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曾经是我国的疟疾四大高发省份之一,2019年经国家考核消除疟疾。目前输入性疟疾成为广西疟疾的主要传染源,这种传染来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的改变,将导致消除疟疾后整个输入性疟疾的发生和流行过程发生巨大的改变。广西的主要传疟按蚊发生了改变,因此,很有必要对目前广西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的孳生环境及习性、各地的季节消长及其变动原因、传播疟疾媒介能量和作用等基础方面重新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本文综述了广西防控疟疾从1950年起对媒介按蚊分类、生态学、抗药性、防治经验等方面大量的成果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防控输入性疟疾中媒介按蚊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及空白区域,探讨广西消除疟疾后的巩固阶段,对媒介按蚊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应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时疟疾媒介嗜人按蚊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潜力,方法:交配后3-5d龄的的雌性嗜人按蚊通过溴氰菊酯药帐吸豚鼠血,控制蚊虫48h死亡率于50%左右,存活蚊产卵并按常规方法饲养传代,连续选育18代,每两对幼虫及成蚊进行敏感度测定,求出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成蚊半数击倒时间(KT50)、成半数致死时间(LT50),并计算各自的抗性指数。结果:选育过程中按蚊幼虫抗性指数均小于2.0,成蚊抗性指数也小于2.0,结论:模拟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条件下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产生抗药性的潜力小,提示局部选择性应用菊酯杀虫可能对媒介按蚊的抗性抗压力较小,可延长菊酯杀虫剂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媒介按蚊对杀虫剂抗性程度,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7年和2012年对湖北省江陵等部分县市媒介按蚊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以区分剂量死亡率判定抗性级别,以开始击倒时间和击倒率评估Kdr抗性,以半数致死量确定抗性水平。结果 9个监测点媒介按蚊首只蚊虫被击倒的时间为5~30 min,击倒率为1.00%~48.94%,表明其抗击倒力较强。区分剂量校正死亡率均小于80%,为抗性群体。京山县、安陆市、孝昌县和仙桃市媒介按蚊对溴氰菊酯KT50分别为227.78、138.41、263.41和6 234.72 min,比1996年提高了20~631倍。京山县媒介按蚊对0.05%溴氰菊酯LT50为684.12 min,比1998年提高了306倍。结论媒介按蚊对溴氰菊酯均已产生抗性,且抗击倒力较强,抗性程度较高,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4.
5.
云南微小按蚊对5种杀虫剂敏感性基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云南微小按蚊对DDT、马拉硫磷、杀螟硫磷、溴氰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潞西微小按蚊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另外的3个杀虫剂,除元江品系对DDT表现为中度抗性外,其余均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传疟媒介按蚊种群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8年选择隆林各族自治县历史上发现传疟媒介按蚊种类较多、疟疾流行较严重的村屯作为监测点,于每年4—11月份每月上旬两次、下旬两次在人房、畜舍和户外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开展媒介监测工作,并对捕获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2014—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在各监测点共捕获按蚊11种35 952只,其中中华按蚊占按蚊总数的99.33%(35 712/35 952);其他按蚊仅占0.67%(240/35 952),分别为多斑按蚊68只、迷糊按蚊21只、嵌斑按蚊和派登按蚊各10只、斯替芬按蚊5只、印神按蚊4只、环斑按蚊2只、美彩按蚊8只、汉南浦亚种94只、微小按蚊4只、无法鉴定14只。未捕获日月潭按蚊。调查场所捕获按蚊数由高到低为:畜房>室外>人房;不同年度按蚊捕获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按蚊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结论 隆林各族自治县按蚊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畜房密度最高,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未捕获到日月潭按蚊,但仍存在少量微小按蚊。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西省基本消除疟疾后媒介按蚊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及叮人率,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省东、西、南、北、中历史上发现较多、按蚊种类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居民点作为调查重点,应用人舍、牛棚通宵全诱捕法、帐内捕蚊法、人工诱捕法3种方法对传疟媒介进行调查,每县至少调查2~3个点。结果在广西省14个县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3610只,其中在牛棚共捕获按蚊3025只,构成比为中华按蚊占98.84%、嗜人按蚊占0.50%、日月潭按蚊占0.03%,多斑、嵌斑、可赫、美彩按蚊分别占0.21%、0.17%、0.13%、0.10%;在人舍共捕获按蚊585只,仅捕获中华按蚊一种蚊种。在全州、上思、天峨县开展室外人诱按蚊密度调查,中华按蚊密度为54.37只/顶,嵌斑按蚊密度为0.03只/顶;开展叮人率调查,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最高,为49.75只/(人。夜)。所有市县均未捕获微小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为目前广西省主要传疟蚊种,嗜人、日月潭按蚊数量大幅减少,微小按蚊不再是广西省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8.
