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此把肝喻为将军之意蕴,历代注家并未深究其意,率多随文衍义.独从其“志怒气急”、“刚悍用强”之意作训。将军之设,始于春秋,晋国以卿为军将,因有将军之称.战国始为武官名。汉袭之而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故将军之用,自有抵御外侮,保家卫国之深意.设若唯以刚愎自勇、气急善怒为能事.何以为三军之帅?何以御敌卫国?又何能“谋虑出焉”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是故“肝者,将军之官”之意蕴有深究之必要。无独有偶,敦煌医书残卷《明…  相似文献   

2.
据《唐太宗实录》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患腹泻不止,遍请名医治疗,百药无效。眼见病情日趋严重,便下诏搜求方药。时人张某,回春有术:以牛奶煎煮荜茇,令唐太宗内服,治愈了他的腹泻痼疾。唐太宗大喜,赐封张某为“五品官”。谁知丞相魏征却一直推诿不办。不久唐太宗旧疾复发,仍按前法取效,便质问魏征:“献方人有功,为何不授官职?”魏征说:“臣不知授他文官,还是武官?”唐太宗一听,悻悻地说:“足可以授三品官了!”便一纸下令封张某为“三品文官”。谁也未料到:小小一味荜茇,在封建社会里居然成了加官的敲门砖。荜茇,又名毕驳,为胡椒科藤本植物。…  相似文献   

3.
<正> 《温热论》:“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定,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这段文字,理论上有自相矛盾之处,临床上亦很不符合实际,如不予辨析,未免令人滋生疑惑,故略述己见如次。一、理论上自相矛盾1.既云撤气药,又用气药叶氏治温病,分卫气营血四个层次用药。就《温热论》看,所谓卫分药,是指薄荷、牛蒡之属,所谓气分  相似文献   

4.
温邪致病,变异多端,前人早有“伏邪内发”及“逆传心包”的认识。笔者据临床所见,提出“温邪直犯气阴”这样一种传变规律。所谓“气”,指阳明气分;所谓“阴”,指少阴阴分;所谓“直犯”,指温邪不先经卫分,而直入阳明气分与少阴阴分。这种直犯的规律,分为“先气后阴”或“气阴同犯”二种情况,兹分述如后。一、先犯阳明气分,后陷少阴阴分温邪直犯阳明的机理,多由邪气过于亢  相似文献   

5.
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辨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州都之官”,古今医家均以膀胱为水液会聚之处解释,唯“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句,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6.
《甘肃中医》1993年第1期发表的“心主神明刍议”一文,是有助后学之作。但笔者觉得文中有些观点还有值得探讨的必要,故亦不揣浅陋,略陈管见,悖谬之处,诚祈同道斧正。 1 文中谈《内经》中“十二官”之说,是与封建王朝的行政建制进行类比的,似有不妥。笔者认为《内经》中的“十二官”之官字,不能以官职为释。历代岂有传道、受盛、作强、决渎、仓廪之官名?中正、州都之名也是曹魏以后的事了。而且,心既为一身之君主,同时又称心为君主任命的官,并列于“十二官”之首,从逻辑上也是谈不通的。因此可以说,这里的“官”字释为官名是不妥的。造成这一误解的原由,主要是混淆了古代汉字一字多意的不同用法。在先秦著作中,“官”字有官职、官府、官能、器  相似文献   

7.
藏象学说强调“五脏相关”,认为五脏作为人体的核心,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而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将脏腑誉为“十二官”的一体思想,并且强调心的主导作用,所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病则“十二官危”等。对于五脏之间具体的相互关系,古代医家最初是运用五  相似文献   

8.
1 对脾阴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以脾胃言则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脾土又有脾阴、脾阳之分,故脾虚又分脾阳虚、脾阴虚,如清·吴澄所说:“脾经虚分阴阳。”一般认为,脾阴即指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膏脂等精微物质,早在《灵枢·五邪篇》即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金匮要略》麻子仁丸,即是治疗脾阴有亏,不行其津液于肠,从而出现大便难的“脾约证”,开创治脾阴虚之先河。朱丹溪认为“脾有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思维产生之处”的认识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干祖望关键词思维心脑《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虑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怒出焉。”所谓神明、谋虑、决断、喜怒者,都是人的思想活动,也就是思维。《素...  相似文献   

10.
一、学方之秘,首推剂量众所周知,现代医学对药物剂量非常重视,盖因化学之品多含毒故也。中药多是草食之品,虽少此弊,亦不可忽视,药能疗疾,亦能杀人也。然方中剂量,另有深意,前人谓:不传之秘在其量,《慎疾刍言》:“无一味虚设之药,无一味不斟酌之分两也。”方中剂量的大小,决定着方子的适应症与临床效果。桂枝汤(桂、芍、姜各三两,草二两,枣十二枚)治太阳中风,若“更加桂二两”则治“气上冲  相似文献   

