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头针三条治疗线,辨证施用单式徐疾补泻手法,对54例中风偏瘫患者在停治半年后,追踪观察远期疗效,根据体征和生存率的比较,补泻组明显优于平针组,肯定了改进的徐疾补泻手法具有推广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3.
呼,吐气.吸,纳气.息,气息,呼吸.呼吸补泻是在应用针刺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者呼吸的方法. 呼吸补泻,首载《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大气留止,故命曰补."说明呼吸补泻的原则.《素问·调经论》则以吸气时进针为泻,呼气时进针为补.并以"针与气俱内"、"针与气俱出"和"气出针入"、 "气入针出"两种方法来区分针刺补泻作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耳针、体针、耳体针结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疗效.方法:将90例单纯性肥胖病人分为耳针组、体针组、耳体针结合组分别施治,并视不同证型施以相应补泻手法.结果:体针组与耳体针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耳针组,体针组证型与疗效无明显关系,而耳针组胃肠实热型疗效高于脾虚湿阻型、肾气不足型和肝郁气滞型.结论:耳体针结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头皮针穴名方案》的顶颞前后斜线,顶旁一二线,用改进的徐疾补泻法针刺,对100例中风偏瘫病人由针前五项主要体征记分15.290±0.461,增进为20.490±0.406疗效很显著(P<0.01)。补泻组53例有效率92.5%.对照组47例有效率72.5%,疗效显著(P<0.05),提示补泻手法明显优于持续捻转的平针法。  相似文献   

6.
呼吸补泻,历来争议大.《内经》刺法的呼吸补泻,其实是徐疾补泻.而《难经》则持否定态度:"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金元以后,如《金针赋》认为呼吸补泻是关键:"原夫补泻手法,妙在呼吸手指."  相似文献   

7.
针灸补泻必须产生一定的得气针感才能有效,因此得气是针刺补泻治疗中产生疗效的基础和关键.患者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不同,得气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该因人而宜.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迎随补泻法的来源和针向迎随补泻法的产生进行了考证,继而对针刺补泻的实质和针向迎随补泻法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针向迎随补泻法所描述的具体操作方法既不符合《内经》关于“迎随”的本意,也不太符合现代针灸临床与科研的客观事实或指标,因而以针向迎随补泻法来代替迎随补泻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9.
脐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脐部调动人体先天经气,从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脐针治疗干眼症强调"因人治宜".临证以震、离、坤3个方位为主穴,但具体到每一个患者时,应结合其脐部望诊、触诊及整体辨证,并可根据其兼见症状进行随症加减.脐针治疗较少运用手法补泻,注重定位治疗、方位补泻,且强调进针顺序.精准定位与方位的补泻配伍是脐针...  相似文献   

10.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针解》中"徐疾补泻",应作3种解释:即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相似文献   

11.
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调气来达到整体的补虚泻实的目的.因此《内经》补泻不是方法而是治则.《内经》上本无"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补泻"原本是单一的治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由于临证治疗需要具体的行针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言之"术式",便在《内经》中寻得《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待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泻"和"呼尽内针,"《灵枢·官能》泻为"摇大其孔",补为"推其皮盖其外门."  相似文献   

12.
呼吸补泻,历来争议大.《内经》刺法的呼吸补泻,其实是徐疾补泻.而《难经》则持否定态度:"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金元以后,如《金针赋》认为呼吸补泻是关键:"原夫补泻手法,妙在呼吸手指."而《标幽赋》却说:"原夫补泻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针刺"疾徐补泻"的真实内涵。[方法]通过对医学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从脉象、出针速度、留针时间、操作过程和能量角度对"疾徐补泻"展开讨论,并与提插补泻作简要对比。[结果]徐疾补泻从脉象角度说法牵强,从出针速度、留针时间和操作过程解释符合理论和实际,其能量输入论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与提插补泻并不矛盾。[结论]疾徐补泻不是单纯指某个针刺步骤的补泻手法,而是指以一种徐疾补泻的理念贯穿针刺操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患者“守神”是针刺补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出“得气”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患者的“针感”是针刺补泻产生作用的关键,患者的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因人而宜”。认为针刺补泻不应拘泥于手法操作的“表演”,而应以患者是否产生了补泻效应、临床是否取得疗效为准则。  相似文献   

15.
患者“守神”是针刺补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出“得气”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患者的“针感”是针刺补泻产生作用的关键,患者的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因人而宜”。认为针刺补泻不应抱泥于手法操作的“表演”,而应以患者是否产生了补泻效应、临床是否取得疗效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耳针、体针、耳体针结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观察耳针、体针、耳体针结合单纯性肥胖病的疗效。方法:将195例单纯性肥胖病人分为耳针组,体针组,耳体针结合组分别施治,并视不同证型施以相应补泻手法。结果:体针组与耳体针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耳针组,体针组证型与疗效无明显关系,而耳针组胃肠实热型疗效高于脾虚湿阻型,肾气不足型和肝郁气滞型。结论:耳体针结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九、进针后的各种手法进针后,接着就是施行捻运手法。古代手法,名目繁多,但总的来说,它的目的不外补虚泻实。现将几种重要的补泻手法扼要的谈一谈:1.徐疾补泻法:徐是缓慢,疾是迅捷,这种手法是以针刺出入的快慢来分补泻的,进针慢,出针皮外,  相似文献   

18.
试谈针灸医籍关于得气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补泻必须产生一定的得气针感才能有效,因此得气是针刺补泻治疗中产生疗效的基础和关键。患者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不同,得气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该因人而宜。  相似文献   

19.
迎随补泻古今异同辨析李瑞(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北京100029)关键词:迎随补泻:针法:子午流注迎随补泻针法是(内经)记载古代针刺补泻方法中的一种,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及课堂教学。然而,究其真义,现在所使用的迎随补泻与(灵枢经)中记载的迎随补泻却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经>针刺补泻操作内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内经>中较为系统地描述针刺补泻操作的内容集中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灵枢·终始><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调经论篇>中,在这些篇章中均为补法、泻法成对出现.将上述篇章中针刺补泻操作解析为呼吸、留针时间、出针速度、针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