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15例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位于中颅窝和鞍旁,MRI呈圆形或类似哑铃形肿块,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一般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MRI表现。方法对5年来我院收治的19例CA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男9例,女10例,年龄31~72岁,其中30~40岁的有12例。结果19例发现病灶25个,6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19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较小,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MR是诊断CA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主要MRI表现:①好发于下肢,较大病灶多为与肢体长轴一致的梭形,边缘不清,较小病灶呈类圆形,边缘较清;②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部或边缘可见线条状或花边状高信号灶,类似于皮下脂肪信号,T2WI上为明显高信号,为本病特征性MRI表现;③病灶内静脉石及血管流空影为又一特征性MRI表现;④GD-DTPA增强,病灶明显强化,其内低信号间隔无强化;⑤可见骨外形变化,骨质增生及骨质吸收等骨质改变。结论肌肉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明确诊断及确定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脑海绵状血管瘤32例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影像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均行MRI常规扫描,8例增强扫描,31例共有39个结节状或圆形病灶,分别呈T1加权像(WI)、T2WI高或低混合信号,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T1WI、T2WI均高信号,T1WI、T2WI均低信号;1例7个痛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T1WI、T2WI均低信号.16例行CT检查,显示20个病灶,均为较高密度病灶或不均匀稍高密度.结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显示信号具有特征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结合MRI及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组利用组织磁敏感性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的成像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1-2],与传统的加权序列比较,具有三维、高分辨力、高信噪比的特点.SWI显示静脉结构、血液代谢产物、铁沉积等十分敏感,在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神经变性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和价值.笔者搜集20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旨在比较SWI、T1WI及T2WI对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并探讨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28例经MRI诊断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分析其MRI表现。男16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均无明显临床症状。MRI用05T超导型机,常规T1加权及T2加权扫描后,再行重T2加权成像,TR=4000~6000ms,TE=140~180ms。18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为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多发病灶12例,单发16例。瘤体在SE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明显高信号,在重T2加权像上亦呈明显高信号,边缘均清楚锐利。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持久强化,较大病灶呈向心性强化。结论重T2加权像及GdDTPA增强扫描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7.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海绵状血管瘤为脑部血管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的非增生性血管畸形,其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而较脑静脉畸形和脑毛细血管畸形多见,由于MR检查的增多,脑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诊断。本文通过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DWI)和常规MR影像表现的分析,初步探讨MR弥散成像对该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采用CT及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泰山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结果:CT和MRI联合诊断准确率为86.00%,高于CT诊断的36.00%及MRI诊断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T1WI诊断时,14例患者为等信号,8例患者为长信号,21例患者为短信号,7例患者混杂信号。实施T2WI诊断时,19例为长信号,13例是短信号,8例是混杂信号,10例是等信号。24例患者信号明显增强,12例患者轻微增强,14例患者无增强。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者可使用CT、MRI诊断,联合诊断诊断准确率高,明确疾病特点,可促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 对 3例临床确诊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做了MRI扫描 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 2例病灶位于胸段 ,1例位于下颈段脊髓 ,均为单发 ,脊髓粗细正常或稍增粗。MRI特征性表现为瘤巢呈爆米花状或桑葚状混合信号团块 ,周围可见短T2 低信号环。Gd DTPA增强扫描 2例未见明显强化 ,1例呈中等度增强。瘤巢较小 ,一般不超过脊髓横径。结论 MRI诊断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特异性高、敏感度强 ,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I平扫及增强对颅内静脉性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DSA证实的颅内静脉性血管瘤10例.全部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10例患者中有3例病变血管周围见出血灶,余通过MRI平扫与增强显示了其余所有病灶,表现为条状或放射状低信号排列,扩张的中央静脉呈粗大流空影.结论:MRI平扫加增强是诊断和随访颅内静脉性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对无症状病例的筛选,MRI平扫是首选.  相似文献   

