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贵州航天医院于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020例患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临床病理标本,采用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四项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10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高度恶性肿瘤患者有470例,330例属于潜在恶性肿瘤,210例属于轻度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中,CD117阳性标记940例,CD34阳性标记820例,SMA阳性标记270例,S-100阳性标记160例。肿瘤恶性程度与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肿瘤的大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发生部位在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部位的肿瘤恶性程度较为严重。比较重要的免疫标记物阳性标记是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和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而其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和肿瘤大小决定了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对6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和Desmi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GIST中恶性4例,交界性2例,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形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标记CD117 6例全部阳性,CD34 4例阳性.结论 GIST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鲁常青  陈同钰  谈敏  李青  谈炎 《江苏医药》2003,29(11):803-805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GIST的形态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CD117(c—kit)、CD34、波形蛋白等6种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54例GIST,年龄35~85岁(平均58岁),肿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混合存在,排列成交织束状、栅栏状、漩涡状、巢团状及弥漫片状;梭形细胞为主型38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例,混合型11例;良性10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30例;免疫组化CD117和CD34在GIST中显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4%、77.8%,Vimentin100%。结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细胞形态、排列多样,HE镜下组织形态与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难鉴别,CD117、CD34及Vimentin等一组抗体联合使用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的预后影响因素,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2例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GIST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治疗、随访情况,用Log-rank检验/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GISTs好发于中年人,胃为好发部位;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显著异型、P53突变、Ki67表达、手术方式是GISTs的预后相关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细胞显著异型、手术方式3个因素是GIST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GISTs是具有恶性潜能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肿瘤大小、肿瘤细胞显著异型、手术方式是影响GISTs预后的重要因素,采用R0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生物学行为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随访资料对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表进行分组评估.方法 对80例原发性GIST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对其中29例有随访资料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表,80例GIST中,Ⅰ组4例、Ⅱ组23例、Ⅲ组22例、Ⅳ组31例.男∶女=1.42∶1;年龄24~77岁,中位年龄55岁.光镜下,梭形细胞型58例、上皮样细胞型7例、混合细胞型15例.CD117阳性率为93%(74/80).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分组与有无肿瘤性坏死及浸润有关,与肿瘤原发部位、组织学分型及CD 117的表达无关.80例GIST中29例(36%)获访,随访结果显示不同生物学行为分组组间生存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分组与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1999年12月至2006年5月间收治44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其中50岁以上32例。首发症状:消化道出血17例,腹痛和腹部不适13例,腹部肿块8例,体检发现6例。完全切除38例;肿瘤无法完整切除6例。肿瘤部位:胃21例,小肠11例,直肠6例,十二指肠3例,肠系膜3例。肿瘤直径:>10cm7例,5~10cm9例,<5cm28例。核分裂≤5/5OHPF16例,>5/5OHPF28例。肿瘤性质恶性14例,潜在恶性13例,良性17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44例(100%),CD34阳性31例(70.5%),vi-mentin阳性40例(90.9%),Desmin无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50岁以上人群好发,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好发于胃和小肠。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数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sCD34、CD117及vimentin的阳性率较高,而Desmin多无表达。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首选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丰宇芳  严俊  徐蓉  倪蓉 《江苏医药》2008,34(4):363-36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观察36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34、CD117、vimentin、SMA、NSE、S-100蛋白在GIST中表达.结果 本组GIST镜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或两种混合存在,成束状、栅栏状、旋涡状或巢状排列.36例中良性12例,交界性14例,恶性10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34和CD117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0.5%和94.4%,而vimentin、SMA、S-100蛋白在肿瘤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时阳性.结论 GIST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构成,组织结构形态多变,但免疫表型完全一致;CD117及CD34阳性可作为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9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发生于胃,占51.3% (20/39),其次是小肠,占33.3% (13/39);肿瘤体积最大者15 cm×13 cm×8 cm,最小者0.5 cm×0.5cm×0.5 cm;极低危6例,低危10例,中危7例,高危16例;CD117阳性率94.9% (37/39),CD34阳性率71.8% (28/39).