口臭治愈者22例,占31例总数Hp治愈者的70.97%。结论: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很可能是非口源性口臭其中一个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178例,进行胃镜检查,在做胃镜检查时要边充气,边进镜,进镜时要缓慢、柔和,切勿用力过猛,造成拉伤胃壁而出血.当胃镜进入贲门应注意观察贲门黏膜的变化,当胃镜进入胃底时向右旋转镜身,使镜头对向大弯侧,同时调整角度钮观察胃底穹隆部,然后再转正镜身观察小弯垂直部,在退镜时用翻转法观察贲门、胃底及小弯垂直部上1/2前后退镜.对于可疑病灶,即于病灶周边黏膜皱襞中断处及中央取材3~10块,送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同时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结果:1780例消化性溃疡中,胃溃疡540例(30.3%),十二指肠溃疡1050例(59.0%),复合性溃疡190例(10.7%),幽门螺杆菌阳性者670例(37.6%),其中胃溃疡69例(10.3%),十二指肠溃疡173例(25.7%),复合性溃疡29例(4.3%),非溃疡性消化不良399例(59.6%).幽门螺杆菌阴性者1110例(62.4%).其中胃溃疡91例(8.2%),十二指肠溃疡137例(12.3%),复合性溃疡24例(2.2%),非溃疡性消化不良858例(77.3%).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82例胃癌标本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检测和病理分析,结果显示胃窦癌,胃体癌和贲门癌的HP感染率分别为76.47,69.23%和36.356%;胃窦癌和胃体癌中HP阳性病例与HP阴性比较,病人年龄较大,伴有萎综侯为和肠化生者明显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唾液测定幽门螺杆菌抗原技术(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同时测试的方法,选取有上消化道症状来消化科门诊初诊的患者、经证实有胃Hp感染且根除治疗后4周复查的患者及无任何消化道症状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上述三组入选对象均有较高HP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57%、79.83%和76.7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14C—UBT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51.79%、34.45%、23.2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患者高于抗Hp治疗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8_32,X2=9.18,P〈0.05);在^14C—UBT阳性患者中HPS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82.76%、90.24%、9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腔中有较高的Hp检出率,胃Hp感染患者中大多存在13腔Hp感染。Hp根除治疗对杀灭胃内Hp有一定疗效,对口腔Hp感染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经内镜和病理明确诊断的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共372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2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93例、肠上皮化生IM45例、异型增生DYS35例及胃癌GC72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联合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Hp阳性率从CSG、CAG、IM、DYS到GC分别为43.3%、60.2%、64.4%、65.7%和70.8%,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且CAG、IM、DYS与GC的H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CSG(P〈0.05,P〈0.01);早期胃癌Hp感染率为86.2%,显著高于进展期(60.5%,P〈0.05);Hp感染率与胃癌的年龄、部位、Lauern分型密切相关(P〈0.05,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Hp感染在慢性胃炎进展演变为胃癌的过程中起重要促进作用,并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1.
12.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探讨针对Hp感染的CITP患者采用根除Hp治疗,是否有助于血小板的上升。方法通过检测CITP患者粪便Hp抗原(HpSA)和外周血HP IgG抗体,以确定是否有Hp感染。对确诊的有Hp感染的CITP患者在其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根除Hp治疗(奥美拉唑20mg 克拉霉素0.5g 阿莫西林1.0g,1日2次×1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结果34例CITP患者中有Hp感染20例,感染率58.82%。20例患者中,成功根除Hp 11例,根除率55%。成功根除Hp的11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统计学比较有差异(17.00±5.13×10~9/L,vs 26.38±7.96×10~9/L,P=0.011);未成功根除Hp的9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在统计学比较上无差异(26.10±13.93×10~9/L vs 51.85±39.28×10~9/L,P=0.138)。给予根除Hp治疗的2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病例16例(80%),无效4例(20%)。根除Hp治疗有效患者中血小板开始上升的时间为3~28d,中位时间为6d;维持有效的时间为17~125d,中位时间为75d。结论本临床观察中,CITP患者合并Hp感染率为58.82%,采用根除Hp治疗的根除率为55%,根除Hp治疗有助于Hp感染的CITP患者血小板恢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随机应用对幽门螺旋菌(HP)有杀灭和无杀灭作用的治溃疡药物,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同时,对19例已治愈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发现: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密切相关;但近期HP消失对单纯慢性炎症及溃疡的3周愈合率无明显影响。随访发现HP阳性患者的溃疡复发率明显高于HP阴性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胃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 HP检测,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种、患病年龄、性别与 Hp感染的关系。【结果】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阴性患者的发病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805,P <0.05);HP阳性的胃溃疡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4,P<0.05);H P阳性的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H P阳性的女性患者(χ2=18.330,P <0.05);HP阳性的中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以及高龄组患者(χ2=15.240,P <0.05;χ2=33.374,P<0.05);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高龄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91,P<0.05)。【结论】H p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不同的性别及年龄的患者 Hp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16.
职业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庆市职业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现状,探讨H.pylori感染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体质指数(BM I)的职业人群中的差异。方法抽样调查重庆市6个区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职业人群,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体格检查测定身高、体质量等指标。采用Excel表格、2χ检验及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重庆市职业人群2188人,其中H.pylori感染651人,感染率为29.8%。男性H.pylori感染率为31.0%,女性为28.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职业人群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50~59岁的人群H.pylori感染率最高。不同行业的职业人群H.pylori感染率(教师26.5%、公务员28.4%、公司职员33.3%、银行职员2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 I的职业人群H.pylori感染率(BM I<18.5 kg/m2者31.1%,18.5 kg/m2≤BM I<24.0kg/m2者28.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脂代谢的关系,为Hp感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ELISA技术检测被检者Hp感染情况,同时对受检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进行测定,并对Hp感染与这些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Hp IgG(+)者TG、LDL-C、Lp(a)及hs-CRP均明显高于Hp IgG(-)者,而HDL-C明显低于Hp IgG(-)者;经对被检者进行年龄分组发现HDL-C在Hp IgG(+)各年龄组中均明显低于Hp IgG(-)者,而两者间TG、LDL-C及Lp(a)的差异仅见于大于41岁以上人群组。结论Hp感染可导致被感染者脂类代谢异常,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12月,我院外科腹腔镜切除经H-E染色病理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人新鲜胆囊标本90例,全部胆囊标本均附带胆囊黏膜。每例标本取黏膜3块,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特殊染色(采用硼酸美蓝法)、快速尿素酶检测3种方法,检测胆结石患者胆囊黏膜HP感染情况。结果:PCR、硼酸美蓝染色及快速尿素酶检测3种方法,HP阳性率分别为35.6%(32/90)、14.4%(13/90)、21.1%(19/90)。结论:HP存在于胆囊黏膜中,提示HP感染可能与胆囊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6例腹泻型IBS患者与9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法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将56例H.pylori阳性的腹泻型IB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匹维溴胺、蒙脱石治疗4周,观察组同时加用抗H.pylori治疗2周,观察其疗效。结果腹泻型IBS组H.pylori感染率为58.3%,健康体检组H.pylori感染率为51.1%,两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用抗H.pylori治疗的观察组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232,P>0.05)。结论腹泻型IBS与H.pylori感染无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