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翠兰 《广西医学》2001,23(4):991-992
CT增强扫描是经过平扫或其它检查后 ,对可疑病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而经过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增加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 ,以利于发现病灶或更清楚显示病灶的范围和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应用范围很广。但由于增强扫描的碘剂使用量大 ,注射速度快 ,故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加之部分病人精神紧张、恐惧、焦虑 ,导致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等现象 ,从而诱发造影剂不良反应或加重不良反应症状。因此 ,在 CT增强扫描过程中我们加强了扫描全过程的观察与护理 ,从而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轻了不良反应的症状。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 999年 1 0月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CT增强时对静脉选择及对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并制定出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2001年10月~2006年4月对245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根据检查部位、病情、体质、年龄,注射量及速度,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及不同造影剂,并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做好心理护理。结果:静脉穿刺成功率达95%,对1例中度碘过敏患者的抢救及时,处置恰当。结论:做好CT增强扫描的观察及护理工作,是保证增强扫描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 1 997年 2月至 1 999年 1 0月共注射碘造影剂进行 CT增强扫描检查 1 1 82人 ,其中有 1 5例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现将我们对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5例中 ,男 1 1例 ,女 4例 ;年龄 1 6~ 80岁 ,平均 48.5岁。轻度不良反应者 1 2例 ,主要表现为 :全身热感、发痒、结膜充血、头痛、头晕、喷嚏咳嗽、恶心呕吐等。中度不良反应 2例 ,表现为全身出现荨麻疹、皮疹 ,面颊、耳部水肿 ,胸闷气急 ,面部或喉头轻度水肿 ,胸痛、腹痛 ,呼吸困难 ;声音嘶哑 ,肢体抖动等。重度不良反应 1例 ,除有上述症状体征外 ,…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T检查中,增强检查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而且对定性诊断很有帮助[1],因而增强扫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螺旋CT和高压注射器的应用,使CT扫描取得了更好的诊断效果.熟悉螺旋CT增强扫描中各项规范的操作步骤、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有关变态反应、心理异常变化的护理,是一名CT室护士应具有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减少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顺利进行CT增强扫描,提高诊断准确度.方法 根据检查部位、病情、体质、年龄,调节注射造影剂的剂量及速度,选择适宜的注射部位,并及时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结果 3500例CT增强扫描的病人中,仅20例出现皮下局部造影剂渗漏,13例轻度碘过敏反应,通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均完全恢复.结论 做好CT增强扫描的观察及护理工作,是保证增强扫描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CT增强时静脉选择及对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并制定出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间,对1452例增强扫描,出现不良反应36例,根据 检查部位、病情、体质,年龄、调节注射剂量及流量,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并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做好心理护理.结果 静脉穿刺成功率达98%.对2例重度碘过敏患者的抢救及时,处置恰当,未发生意外.做好CT增强扫描的观察及护理工作,是保证增强扫描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1年5月至1992年7月用GE——8800CT机装置共检查病人4209例,其中394例做了增强检查,占检查病人的9.36%,除1例因注射药物后约2min突然癫痫大发作,未能完成增强扫描外,其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减少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顺利进行CT增强扫描、提高诊断准确度的作用.方法:施行CT增强药物注射前后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扫描中的配合、用药后的观察.结果: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减少及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扫描质量和诊断情况.结论:谨慎有序的护理干预,保障了CT增强扫描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患者满意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评价MSCT动态增强技术对肺腺癌和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腺癌11例,鳞癌14例)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患者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肺腺癌、鳞癌平扫CT值及增强后CT净增值、时间-密度曲线、强化类型及强化峰值时间等的变化.结果 平扫及增强后各时相内腺癌CT值均高于鳞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鳞癌曲线形态均表现为类抛物线型,鳞癌的曲线位于腺癌的下方,腺癌的峰值高于鳞癌,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强化峰值略早于鳞癌,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肿块直径≤3cm时,腺癌与鳞癌的强化类型以均匀强化为主;当肿块直径>3cm时,鳞癌较易出现不均匀强化.结论 同层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是鉴别肺腺癌与鳞癌组织学类型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但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检查中碘对比剂渗漏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5年CT增强扫描检查中发生渗漏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患者的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漏率与患者年龄有关(P<0.01);渗漏率随注射速率增加有升高趋势(P<0.05),渗漏率与对比剂浓度有关(P<0.05);渗漏率没有随注射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P=0.675);渗漏率与注射护士从事该项工作年限长短有关(P<0.01).结论 女性患者的渗漏率较男性高,年龄越大、对比剂浓度越大、注射速率越快、注射护士从事该项工作年限越短,渗漏率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血供方式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 5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发展过程证实的肝细胞癌的CT强化特点及征象。结果: 50例肝细胞癌平扫低密度 50例,合并高密度 5例;境界不清楚 31例,显示包膜 8例。动脉期病灶强化 46例,供瘤动脉增粗迂曲及病灶内肿瘤血管 18例,动静脉分流 10例。