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合并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MELAS)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共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资料。结果脑MRI检查,MELAS表现为大脑半球各叶大小不等片状病灶;病变位于脑皮质区,病灶的分布与脑血供分布不一致;自旋回波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MRS分析显示病灶区见典型的乳酸盐峰,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肌酸值正常或略降低。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病灶区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稀少。结论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病变形态、分布具有特征性,常规MRI与DWI、DTI及MRS等磁共振技术,对MELAS的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的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06年7月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22例MELAS患者的资料,并对头颅CT、MRI平扫及增强、MRA、磁共振波谱(MRS)等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阳性,其病灶9例位于单侧,12例位于两侧半球。主要累及枕、顶、颞、额叶,头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FLAIR像高信号。其中16例MRI增强中12例病灶被不同程度强化。3例表现较为特殊,1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软化灶样改变,1例伴有Fahr综合征样改变,1例MRI增强见强血管反应。MRS表现为N-乙酰天冬氨酸峰降低及高乳酸峰。结论虽然MELAS神经影像学特点复杂多样,但有其特征性的表现,如病灶多位于皮质及皮质下,新旧病灶反复交替等,因此,可利用CT、MRI、MRS等影像学方法辅助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ME)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MRI表现,其中4例行常规MRI扫描,1例行MRA扫描。结果:3例病变主要累及两侧大脑皮层和皮层下,1例主要表现为白质内改变,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2例合并脑萎缩,MRA示1例未见明显改变。结论:MRI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脑内病变敏感,当年轻患者出现非典型性脑梗死表现,应考虑到线粒体脑肌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多模态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肌肉病理活检和基因证实的10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MRI平扫和增强、MRA、DWI、MRS和ASL表现。结果 8例累及2个及2个以上脑叶,多见于顶叶、枕叶、颞叶皮层及皮层下白质,1例仅累及颞叶海马,1例位于小脑半球。病灶在T_1WI呈低信号,T_2WI和FLAIR呈高信号。DWI呈稍高或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呈脑回样、线样强化和条片状强化。ASL病变区呈高灌注,6例于MRS可见Lac双峰。结论多模态MRI表现对MELAS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动态演变过程。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2月我院经肌肉病理确诊的21例MELAS综合征的资料,对他们的头部CT、MRI、增强MRI、MRA和MRS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行头部CT,其中8例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钙化。卒中样发作急性期头部磁共振主要表现为T_1WI低信号、T_2WI和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或等信号,ADC高信号或低信号;增强MRI未见明显强化或线状强化,MRA未见明显异常,MRS可见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NAA)下降、乳酸峰(Lac)明显升高。19例(90.5%)病灶累及2个及2个以上脑叶,最常累及的部位是枕叶、颞叶和顶叶。病灶呈层状坏死,分布不符合脑血管的支配区域,动态观察具有"可逆性"、"游走性"和"进展性"。结论 MELAS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神经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充分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治、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对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临床诊断的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行T1WI、T2WI、FLAIR、DWI检查。结果MRI显示病变范围广泛,多位于单侧或双侧的顶、枕、颞叶脑回皮质、皮质下白质的多发缺血样病灶,不按动脉供血区分布,还可见与年龄不相符的脑萎缩。结论MRI能显示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脑内病变部位、形态和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脑部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MRI显示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表现为以颞叶、顶、枕叶为主的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病变,病变多呈双侧非对称性分布,部分患者以累及基底节为主要表现,T2WI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对病变的显示有独特的作用,DWI、ADC图及增强扫描能够诊断及鉴别诊断线粒体脑肌病及卒中,MRS对其诊断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结论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在MRI图像上具有特征性,MRI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本病多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颅MRI、MRA资料。