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10-2010-10来我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例,对照组对基础性疾病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IMT、Tmax、Smax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比较确切,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钙,20mg/次,每晚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d,3次/d。治疗3个月、6个月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同时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脂,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观察比较2组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地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Crous积分均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个别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抑制和稳定作用,两者联用效果更佳,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防作用及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0-02—2014-01收治102例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其中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组均治疗12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并有稳定动脉斑块,促进斑块消退的作用,且有一定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效果。方法92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46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以及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以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以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干预对于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劲动脉粥样硬化优于常规治疗组,并可能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评价老年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与血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自2010-03-2012-04收治的420例老年脑梗死住院病人作为观察组,另将我院同期住院的420例非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脂指标;同时按超声检查结果,将420例脑梗死病人根据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情况分成有斑块组(306例)与无斑块组(114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各血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6·9%(323例),对照组检出率为18·1%(76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2,P<0·01)。观察组血清中TG、TC、apoB、LDL-C及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7·451,9·043,7·054,6·953,7·439,P<0·01或<0·05),而血清中HDL-C及apo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1,8·042,P<0·05)。观察组中颈动脉有斑块组血清中TG、LDL-C、Lpa以及apoB含量明显高于无斑块组,血清中LDL-C及LPa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LDL-C与LPα水平升高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指标,超声联合血脂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PAS)三联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180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PAS三联疗法治疗组(PAS组,60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他汀组,60例)和拜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60例).检测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醋(TG)、...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导致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有效防治,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阿托伐他汀钙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但能否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研究不多.本研究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以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我科2009-05-2011—07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75例分为脑梗死组(研究组)112例,无脑梗死组(对照组)63例,对照分析2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临床表现异同点。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大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中软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脑梗死组TIA发作次数及频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相对较多,且以不稳定软斑块为主,应早期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对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和76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和颈动脉内径。同时进行血脂水平测定。结果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3.41%),对照组检出率(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脂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方法应用美国AT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和对照组(4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2.5%,对照组为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球病合并脑梗死(DC1)患者颈动脉、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方法 对58例DC1患者(DC1组)及36例非糖尿病不合并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并作血糖、血脂和Fg含量测定。结果 DC1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79.3%)、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1MT)和CCA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斑块发生部化以CCA分叉处及颈内动脉(ICA)入口和起始处最多(86.0%);以软斑为主(62.5%)。脑梗死部位与出现斑块的颈动脉存在同侧相关性(P〈0.01)。DC1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Fg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 DC1患者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血糖、Fg水平异常,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血糖等异常进行早期干预,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肝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8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斑块变化及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缩小趋势,易损斑块向稳定斑块逆转增多,斑块脂核缩小。其中发生斑块破裂导致腔隙性脑梗死2例(4.6%)。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斑块脂核大小有增大趋势,易损斑块增多。因颈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脱落导致脑梗死8例(18.4%),其中2例为大面积脑梗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具有良好的疗效,能阻止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并使易损斑块趋于稳定,从而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120例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均给予常规和综合性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晚,治疗12个月,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血脂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治疗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12个月,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血脂水平、hs-CRP均显著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的IMT与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显著稳定动脉斑块,并促进斑块的消退,减轻血管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45例腔隙性脑梗死者(腔梗组)、114例非腔隙性梗死者(非腔梗组)及39例非脑梗死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的形态、数量并计算斑块积分。结果三组中非腔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颈动脉斑块总体检出率(97%)最高,平均每例颈动脉斑块检出个数(2.50±1.63)最多(P〈0.01),其次为腔梗组(P〈0.05)。三组各型斑块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腔梗组中病灶侧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非病灶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及其类型有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时各个指标要综合考虑,药物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应被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相关炎性标志物MMP-9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2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CCCI组)及2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3个亚组,并进行组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稳定斑块组,脑梗死稳定斑块组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存在差异,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干预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9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口服黄连素,对照组口服氟伐他汀;于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T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数量,以及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sICAM-1、sVCAM-1、sE-selectin数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个月2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数量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sICAM-1、sVCAM-1、sE-selectin均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黄连素可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4-06—2015-06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比较2组NO水平,测得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NO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O水平为(30.19±7.98)mmol/L,观察组为(36.63±9.25)mmol/L,观察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HDL、TG以及D-D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NO与IMT存在正向相关性(r=0.54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诊断中可将NO水平作为一个重要观察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14-01—2016-01收治的32例经高分辨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我院体检的行MRI扫描的25例无脑梗死患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等扫描序列,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分型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0例(93.7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例(6.25%);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例(24.00%),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9例(76.00%);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共发现60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Ⅰ~Ⅱ型7块(11.67%),Ⅲ型8块(13.33%),Ⅳ~Ⅴ型19块(31.67%),Ⅵ型21块(35.00%),Ⅶ型2块(3.33%),Ⅷ型3块(5.00%);对照组共发现14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稳定性斑块为主,Ⅰ~Ⅱ型13块(92.86%),Ⅳ型1块(7.14%)。2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3个部位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内部成分,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MRI可对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作出预测,为临床防治脑梗死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