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构组织瓣是利用组织愈合时血管再生并形成血运联系的特性,通过分科技术将不同解剖部位的组织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新的特定血供非自然解剖结构的组织瓣。可以做岛状瓣或游离瓣移植。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游离组织瓣的供区,而且还可以形成某些特殊的结构的组织瓣和薄型宽大游离皮瓣。本文对预构组织瓣的类型、动物模型及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综述,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实验研究应当解决的问题加以讨论,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血供监测的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血供监测的可靠性。方法:从1989年9月到2003年6月,对85例因肿瘤切除、创伤导致深部组织缺损的病人实施了携带监测皮岛的各种深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术后7d内连续临床观察监测皮岛以了解深部组织瓣的血供。结果:10例监测皮岛出现异常,探查发现真正血栓9例,1例为假阳性。术后3d内出现9例,3d后(术后第5d)出现1例。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血供监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Youden’s指数(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100%,98.7%和0.987。结论:(1)监测皮岛能可靠地监测深部移植组织瓣的血供状态;(2)应用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的血供监测3d是足够的。  相似文献   

3.
张发惠 《解剖与临床》1998,3(3):117-121
目的:介绍上、下肢带血管蒂骨瓣、骨膜瓣移位术新供区的解剖学依据,指导术式设计和推广应用。方法:综合作者近年新发掘的四肢骨瓣、骨膜瓣新供区的解剖学资料,针对性地设计了常用的移位术式。结果:这一批供区以非主干知名血管或主干血管的小分支为血管蒂,设计的骨瓣、骨膜骨瓣.顺行或逆行移位修复四肢骨不连、骨缺损、骨缺血性坏死,临床应用获得了可靠的治疗效果。结论:四肢带血供的骨(膜)瓣移位术供区,术式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便,对供区功能影响很小,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4.
肢体血供规律与组织瓣设计的关系目的:以肢体血供的解剖学规律为依据,指导各种组织瓣手术方案的设计。方法:在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近年收集的各种组织瓣解剖研究资料中,将肢体血供的解剖学类型,加以整理和分析。结果:肢体动脉有下裂规律性分支,肌间隙动脉...  相似文献   

5.
颞肌复合组织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颞肌复合组织瓣是整形修复外科常选用的组织供区,Muller(1890)首次报道了颞区颅骨瓣修复颅骨缺损,Rubin(1970)则是颞肌瓣的推广和普及者。象原料厂一样,颞肌复合组织瓣广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带血供肌瓣、带血供肌瓣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FS)、无血供肌瓣和同种异体脱钙骨(AAA)等四种BMP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形态变化。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采用双前肢桡骨中下段12mm缺损实验模型,分别在3、6、9、12周观察带血供肌瓣、带血供肌瓣复合FS、无血供肌瓣和同种异体脱钙骨等4种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大体解剖学、X线和组织学。结果:带血供肌瓣和FS作为BMP复合载体修复骨缺损3周时有大量的软骨细胞生成,呈弹性软骨样特征。6周时大量编织骨、骨小梁形成。9周时出现哈佛氏系统。肌纤维萎缩消失。12周时出现哈费氏骨板和少量的间骨板,哈佛氏管内表面衬有成骨细胞。该复合载体比同时期单用带血供肌瓣成熟程度好,相当于AAA骨载体的骨修复能力。无血供肌瓣复合BMP形成“壳”状新骨。结论:带血供肌瓣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是BMP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7.
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区组织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36例灌注红色乳胶或墨成人下肢标本上,结合下颌区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对腓复术肌皮复合瓣血供,神经等进行了解剖学研究,术式设计以吻合腓血管腓骨瓣修复下颌骨,长屈肌瓣和腓骨长瓣分别修复口外或口内肌缺损,带感觉神经的小腿外侧皮瓣复口内径粘膜或口外皮肤缺损,文中讨论了应用解剖学要点及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肢体血供规律与组织瓣设计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目的:以肢体血供的解剖学规律为依据,指导各种组织瓣手术方案的设计。方法:在我研究所近年收集的各种组织瓣解剖学研究资料中,将肢体血供的解剖学类型,加以整理和分析。结果:肢体动脉有下列规律性分支,肌间隙动脉、肌间隔动脉、肌腔隙动脉、肌皮动脉、骨干骺动脉、肌骨膜动脉、骨滋养动脉等;动脉分布的规律中,有升支、降支、交通吻合支等。结论:各种组织瓣手术方案的设计,必须严格掌握保障血供的原则,并列举了具体组织瓣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
皮肤瓣状伤口或损伤在急诊外伤中很常见,但其定义、分类和修复方法却少有文献记载。人体在斜形外力作用下,皮肤软组织连续性中断,形成一边带蒂、其余各边的组织与基底分离的伤口,因外观与整形手术设计的局部皮瓣相似,故统称为瓣状伤口。根据瓣状伤口形状,可细分为三角形瓣状、U形瓣状和不规则瓣状伤口;根据皮瓣的血供方向,可分为逆行瓣状伤口和顺行瓣状伤口;根据发生机制,可分为切割型瓣状伤口、挫裂型瓣状伤口和撕裂型瓣状伤口。瓣状伤口大多形态不规则,血运比较差。对于这类伤口,如果简单地行清创缝合,瓣部极易缺血坏死。或因创部后期瘢痕增生挛缩影响美观。本文对急诊皮肤瓣状伤口进行系统总结,并对其整复方法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逆流颞顶筋膜瓣移转术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颞浅动脉颞顶分支与耳后、枕动脉支,前额支与眶上、滑车上动脉支有丰富吻合或与对侧主要血管支直接交通,构筑跨血供区供血的解剖基础,设计以颞浅动脉轴型血管及其吻合支为蒂的逆流颞顶筋膜瓣,向顶枕侧或前额顶部移转覆盖骨外露缺损区加皮片移植或充填。自1996年11月开始,临床应用4例,最大筋膜瓣13cm×7cm。结果:术后筋膜瓣及植皮区完全存活,外形较为满意。癌肿病例术后三周接受放射治疗。结论:逆流供血的颞部筋膜瓣血运行可靠,是提供颞顶枕部深度组织缺损即期、简便、有效的修复方法法。  相似文献   