结果15例患者急性脑梗死病变部位:MRI为点状、片状异常信号;DWI表现为高信号;ADC为低信号;ADC值为(0.55±0.14)×10~(-3) mm~2/s;病灶直径(8.62±9.27)mm。病灶部位:10例脑叶,7例基底节及侧脑室旁,2例小脑,2例苍白球,1例脑干。12例侧脑室前后角白质周围片状、云雾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病灶;11例双侧基底节及侧脑室旁点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为陈旧性腔隙性梗死;7例脑萎缩。13例MRA表现:8例(61.53%)动脉狭窄,5例(38.46%)动脉管腔僵硬。结论应用头颅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早期临床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和Leigh病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2例MELAS综合征、7例Leigh病和1例MELAS与Leigh病叠加患者的影像学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2例MELAS综合征患者脑CT及MRI示病灶多位于枕、颞、顶叶皮质及皮质下,且病灶在左侧占优势;7例leigh病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双侧基底节、丘脑及脑干。4例MELAS综合征、4例Leigh病患者、1例叠加的核磁波谱检查示病变区乳酸水平明显增高。DWI仅显示新病灶,FLAIR可观察到所有新旧病灶,较T2像敏感。MELAS可见部分病变侧MRA血管增粗增多,且病情复发时病灶有迁徙,旧病变有萎缩的特点。结论 MELAS和Leigh的影像学特点有显著差异,前者以脑叶皮质及皮质下受累为主,病变范围较大,不符合大脑动脉供血区分布。Leigh患者主要病变部位在脑干、基底节,且病灶发展变化趋势有一定的规律性。FLAIR与DWI是不可缺少的扫描像位。MRS对线粒体脑病和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应作为本病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脑动脉影像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脑动脉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例明确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进行头颅MRI、MRA和或(DSA)检查。结果:5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MRA或DSA异常,其中3例表现为颅内大血管狭窄,2例表现为血管分支稀疏;病例1的颅内病灶、层状坏死符合血管分布,与其病变血管一致。结论: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合并颅内动脉异常,且有的动脉异常与层状坏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诊断为很可能Creutzfeldt-Jakob病患者临床和MRI资料,总结其DWI特征。结果21例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患者DWI表现为大脑皮质"飘带"样高信号、尾状核和(或)豆状核高信号。异常信号发生部位以大脑皮质合并基底节区最常见(16例,76.19%),单纯皮质受累3例(14.29%)、单纯基底节区受累2例(9.52%);大脑皮质病灶中以额叶受累最常见(15例,78.95%),其次依次为顶叶(13例,68.42%)、颞叶(12例,63.16%)和枕叶(9例,47.37%)。与常规MRI相比,DWI显示病灶更清晰,病灶部位表观扩散系数值下降。21例中5例随访时,DWI高信号强度和范围有所变化,仅1例异常信号范围缩小。结论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的DW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推荐作为拟诊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DWI及MRA在大面积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早期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和磁共振资料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均行DWI及MRA检查。结果:24例早期大面积脑梗塞中,13例急性期CT扫描未检测出确切病灶,DWI扫描全部出现大片异常高信号,病灶检出率为100%。而在常规T2WI检查中,7例为阴性,病灶检出率为69%。MRA发现血管异常24例,表现为供血动脉闭塞,狭窄、硬化。结论: DWI有助于明确早期大面积脑梗塞病变范围,且能区别新旧病灶。MRA能直接显示大面积脑梗塞闭塞的供血脑血管,联合使用DWI和MRA对早期大面积脑梗塞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有利于早期合理的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 MRA)原始图像评估脑内微出血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69例高血压、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或既往原发性脑出血病患者。分别进行T2*加权梯度回波(T2* weighted gradient echo,T2*GRE)序列及3D-TOF MRA序列扫描,评估T2*GRE图像及3D-TOF MRA原始轴位图像显示的微出血病灶数量、部位及分级。结果 75例患者脑实质内存在微出血病灶,排除9例不符合标准者,剩余66例。T2*GRE成像共发现微出血病灶338个,1级50例,2级10例,3级6例;3D-TOF MRA序列原始图像显示微出血病灶242个,0级11例,1级40例,2级12例,3级3例。两种序列发现微出血病灶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皮质和皮质下P=0.000、丘脑P=0.001、小脑P=0.039);对基底节(P=0.581)和脑干(P=0.211)发现的微出血病灶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D-TOF MRA原始图像可显示脑微出血灶。在无T2*GRE图像的情况下,观察3D-TOF MRA原始图像有助于了解及初步观察脑微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WI检查,根据图像分析结果比较不同扫描序列所显示的梗死灶内出血灶数目及其阳性检出率;测量SWI序列出血最大层面出血灶面积和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并行相关分析;观察SWI序列对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显示程度,以及梗死灶以外区域微出血灶的诊断敏感性。