结论 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GIST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侵犯转移等均是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早期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7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方法 70例GIST,进行病理形态学分型及生物学行为分级.同时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1)70例GIST 中,年龄30~78岁,中位年龄57岁,直径0.3~20 cm.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型分别为41、17、12.70例GIST 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例,低度侵袭危险性16例, 中度侵袭危险性21例, 高度侵袭危险性27例.(2)免疫组织化学标记,70例GIST 中CD117、CD34、SMA、S-100表达率分别为87.1%、85.7%、65.7%和7.1%.结论 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CD117和/或CD34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戴敏  刘利群  秦丽霞 《安徽医药》2006,10(10):765-76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upervisionTM法对原发性G IST组织中的CD117、CD34、SMA、desm in、S-100蛋白进行研究。结果本组G IST发病年龄在42~77岁(平均56岁)。男性8例,女性11例。肿瘤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呈交叉束状、旋涡状、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或巢状排列。可以伴有囊性变、粘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象大于或等于5/50HPF的3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74%和73.68%。SMA不表达或者呈灶性阳性,S-100蛋白和desm in阴性。结论G 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3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38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5.8%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新桥  孙礼侠  陈韧 《安徽医药》2007,11(8):739-74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9例GIST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9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4例(21.1%),潜在恶性6例(31.5%),恶性9例(47.4%),CD117阳性18例(94.7%),CD114阳性14例(73.7%),CD117和CD114均阳性12例(63.2%)。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GIST主要发生在胃(56.25%)和小肠(31.25%),结直肠少见(6.25%)。CD117阳性表达率为93.75%,CD34阳性表达率为76.8%。结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随访18例病人,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3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23例GIST中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12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7%及65.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联合使用对其作出正确诊断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意义以及与FAB分型的对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标记技术和CD_(45)/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检测175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对抗原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FAB分型和免疫分型的相符率90.28%(158/175),175例急性白血病检出B-ALL44例,占25.14%,其主要表达的抗原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D_(19)、CD_(22)、CD_(79)a;T-ALL19例,占10.86%,其主要表达的抗原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LA-DR、CD_(34)、CD_5、CD_7、cCD_3、CD_8、CD_(38);非M3 AML103例,占58.86%,其主要表达的抗原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D_(33)、CD_(117)、CD_(38)、CD_(13)、HLA-DR、MPO、CD_(34)、CD_(123)、CD_(15)、CD_(64);共检出AML-M3患者6例,占0.34%,其主要表达的抗原阳性为MPO、CD_(13)、CD_(33)、CD_(117)、CD_(123)、CD_(64)。结论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在白血病分型中起重要作用,是FAB分型的补充和修正,提高了急性白血病诊断的准确率,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  相似文献   

17.
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995年8月-2005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胃GIST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9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区7例,胃体9例,胃窦3例。肿瘤最小2cm,最大25cm,中位大小6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手术行胃楔形切除1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3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3例。查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7例。术后随诊5例复发转移。结论:胃GIST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有无外侵及淋巴结转移决定手术范围,切除在于完全而不在于大范围清扫。  相似文献   

1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D34阳性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雨洁  李建勇  肖冰  宋君红 《江苏医药》2005,31(11):810-811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VlDS)患者CD34阳性(CD34^+)细胞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应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四色流式细胞术二次设门策略,对20例IVIDS患者的骨髓细胞悬液CD34^+|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随着MDS的进展[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RAS→RAEB→RAEBT)],在原始细胞群中的CD34^+细胞比例逐渐增高(7.6%→40.1%→71.3%),各亚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1.05)。在CD45VSCD34散点图上二次设门取CD34^+原始细胞行抗原表达的分析,异常表达HLA-DR及髓系抗原CD13、CD33和CD117、CD15比例减低。CD34在各亚型问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二次设门策略能反映IVIDS原始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