1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随着CT和MRI的临床应用,检出率明显提高。由于CA易反复出血,导致病灶进行性增大。因此,C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24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为能进一步提高C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 材料与方法本组24例,男10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1∶14。年龄3~64岁,平均3767岁。病程2月至8年。CT检查19例,其中14例作平扫加增强扫描。使用岛津SCT5000;以色列EIscint2400型全身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s,CA)的临床与其MRI,CT和DSA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影像学综合诊断(30例CA全部做MRI检查,26例同时作CT检查,12例同时作DSA检查)的CA30例。结果27例脑内型CA患者CT共发现病灶25个。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8个,2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单发23例,占76.6%。病灶分布:颞叶7个,额叶9个,枕叶2个,顶叶1个,脑干1个,小脑半球1个,左侧侧脑室前角处1个,海绵窦3个,本组首发癫痫19例(63%),出血8例(27%),视蒙5例,反复出血者7例。本组手术切除病灶病理证实18例,在外院行λ刀治疗1例,术后癫痫有效控制6例,治愈出院12例。结论CA临床表现显示该病青中年较多,起病急且易复发。CA有典型影像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优于CT,是首选和最佳影像学方法。除对于无症状CA患者行保守治疗外,有症状的患者一经诊断,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分析脑内、外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影像,进一步提高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内CA患者的CT、MRI影像,其中脑内型37例,脑外型6例.CT平扫/增强为30/18例,MRI平扫/增强43/20例.结果脑内型CA:CT平扫为混杂颗粒状稍高密度(22/25),3例呈高密度出血灶;MRI平扫可表现为Zabramskin Ⅰ型(11.9%)、Ⅱ型(83.4%)、Ⅲ型(4.7%),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外型CA:6例全部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2/5)或稍高密度(3/5);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可为特有的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结论颅内CA无论脑内型还是脑外型多数都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少数脑内型CA以出血为首发表现,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回波采集重度T2*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SWAN)诊断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CA)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47例颅内CA患者的MRI资料,比较ESWAN与常规MRI序列显示C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47例中,ESWAN序列完全显示颅内CA的病灶,且具有影像的特征性的"铁环征、桑椹状"或完全低信号影,与其他常规MRI序列相比,病灶检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WAN显示CA较其他常规MRI序列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CA的最佳序列,应作为CA的常规检查序列。目鸡  相似文献   

15.
病例 男,5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二便障碍伴双下肢麻木1月,加重1天就诊;既往体健.体格检查:鞍区感觉减弱,双下肢浅感觉减退,病理征未引出,跟腱反射及膝腱反射正常,视诊步态异常,余未查及明显异常.腰椎MRI示:L,椎体水平椎管内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高信号,T2WI呈混杂稍低信号,大小约1.1 cm×0.8 cm...  相似文献   

16.
17.
病例 例1,女,58岁。2月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腹部以下感觉及运动障碍,1月前出现大小便困难。查体:剑突以下浅感觉消失,左下肢深感觉减退,右下肢深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右侧膝腱反射减退,左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  相似文献   

18.
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5例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图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在 1.0T超导磁场中完成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 肿块均位于胸段脊髓背侧 ,呈卵圆形 ,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Gd DTPA增强后明显强化 ,肿块与脊髓间有条状低信号硬脊膜间隔 ,提示病灶位于硬脊膜外腔。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肿块的部位、范围和信号改变 ,一般能在术前作出诊断 ,目前属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自旋回波(SE)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显示能力。方法对28例CA患者采用SE和DWI序列进行MRI检查,观察两者对CA病灶的检测能力。结果 SE序列对每一例CA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的显示均不如DWI序列敏感,即DWI序列显示含铁血黄素沉着的面积较大,SE序列有6个CA病灶铁环征显示不完整,DWI序列对其中5个病灶铁环征显示完整。结论 DWI序列显示CA的敏感度高于常规SE序列,CA患者MRI检查时,常规SE序列与DWI序列相结合,能更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采用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开展本研究,择取此期间我院就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5例为研究样本,全部患者均行CT、MRI检查,分析具体检查结果。结果:对比不同诊断方式准确率,联合应用CT、MRI高于单一CT、MRI诊断(P<0.05)。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联合应用CT、MRI临床价值突出,可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