11.
移植骨,骨膜的关键在于移植体的血供是否存在。传统的骨移植方法无血供,移植骨因缺血大部分骨细胞坏死,移植体仅作为一种桥梁,使两骨端骨膜在膜内化骨过程中沿其表面进行“爬行替代”。这种骨移植方法愈合时间长,抗感染力弱,在小块骨缺损,邻近组织床血供良好情况下,尚有较高的愈合率。但对长段骨缺损的修复,囿于血供较差,移植骨很难被完全替代,常发生不愈合或移植骨吸收等现象。60年代带蒂骨瓣移植应用于临床,其中带肌蒂和皮蒂使移植骨瓣获得一定血供补偿,但血供仍然有限;带血管蒂的骨瓣移植不需吻合血管,能使骨瓣获得较充足的血供,但受血管蒂长度的限制,骨瓣只能就近转移。70年代以来,发展了吻合血管的骨和骨膜移植,其特点是能将供体的血  相似文献   

12.
背景:尽管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能减轻供区损伤和避免受区臃肿,但是由于分离穿支相当费时,有人认为仅限于经验丰富医生并主张保留部分肌肉组织。目的:探讨应用穿支皮瓣理念设计的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的移植方案及其修复效果。方法:纳入17例需要皮瓣移植的患者,12例背阔肌肌(皮)瓣,3例保留部分肌袖的背阔肌瓣和2例分叶背阔肌组织瓣均采用穿支皮瓣理念设计,根据胸背动脉的供血范围,皮瓣靠前设计,以供区能直接拉拢缝合为度,切取时将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皮穿支包含在内。必要时可再向内侧切除背阔肌肌瓣以扩大移植组织块面积,有时为了修复两个相邻部位的缺损,可切取保留部分肌袖的背阔肌瓣和以胸背动脉外侧支营养的部分背阔肌肌瓣并形成分叶背阔肌组织瓣。组织瓣切取范围12cm×8cm~28cm×17cm。观察患者皮瓣移植后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和受区的外形及功能。结果与结论:皮瓣移植后1例血管危象发生,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危象解除,所有皮瓣均成活;1例肌瓣植皮部分坏死,二期植皮修复;供区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15 例患者随访3~18个月,其中2例皮瓣外形臃肿,影响穿鞋,二期行皮瓣修薄术。提示应用穿支皮瓣理念设计背阔肌瓣能有效减轻供区损伤和受区臃肿畸形,分叶背阔肌组织瓣能较好修复足底和足尖两处软组织缺损,结合穿支皮瓣理念、个性化设计不同形式的背阔肌瓣可满意修复较大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旋髂深动脉解剖位置恒定、蒂长、径粗,对髂骨供血范围大,符合带血管蒂或作微血管吻合髂骨复合组织瓣移植的要求。本文结合11例解剖,介绍了手术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肘后血管网对肘后组织瓣的供血作用,为临床设计新的组织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6例新鲜上肢标本和2例上肢血管铸型标本的解剖,观察肘后血管网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肘后组织瓣的供血关系。结果:肘后血管网分为肘后内侧血管网和肘后外侧血管网,分别发出骨膜支和肌皮穿支到肘后相关组织瓣区,肘后内侧血管网吻合处外径在(1.8±0.3)mm;肘后外侧血管网吻合处外径在(0.9± 0.4)mm。肘后内、外侧血管网之间吻合处外径在0.3~0.9 mm。结论:根据肘后血管网吻合特点,可为临床设计出不带桡侧副动脉背侧支的外侧筋膜骨膜瓣、不带尺侧返动脉背侧支的内侧筋膜骨膜瓣和骨间返动脉骨膜支的鹰嘴骨膜皮瓣等组织瓣。  相似文献   

