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机制可能有自发心律失常的易化、潜在心律失常基质的显露与新的心律失常基质的产生等。可表现为快速性与缓慢性两大类心律失常。诊断时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自身变异的影响,也要结合所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是否并存致心律失常的易患因素以及对比用药前后心律失常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熟知药物特性、严格掌握适应证是预防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键。一旦确认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停药观察,并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2.
小儿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芳之  刘丰 《山东医药》2002,42(23):51-52
小儿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自律性异常 :自律性是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和希氏束 -浦肯野纤维系统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特征。在正常心脏 ,窦房结的自律性比其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都要高。当窦性心律降至次级起搏点自身频率以下时 ,或次级起搏点冲动频率超过窦性心律时 ,心脏的起搏点将从窦房结转向窦房结以外的次级起搏点。副交感神经受刺激或窦房结病变均可引起窦性频率减慢或受抑制 ,即发生“逸搏”。另外 ,很多因素可提高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 ,使得在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 ,也发生心脏起搏点的转移 ,称为…  相似文献   

3.
抗心律失常肽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激动剂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OMI 组和 AAP10组,每组各10只。Sham 组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OMI 组和 AAP10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普通饲料喂养3个月后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的灌注模型。Sham 组和 OMI 组灌流正常台氏液,AAP10组灌流正常台氏液+AAP10(80 nmol/L)。灌流全程同时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内膜下心肌、外膜下心肌跨膜动作电位和跨壁心电图,并观察心外膜下心肌的刺激反应间期(stimulus-response-interval,SRI)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诱发率。结束试验后测量梗死周边区心室壁的厚度、左室重、全心重。结果 OMI 组和 AAP10组兔均存在显著的心肌重构,并且 OMI 组兔有较高的室速诱发率(80%)。OMI 组与 AAP10组相比,AAP10显著缩短 SRI[SRI-1为(28.71±0.55)ms 与(20.59±0.79)ms;SRI-2为(38.67±0.49)ms 与(30.42±0.74)ms,P<0.01],而且 AAP10明显降低室速的诱发率(20%),但对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均无影响。结论AAP10可以在不影响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的前提下提高缝隙连接的传导速度,并可降低 OMI 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用国产心律平治疗心律失常50例。剂量为300~900mg/d,总有效率78%。观察到心律平对心脏传导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在对传导系统传导时间的延长,对不应期的延长,使QRS综合波增宽,P-R间期延长。有效不应期的延长乃是心律平抗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6.
207例预激综合征的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7例预激综合征行电生理检查.检出心律失常171例.占82.6%。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占所有心律失常的80.4%,心房颤动13.1%,其他6.5%.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占我院同期室上速的56.5%.远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4.4%)多见。隐性旁路在室上速中占29%,居首位。上述情况反映我国人室上速的构成比可能与西方国家不同。  相似文献   

7.
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有秋 《心脏杂志》2003,15(2):165-168
本文着重综述了心脏起搏功能的变化、触发活动和折返激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塞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塞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王方正马坚作为影响心肌梗塞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心肌梗塞后期发生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各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一直是基础和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在治疗方面,随着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传统和...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综述了有关心率变异性(HRV)的生理学、评价方法和临床研究。集中讨论了交感迷走神经对 HRV 的影响,以及 HRV 与心(肌)梗(塞)后患者危险程度分级之间的关系。大量资料证明:HRV 常是猝死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单独出现的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基因治疗通过病毒或非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用直接注射法或导管技术等导入靶向区域,高选择性地发挥作用,从而减少全身用药的副作用,提高局部治疗的有效性。本文从机制背景、应用策略和临床前期研究成果方面就基因治疗在房颤、室速等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及其相关杂志共同合作,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编写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目的是为了使我国对此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有合理而正确的共识。编写组参考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于2003年发表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并将国外发表的循证医学资料与我国成功的经验加以综合。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对于心律失常学可以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盘点全年,各项研究精彩纷呈,尤其是在介入心脏电生理学方面。关于心房颤动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介入电生理治疗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公布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当然,一些抗心律失常新药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成果并为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小儿快速心律失常320例射频消融效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小儿不同类型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效果,构成比和相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1年3月~2000年12月我院经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320例患儿进行分析.结果320例患儿(年龄6个月~16岁)中,225例为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左侧房室旁路消融成功率为98.3%,右侧房室旁路成功率为9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58例,成功率为98%,复发率为4.6%;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6例,成功率为83%,复发率为17%;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31例,左室间隔部IVT成功率为100%,右室流出道IVT成功率为85.7%,总复发率为12%.并发症1.6%(5/320),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例为左侧房室旁路,2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为AVNRT;动静脉栓塞3例(8个月~3岁),静点尿激酶后缓解.31例IVT心室速率为150~240(198±26)次/min,QRS波时限0.09~0.12(0.10±0.01)s,25例有室房分离.22例室速(VT)起源于左室,9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全部320例快速心律失常中,合并器质性心脏病10例;因心动过速持续发作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9例,其中4例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后心脏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小儿射频消融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在<4岁儿童和婴幼儿应严格掌握适应证;(2)AVRT和AVNRT是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3)小儿IVT多呈窄QRS波,室房分离是诊断IVT的有力依据;(4)心动过速心肌病经早期适当的治疗是可逆的,应特别注意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  相似文献   

16.
抗心律失常治疗目前的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心血管治疗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由于下列事实使我们在抗心律失常治疗的观念上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改革 :( 1 )一些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 ,特别是第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 )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某些缺点得到了进一步暴露。( 3)目前评价一个抗心律失常药物 ,不仅要看其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 ,更重要的是看其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血管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影响。 ( 4 )近年来由于射频消融治疗、埋藏式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除颤器等的发展 ,技术改进和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使我们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上有了更多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肌袖性心律失常--对一种特殊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 31例起源于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 (AAR)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 ,探讨其发生机制以及重新认识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1例AAR患者 ,年龄 (54 1± 1 0 9)岁 ,病史0 5~ 2 0 (7 4± 4 8)年。所有患者均服用过 3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效果不佳。 6例曾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全部病例多次同步记录 1 2导联心电图及Holter,1 3例记录了食道心电图 ,1 5例行心电生理检查。结果 各种心电图记录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AAR并存。全部病例均有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 2 4h总数可达数百至数万个 ,1 3例存在P波异常 ,1 2例有房性心动过速 ,2 1例有心房扑动 ,2 7例有心房颤动 ,7例同一份心电图上有 4种AAR并存 (紊乱心房律 )。行心电生理检查的 1 5例患者中 1 1例AAR起源于肺静脉 (起源点 1 7个 ,其中右上肺静脉 8个 ,左上肺静脉 7个 ,左下肺静脉 2个 ) ,2例起源点在上腔静脉 ,2例不能确定起源点。心电生理检查证实AAR有触发和驱动两种机制 ,可交替出现 ,并有两种AAR的相互转化。结论 起源于肌袖的AAR有共同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 ,重新认识它们对其诊断、处理、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对AAR仍存在较多的疑问 ,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的发生基质是目前电生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近期研究提示:心肌组织、心肌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心脏传导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基质将会为一些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有助于从根源上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