门静脉期病灶呈低密度 47例,血管受侵 25例;门脉癌栓 8例,伴发肝内子灶 10例;肝硬化征象 40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 13例。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技术能显示HCC病灶血供特点及较特征性的CT征象:动脉期病灶强化、供瘤血管增粗、病灶内肿瘤血管、动静脉分流、包膜、肝内子灶、血管侵蚀及静脉瘤栓、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出现单侧脑梗塞症状体征、起病时间在20h内患者对疑拟脑梗塞缺血病灶进行动态CT扫描,选取可疑病灶及对侧相应位置进行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绘制,记录曲线峰值(H)、曲线峰值出现时间(T)、曲线下面积(S)及计算它们的差ΔH、ΔT、ΔS值,比较两侧有无差异,随访分析影响预后的征象和参数。结果50例患者中,44例H值低于对侧(P<0.01);39例T值迟于对侧(P<0.01);41例S值小于对侧(P<0.01)。随访至病情稳定,预后好23例,一般17例,差10例,三者ΔH、ΔT、ΔS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对早期脑梗塞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且有助于估计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胰腺癌病例行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先行上腹部胰腺平扫,增强扫描分胰腺期(注射对比剂后35s)和肝脏期(注射对比剂后70s),分别测定各期正常胰腺和病灶的增强后CT值,计算胰腺-病灶增强差值(Hu)。结果 38例胰腺癌患者中位于头颈部23例,体部12例,尾部3例;正常胰腺增强程度在胰腺期较肝脏期高(t=7.83,P<0.01),病灶增强程度在胰腺期和肝脏期差异无显著性(t=-0.16,P>0.05),Hu在胰腺期比肝脏期大(t=27.75,P<0.01)。结论 64层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56层CT显示支气管动脉较佳的扫描参数?方法:依据注射条件的不同,将80例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4组,第1?2?3组分别采用4?5?6 ml/s的对比剂注射速率,均采用阈值触发技术扫描,触发阈值均设为300 HU,对比剂总量采用1.5 ml/kg体重?第4组采用6 ml/s注射速率,触发阈值设为120 HU,对比剂总量采用1.0 ml/kg体重?扫描结束后,测量各组患者肺动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增强扫描增加的CT值,并统计各组支气管动脉显示的优良率?结果:各组肺动脉和上腔静脉增强后增加的CT值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增强扫描后主动脉增加的CT值在第4组和1?2?3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支气管动脉增加CT值在第4组和第1?2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余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1~4组支气管动脉显示的优良率分别为:50%?55%?65%和80%?结论:采用6 ml/s注射速率?120 HU的触发阈值?1.0ml/kg体重对比剂总量及高浓度对比剂(350mgI/ml),利用MPR?MIP和VR技术是支气管动脉CTA较理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 方法:利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对39例肺内孤立性结节(SPNs)患者的不同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绘制SPNs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测量其强化峰值和CT净增值。 结果:良、恶性结节强化后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模式和CT净增值。肺癌的CT净增值[(41.9±2.8)]Hu高于结核的CT净增值[(11.7±7.85)Hu](P<0.01);炎性结节的CT净增值[(43.6±7.7)Hu]与肺癌的CT净增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为初始急剧上升后缓慢下降,最后保持稳定水平;炎性结节曲线呈持续上升(无下降)趋势;肺结核的曲线呈平缓走行,无明显起伏。结论: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是用一种无创性方式对SPNs血流模式提供定量信息。  相似文献   

18.
肝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扫描表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描述肝血管瘤在螺旋CT肝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的增强表现特点,探讨延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的58例共79个病灶的资料,记录病灶在各个时相的增强形态特点,比较病灶大小与双期扫描表现的关系。结果 69.6%(55/79)的病灶在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结节扩大,向中央扩展,其中18.2%(10/55)完全充填呈均匀高密度;11.4%(9/79)动脉期病灶无强化;8.9%(7/79)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2.5%(2/79)动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门静期呈等密度病灶均呈低密度,大于2cm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表现以边缘结节强化为主,小于或等于2cm病灶除表现为边缘结节强化外,还较易完全充填呈高密度。延迟5min扫描79.7%(63/79)的病灶完全充填呈等或高密度,20.3%(16/79)部分充填,中央仍为低密度。结论 肝血管瘤在螺旋CT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中有多种表现,多数病变在双期扫描中表现典型,延迟扫描对诊断无更多帮助,少数病变在双期扫描中表现不典型,延迟扫描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6只家猪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建立急性无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行双期螺旋CT扫描,对得到的CT影像学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只动物全部成功建模,早期CT扫描特征为造影剂灌注缺损,延迟扫描时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13.52±5.22)% vs (9.07±3.47)%,P=0.004],平均下降32.14%;残余灌注缺损区域周围CT值明显高于非梗死区域[(156±21) vs (132±25) HU,P=0.004);在不同扫描时相,不同区域组织的CT值密度发生变化,心腔由(586±111) HU下降到(294±53) HU(P=0.001),非梗死区域心肌由(247±54) HU降到(132±25) HU(P=0.001),灌注缺损区域CT值无明显变化[(29±23) vs (42±14) HU,P=0.2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双期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为早期灌注缺损,延迟灌注改善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高估梗死区域的面积.  相似文献   

20.
马秀华  吕富荣  薛鹏  皇甫幼田  陈勇  张斯佳 《重庆医学》2011,40(22):2223-2224,222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检查证实的48例不典型肝脓肿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各期CT表现特征。结果 48例患者中肝脓肿位于肝左叶17例,肝右叶25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6例。平扫全部病灶呈均匀低密度或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6例病灶所在肝段或灶周出现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呈团块状强化9例,出现"晕征"10例,出现"网格征"或"蜂窝征"21例;延迟期29例病灶范围较平扫时缩小,7例房间隔或蜂房壁保持持续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率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