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栓通在我院临床应用中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1-8月注射用血栓通与抗生素联合用药致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我院2011年1-8月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应报告共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48‰,其中3例为单独使用血栓通(37.5%),5例为血栓通与抗生素联合使用(62.5%)。结论应重视应用注射用血栓通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引发不良反应所造成的危害,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对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上市后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研究评价,为规范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医院集中监测的方法,以本院2015年8月~2016年4月入院并使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共观察病例1 830例,其中18.42%患者无用药指征;6.45%患者用药时间过长;有16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7%,属于偶见。结论:我院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临床应用欠规范,提示临床用药应严格按照说明书适应证及疗程,并密切监测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发生,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不良反应,提出防治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本医院的7例和检索1979—2009年文献资料中的16例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不良反应案例,进行评介和分析。结果: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可致过敏反应,心血管、神经肌肉等系统的不良反应,尤以过敏反应为主。结论:临床应了解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防治措施,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7,(9):1193-1196
目的:为促进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医院集中监测法,从我院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5年8月7日-10月6日每日新增使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病历,由临床药师跟踪及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药品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结果:共追踪1 014份病例。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主要用于骨折、脑梗死、冠心病、白内障等疾病;在骨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眼科等22个临床科室使用,占全院临床科室总数的56.41%;患者平均年龄为63.12岁,平均使用天数为11 d,剂量为100~500 mg/次,均采用静脉滴注方式每日给药1次,主要以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剂(占93.29%);联用品种平均为10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2‰,均集中于同一批次药品(批号:15040211),主要表现为皮疹、红斑、瘙痒、寒战等;不合理用药情况方面,疗程过长发生率为17.85%,溶剂量不足发生率为13.71%,滴注速度过快发生率为7.59%,溶剂选择不当发生率为0.69%,无适应证用药发生率为0.39%。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在临床上特别是在中老年人中广泛使用,联用品种多,且部分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其不良反应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疗程、溶剂、滴注速度、产品质量等因素相关。临床药师需做好对患者的用药监测,提升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使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患者病例1 200份,并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目的、用法用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结果 使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用药科室主要为神经内科和心脏内科,构成比分别为27.33%、22.83%。用药原因主要为脑血管疾病(36.58%)和心血管疾病(24.33%)。用药疗程主要分布于≤7、8~15 d,构成比分别为33.92%、53.58%。联合用5、6种药物的患者最多,分别占23.67%、28.08%。不合理使用例数为220例,占总例数的18.33%,以使用疗程不适宜(49.09%)为主。结论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应用科室或病种广泛,且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规范该药的使用管理,做好对患者的用药监测,提升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临床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3月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使用情况,对用药原因、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6例使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用药原因为肝胆系统合并肝功能异常(61.79%);患者主要分布在肝病中心(51.79%);日剂量基本为1 g(94.72%)。我院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为联合使用(58.54%),以联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居多,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11.79%)。未见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我院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注射用血栓通治疗的180例住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采用血栓通胶囊口服治疗的1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149/180),低于观察组的94.4%(17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2例,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观察组有1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5例,面红2例,头胀3例,头晕3例,皮疹及荨麻疹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均为一般性过敏反应,经暂停用药及对症治疗后均消失,且均无后遗症发生。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应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并给予及时处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使用注射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其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集到的80例使用中成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例注射用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女性比例(58.75%)略高于男性(41.25%),涉及药品16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55.00%)。结论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注射用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及加强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黄伟泉 《海峡药学》2016,(2):207-208
目的:观察和评价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注射用血栓通治疗的48例住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采用复方血栓通软胶囊口服治疗的4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40/48),低于观察组的95.83%(4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均为一般性过敏反应,经暂停用药及对症治疗后均消失,且均无后遗症发生。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并给予及时处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注射用血栓通致不良反应10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颖  林昊 《医药导报》2011,30(5):677-680
目的了解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2009年广西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对检索到的102例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注射用血栓通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过敏样反应、药物热为主。 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可引起多系统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应用中应增强预防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研究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对头孢类抗生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分布作出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的1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无不良反应)86例与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2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以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为因变量,构建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发现年龄、联合用药以及使用剂量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高龄、联合用药以及使用剂量过大均是危险因素,临床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11年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肿瘤治疗及辅助治疗;2007-2010年,中药注射剂总销售金额占全院药品总金额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2011年有所下降;2008—2011年心脑血管用药的销售金额均位居第一,其次为肿瘤用药;2007-2011年心脑血管用药的累计DDDs均位居第一;2007-2011年注射用丹参、注射用血栓通、痰热清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的DDDs均较高,康艾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艾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的DDC相对较高。结论:应继续加大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监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的临床应用合理性。方法从医院PASS系统中调取我院2018年7月和8月455例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物使用的不合理性。结果全院不合理使用共119例,不合理使用率为26.15%,其中用药指征不合理占63.87%,用法用量不合理占21.85%,联合用药不合理占8.40%,用药疗程不合理占5.88%。结论我院存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应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选取药物、调整用法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骨科围术期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某院骨科手术患者240例,其中使用瓜蒌皮注射液、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患者各40例,对其适应证、给药时间、疗程、用法与用量、溶剂、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无指征用药53例,占22.08%;平均疗程为(9.29±5.24)d;2种及以上药物联用54例,占22.50%;用药剂量不合理33例,占13.75%;溶剂选择错误率为63.75%.结论:骨科围术期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不当、溶剂选择错误、疗程偏长、剂量偏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3例临床使用注射用血栓通致过敏性药疹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用药关系,分析注射用血栓通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与结论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临床应用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输液反应,输液后应该实行必要的留观,加强对特殊人群,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测,并严格控制给药剂量与浓度,谨慎选择药物溶媒,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探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给予血栓通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高( P<0.05)。结论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但治疗中易出现轻微不良反应,需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进一步提高治疗安全性,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的使用情况,并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随机选取2012年3月应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的病例中1/3的病例进入样本,共计598例,对其用药科室、用药基本情况、适应证、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用药评价与联合用药是否合理进行分析。结果:用药不合理率高达37.29%(223/598),主要不合理现象为无明确用药指征和用药疗程过长。结论:质子泵抑制剂(PPI)应用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医院需进一步强化其规范化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注射用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2012年我院34例注射用甲氨蝶呤不良反应报告,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男24例(70.59%),女10例(29.41%)。年龄8~33岁,其中11~15岁共15例(44.12%)。注射用甲氨蝶呤所致不良反应从用药后10分钟到7日后皆可发生。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损害、黏膜损害和生殖系统损害等。结论注射用甲氨蝶呤在大剂量使用时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早期发现给予对症治疗,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就注射用血栓通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采用贝那普利对对照组的患者予以治疗;采用注射用血栓通联合贝那普利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血栓通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理想,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总有率,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的临床不良反应。方法:我院2007年2月~2008年3月1256例住院患者使用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有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单一抗生素458例,联合用药798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有8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9%,其中听力平衡异常16例,发生率为1.27%;肝功能异常5例,发生率为0.39%;肾功能异常9例,发生率为0.72%(9/1256)。消化系统反应38例,发生率为3.02%。结论:硫酸依替米星是安全性较高的新型氨基苷类抗生素,但仍有一些不良反应的特性,要合理使用硫酸依替米星,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