15.
腓骨短肌肌瓣的血供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腓骨短肌血供的解剖学特征,探讨临床应用腓骨短肌肌瓣和以腓骨短肌为蒂的组织瓣内移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或治疗胫骨骨不连的可行性。 方法 30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腓骨短肌的血管来源、走行及分布情况;临床上设计切口取腓动脉的弓形动脉分支为蒂,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和胫骨骨不连患者10例。 结果 腓骨短肌血管呈节段性分布,主要来自腓动脉的弓形动脉,最远侧的分支平均位于外踝上(50.81±5.45) mm;根据腓骨短肌及血供特点,临床设计的腓骨短肌肌瓣应用于10例患者,均获成功。 结论 腓骨短肌血供丰富,逆行腓骨短肌肌瓣血供可靠,是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和胫骨骨不连的一种理想肌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暂时闭合联合皮瓣蒂部回植对腹部供瓣区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肘、前臂、手深度电烧伤、热压伤、外伤后软组织缺损伴内固定外露患者21例。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7 cm×6 cm~11 cm×9 cm。创面采用腹部皮瓣修复,皮瓣蒂部及供瓣区部分创面以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暂时闭合,断蒂时将皮瓣蒂部修整后回植修复腹部供瓣区。术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皮瓣下组织感染、液化、坏死情况及供瓣区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1例患者共22个创面均以皮瓣覆盖,皮瓣切取范围为10 cm×7 cm~18 cm×11 cm, 20个皮瓣切取宽度为8~10 cm,其余2个皮瓣宽度分别为7、11 cm。随意腹部皮瓣4个,髂腹股沟皮瓣16个,胸脐皮瓣2个,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无皮瓣下组织感染、液化及坏死现象出现。供瓣区术后无感染、出血、血清肿、缝合口裂开并发症。随访6~24个月,腹部供瓣区仅有较轻的线状瘢痕,外观较满意。 结论当采用腹部皮瓣修复肘关节至手部创面时,中小面积的供瓣区及皮瓣蒂部以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暂时闭合,皮瓣断蒂时将蒂部回植至供瓣区,能预防术后供瓣区并发症,避免供瓣区植皮,改善局部外观。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来自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和应用经验.方法 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对于21例烧、创伤后肢体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4种来自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予以修复,其中以肩胛下血管为蒂的侧胸带蒂皮瓣5例、胸脐穿支带蒂皮瓣9例、远端扩展的双叶阔筋膜张肌带蒂肌皮瓣4例、小腿后侧近端蒂皮瓣3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3 cm×8 cm~40 cm×2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修复.结果 本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切口感染,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13例患者获得2 ~ 36个月的随访,大多数患者供、受区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成活可靠,手术简便易行,用以修复肢体组织缺损,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缺损有独到之处,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18.
自70年代显微技术应用于外科,带蒂游离皮瓣移植成功以来,经几年的探索,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皮瓣或各种复合组织瓣愈来愈多。在腋区己发现符合理想条件的游离瓣至少有:以胸外侧血管为轴心的胸外侧皮瓣;以肩胛下——胸背血管为轴心的胸背侧肌、皮瓣,后者尤为临床所重视。回顾胸背侧区作为各种肌、皮瓣供区的发展,首先是 DeConinck 等和 Taylor 等对该瓣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正>四肢骨缺损、骨不连和骨缺血性坏死等病损的治疗历来是骨科医生十分关注的课题。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已使这一难题的解决初现曙光。在早期阶段,因仅有少量供区可供选择,所采用的多为吻合血管的骨或骨膜瓣游离移植,而游离组织瓣移植则存在着手术创伤大、费时长和难度较高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正> 用带颞浅血管束的颞顶筋膜岛状瓣修复肿瘤切除后颊粘膜区组织缺损9例。颞顶筋膜岛状瓣具有血液循环丰富、取材面积较大,成活率高、旋转度大,不失供瓣区头皮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