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修身需养德     
张远桃 《现代养生》2013,(19):46-46
修身必先养心,而养心贵在养德。这一点孔老夫子的“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等观点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德放在修身的重要位置。《论语·学而篇》中,子日:“君子不重则不成,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的东西不稳固;  相似文献   

2.
养德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在《中庸》中说:“大德必得其寿。”《黄帝内经》指出:“仁者寿,德全不危。”唐代药圣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在《抱卜子》中强调:“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古人重视身心兼养,而养心中又首要养德。由此可见,道德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医者,所以从善、养心、济人也. 生命之美,美在从善,从善而有德.孔子说:"智者乐,仁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自古以来,人们特别看重道德与养生的关系.《大学》中有"德润身"之说,一个"润"字,已经把道德与养生的价值和意义表达的非常明确——养身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相似文献   

4.
养生六谈     
一、道德修养与养生 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可见修养道德与脏腑阴阳的协调具有内在的联系。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为名利枷锁困住的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妄想、愤怒和沮丧在自己的脑子里“大闹天宫”,没有安宁,往往自食其果,未老先衰,难登“仁寿之域”。真可谓:“养德尤养生  相似文献   

5.
早在古代,我国就有众多的思想家和养生家把“养性”和“养德”看成是“养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等观点。这里的“仁”是指人与人之间同情和友爱的情感;而“寿”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之意。  相似文献   

6.
寿从仁爱来     
关邑 《家庭医学》2007,(15):47-47
孔子通过长期潜心修养后,领悟出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即“仁者寿”,“大德必有大寿”。这一经验已为古今中外无数名人所认同,名医张景岳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旷达之人长寿”;革命导师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  相似文献   

7.
孔子:“八不食” 对于养生,孔子有独到的观点:“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概括为一点,那就是要求每个人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而他提出的“八不食”见解更是我国在饮食养生方面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原文是这样的: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  相似文献   

8.
《长寿》1997,(7)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创立儒家学派的先哲。他对养生学亦颇有建树,又堪称养生学家。 孔子生于战乱频繁,生产力低下,且生活水平甚低的年代。大半生于颠沛流离中,过着飘泊生活。然而,他竟能活到73岁,这显然与他注重养生是分不开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记录了许多关于孔子养生的言论,可归纳为六点: 一、仁者得寿 德高延年 孔子一生求仁。《论语·颜渊》指出:“仁者,爱人。”他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说文》释:“仁,亲也,从人从二。”我们讲“仁”,即  相似文献   

9.
好人长寿     
历代养生者无不讲究道德修养。这是因为德高有利于长寿。“大德必得其寿”,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经常被人引用。此语载于《礼记·中庸》,该书写道:“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无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提出的"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中庸养生之道,是儒家"静以修身养性"的总纲和方法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由;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盖言君子动以中和为节,至于饮食起居,咸得其宜。则阴阳不能病,天地不能夭,虽不导引服饵,不失其寿也。"(《中庸》)"心和平而不失中正",正是儒家所提倡仁者在精神修养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读宋书功主编,由冰心、俞平伯两老题辞,并由俞平伯、董建华、钱超尘三位作序的《古今名人长寿要妙》一书,其中《孔子养生寿古稀—孔子养生经验述要》一文,记述了“不息则久”、“大德必寿”、“健身为本”、“食行有道”四条养生经,现作简要笔记如下,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仁,是一个道德概念,引入医学为身心,为精神。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明·吕坤《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稳定,  相似文献   

13.
明代文学家瞿祐说:“养生之法,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他研究、实践养生之道,得享高寿87岁。心理健康是人健康长寿的基石,“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人的健康从后天因素分析,主要有六大因素,即心理健康、生活规律、营养合理、运动适当、医药保健、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4.
寿从仁爱来     
孔子通过长期潜心修养后,领悟出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即"仁者寿","大德必有大寿"。这一经验已为古今中外无数名人所认同,名医张景岳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旷达之人长寿";革命导师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所著《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后人尊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1.仁者长寿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相似文献   

16.
古人很重视以德养生延年。如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仁者寿”的主张,认为“大德必得其寿。”以后各朝代的养生家,都有类似主张。如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名医孙志宏说,“德为福寿之本,若其刚恶不肯好德,柔弱而怠于修养,则祸及随之,而绝福寿根源矣。至卫生一节,尤为修德中事也”等等。 古人这些主张,确有见地。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是实现自我保健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以德养生     
孔子提出“仁者寿”的观点之后,历代思想家、医学家、养生家几乎都倡导以德养生。先请读一下《孔子家语》(卷一)中的一段话。哀公问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也。……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中,无论道家、佛家、儒家、医家,都会谈及“清心寡欲”,并把它的重要性强调得很高很高。但是,老祖宗们的有些话似乎说得太绝,把养心和清心寡欲的功能说得太玄。比如《王氏医存·心以治心》说:“养生家一心疗万病”。意思就是仅通过心的修养就可起到治疗各  相似文献   

19.
好人长寿     
孔子有云:“大德必得其寿。”《左传》有言:“有德者乐,乐则能久。”北宋诗人、哲学家邵雍在一首诗里宣称:“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人。”明代医学大家张景岳从医理的角度写道:“欲寿,惟其乐;欲乐,莫过于善。”圣哲大贤们的这些智言睿语启迪世人:好人长寿。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这个“德”字上。德者,人所以为人之理也。一个人只要能时时、处处、事事将一个大写的“德”字高高举过头顶,那么,一事当前,便能将善念转化为嘉言懿行,为他人创造一份喜庆,为社会送去一缕温馨,为生活增添一些欢乐。积德成善,善人就是好人。做个有道德的人,是…  相似文献   

20.
张国玺 《药物与人》2007,20(5):50-51
人生三死的由来在《孔子家语·卷第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