11.
三焦及其功用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都曾研究三焦 ,三焦到底是什么 ?其功用如何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似乎认为三焦如同沟渎 ,属于泌尿系统。《难经·三十一难》则说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 ,气之所终始也”,又好像将其视为消化系统。一曰“三焦有名无形”,又曰“三焦有形如脂膜”。到底有形无形 ?还有言三焦为“孤府”,又有言“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既然是“孤”,何来上中下之分。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1 三焦即一焦、一元《中藏经》明确指出“三焦者 ,人之三元之气也 ,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  相似文献   

12.
“藏象”篇实质上是祖国医学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学过现代医学的人,对本篇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感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贤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等是讲不通的,于是有些热心的人就用“中医所谓五脏是‘气化’的,并非解剖学的五脏”的说法来解决这矛盾。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全面,容易给人造成诡辩的印象。应该肯定,早在内经以前,中医即已开始了解剖工作,因而对各主要脏器的位置和形状都是有认识的,甚至通过解剖也知道了一部分内脏的生理功能,例如从胃内有食物而知道“脾胃者仓之官,五味出焉。”和“胃为五谷之府。”发现结肠内的成粪物质,即提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发现心脏和大血管的关系而说“心主血”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14.
<正> 鹿衔草又名鹿蹄草,性平味苦,能祛风湿,强筋骨,止血。临床用于治腰、膝关节酸痛,月经过多等证。本品始见“植物名实图考”,载:“鹿衔草,九江建昌山中有之。铺地生绿叶,紫背,面有白缕,略似蕺菜而微长,根亦紫。”观其描写及附图,均与目前国内之商品药材一致。以往历代本草所载者,诸如“神农本草经”所谓之薇衔,“唐本草”所谓之鹿衔,“本草纲目”所谓之鹿蹄草,经考证均非本品。  相似文献   

15.
洋金花,又名曼陀罗花、大麻子花。性味辛温,有大毒。为定喘、祛风、麻醉止疼之品。《华佗神医秘传》载麻沸散方:“用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少倾,可昏昏如醉,用以割袍剜毒,刳肠涤骨而不知痛。”《医学启源》亦云:“曼陀罗花八分,草乌头二分,  相似文献   

16.
一、解表宜宣透而忌发汗温病乃外感温邪所致,故温病初起常以卫分表证居多。《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叶天士亦曰:“在卫汗之可也”,可见温邪在表,须当随汗而解。然此是否与前人所谓“温病忌汗”相悖呢?首先必须明确,此处谓之“忌汗”,实指辛温发汗而言。温邪其性属阳,致病易耗伤津液,故虽见表证,却禁用辛温之品强发其汗,否则将致邪热鸱张,津液枯涸之变。因此,温病解表确应“忌汗”。再者,温邪从表而入,自当从表而去,而祛邪之道,又应“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故温病解表以辛凉轻清为要。但  相似文献   

17.
透热转气为温热病热入营分的治疗大法,首先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后世医家又称之为“清营泄热”、“凉营解毒”、“凉营透热”或“清气凉营”等。近年来各地编写的中医教材中,温病理论体系的卫气营血辨证内容基本相同,而对营分证治疗大法透热转气问题,则互有出入。大体有以下三点: ①、认为营分证的治疗宜清营泄热,即于清营分热邪药物中伍以轻清透邪之品,以冀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相似文献   

18.
治胆七法     
胆附于肝,肝胆相合,互为表里。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具有双重的生理功能。属六腑者,以其不能壅塞,所谓“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属奇恒之腑者,以其“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精之府”,祖国医学特别重视胆的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在论述了脏腑的各自生理功能之后,  相似文献   

19.
试论肝主"御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肺合皮毛、宣发卫气的影响,对外邪犯人很少从肝论治。然而,随着对肝脏研究的深入,不难发现:肝在抵御外邪入侵和防止已入之邪的传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此试作浅述。1“肝”的本意为“御外”敦煌医书残卷《明堂五脏论》一卷有“肝者,干也”语,《说文解字》亦有“肝谓之干”之说。考《尔雅·释言》云:“干,杆也,即相卫也”;又《增韵页》云:“干,抵也”。《内经》在十二官称谓中喻肝为“将军之官”,张介宾注曰“捍御而使之候外也”。可见,以“干”和“将军之官”相称,旨在强调肝具御外之功。2肝的生理能“御外”2.1升发…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感觉器官的发展是跟脑筋的发展同时并进的。”因而我们认为眼、耳、口、鼻等器官,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它也是劳动的产物。正因为这样,所以每个人对于这些器官都是非常爱惜的,都尊称它为“五官”(五官名称,见于灵枢经五阅五使篇,他说:“鼻为肺之官,目为肝之官,口唇为脾之官,舌为心之官,耳为肾之官),假如这些器官有了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