结果20例患者SWI序列均显示梗死灶内出血,两名医师共诊断43个出血灶,其中SWI序列显示42个、T1WI序列25个、DWI序列15个、T2WI序列12个;SWI序列阳性检出率与T1WI、T2WI、DWI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516,P=0.000)。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为(18.08±12.47)cm^2,SWI为(5.02±6.27)cm^2,梗死灶面积与出血灶范围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562,P=0.010)。其中,13例患者SWI序列检出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12例显示梗死灶内小静脉血管分支减少和(或)变细,6例血管增多、增粗和(或)扭曲。结论SWI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病灶内出血的显示优于常规MRI和DWI序列,并能显示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变化及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可作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MRI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磁共振(MRI)不同成像序列在诊断大脑中动脉(MCA)主干闭塞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发病48h内行头颅MRI检查,并选择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单侧MCA主干闭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T1加权像、T2加权像、FLAIR成像的MCA主干闭塞征象。结果共有41例脑梗死或TIA患者入组,T2WI成像显示侧裂池血管流空影减少和FLAIR成像侧裂池显示等或高信号血管影对MCA主干闭塞的诊断灵敏度较其他3个征象高,分别为78.0%和75.6%,诊断特异度均为100%,两者的诊断正确率较其他3个征象高。结论所有患者至少观察到1个MCA主干闭塞的MRI征象,其中T2WI成像显示侧裂池血管流空影减少和FLAIR成像显示侧裂池等或高信号血管影对MCA主干闭塞的诊断价值高于其他MRI征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和MRI-DWI在心源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89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首次和治疗中复查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首次影像学检查表现:单发47例,多发42例。C T检查57例,超急性期2例,急性期21例,亚急性期34例;M RI-DWI检查32例,超急性期15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7例。多呈片状、斑片状分布于皮质或(和)皮质下区,CT呈低密度灶,T2 WI呈高信号,DWI呈异常高信号,范围较 T2 WI大。大梗死灶(面积>3 cm2)55个,小梗死灶(1.5~3.0 cm2)42个,腔隙性梗死灶(<1.5 cm2)63个。(2)栓塞的血管分布:颈内动脉系统受累73例,其中大脑前动脉18例,大脑中动脉55例;椎基底动脉系受累11例,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同时受累5例。(3)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表现:72例治疗中复查检出出血性脑梗死34例,1~3 d检出5例,3~7 d 9例,7~14 d 17例,14 d以上3例;影像表现为在片状梗死区内斑点、片状,血肿样出血灶或多处皮质区梗死灶内出血征象,斑点片状28例,血肿样6例,中心型10例,边缘型19例,混合型5例。结论 C T和M RI能够为心源性脑梗死的诊断、随访复查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DWI比CT与常规MR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决策的确立中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10例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5.43岁,病程2个月。7年。肿瘤分别位于脑桥小脑角区(5例)、顶叶(1例)、鞍结节(1例)、颈静脉孔区(1例)、小脑幕(1例)和侧脑室(1例)。首发症状与病变部位相关,主要表现为头痛(4例)、步态不稳(2例)、耳鸣或听力减退(2例)或视力下降和饮水呛咳(各1例)。结果CT平扫病灶主要呈高密度(6例)、等密度(1例)和等或高混杂密度(1例)。T1WI主要呈等信号(4例)、低或等混杂信号(4例)和高信号(2例);T:WI呈高或等混杂信号(7例)、低信号(1例)、等信号(1例)和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2例)或明显强化(8例)。病灶周围可伴水肿(7例)、硬脑膜尾征(5例)、囊性变(7例)、钙化(3例)、骨膜增厚(1例)或骨质破坏(5例)。7例肿瘤病灶经手术全切除、3例获次全切除;术后随访11~120个月,5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5.62个月。结论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临床少见,好发于青年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脑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肿瘤灶周围组织水肿、囊性变及骨质破坏。患者预后与手术全切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常规MRI与DWI及1HRS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男11例,女9例,年龄21~70岁,平均54岁,20例患者共检出27个病灶,表现如下:(1)常规MRI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低、等、略高信号,边缘清晰,单发或多发;(2)增强扫描病灶呈团块状、结节状强化,可见“缺口征”、“尖角征”等特异性征象;(3)肿瘤实质区DWI呈均匀高信号;(4)肿瘤实质区’H—MRS扫描Cho峰升高,NAA及cr峰降低,并见Lip峰升高。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规MRI与DWI及。H—MRS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