9.
微小按蚊是海南岛的主要传疟媒介。1959年起每年进行全岛性室内杀虫剂喷洒抗疟后,1963~1965年三次全岛调查,证明微小按蚊已基本消灭。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微小按蚊回升扩散现象。1978年微小按蚊残存分布调查结果,发现微小按蚊点占28.2%,主要分布在岛的西南部,牛房捕获率高于人房。发现微小按蚊的地方,多数未停止过DDT喷洒。为了进一步了解残存微小按蚊的生态习性及室内DDT喷洒对它的作用,于1981年选择东方县中沙地区进行此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对五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2-1994年对云南省的思茅、景洪、潞西等20个县市、25个点的中华按蚊、和同小按蚊对DDT、马拉硫磷、杀暝硫磷、二氯苯醚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获104个数据,中华按蚊对DDT显示出较高而普遍的抗必一,对Permethrin和Deltamethrin分别有中度和高度抗性出现;整个调查结果以Malathion和Fenitrothion最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哀牢山微小按蚊数量变化与疟疾流行的关系。 方法 收集和分析哀牢山各年疟疾和按蚊监测报表资料和各种农作物种植以及当地气象资料情况并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疟疾发病率与微小按蚊数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r=0.89,P<0.05),微小按蚊数量变化与分层在1100m海拔以上的村委会种植甘蔗有统计学意义(r=0.78,P<0.05)。 结论 半山区种植农作物变化对控制疟疾有重要作用。高疟区控制疟疾流行的关键是降低主要传疟媒介的密度,缩小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2.
大劣按蚊(A,dlruS)是海南岛山林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多年来的防制实践证明,DDT和杀螟松室内滞留喷洒对该蚊仅起降低密度和缩短寿命的作用,不能完全阻断疟疾传播,所以山区的疟疾发病仍然较高。因此,寻找以大劣按蚊有效的防制方法,是当前海南岛防疟工作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1532T突变与白纹伊蚊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杀虫剂抗药性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实验室饲养的白纹伊蚊长宁株作为试虫,分别对幼虫和成虫阶段,以幼虫浸渍法和成虫接触筒法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敏感性进行生物测定。收集生物测定死亡和存活的个体单只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并检测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kdr)突变情况,χ2检验I1532T与2种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相关性。结果 幼虫浸渍法的结果显示,白纹伊蚊长宁株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的LC50分别是敏感品系的2.23倍和3.31倍,提示对2种杀虫剂均为敏感。成蚊接触筒测定的结果显示,接触氯菊酯和溴氰菊酯后成蚊的死亡率分别为74.69%和78.79%,提示白纹伊蚊长宁株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均已产生抗性。本研究共测定了401只白纹伊蚊长宁株的VGSC基因部分片段,1532位点为突变基因型(突变纯合子ACC/ACC和野生突变杂合子ATC/ACC)的占59.10%,其余为野生型ATC/ATC,占40.90%;1534位点为突变基因型(突变纯合子TCC/TCC和野生突变杂合子TTC/TCC)的占4.49%,其余为野生型TTC/TTC,占95.51%。结果显示,白纹伊蚊幼虫氯菊酯或溴氰菊酯抗药性表型与敏感表型之间的I1532T突变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虫的氯菊酯抗药性表型与敏感表型之间的I1532T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P=0.019)和基因型频率差异(P=0.044)有统计学意义,而溴氰菊酯抗药性表型与敏感表型的I1532T等位基因型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GSC基因I1532T突变使白纹伊蚊成虫对氯菊酯敏感性下降,但与溴氰菊酯敏感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1992—1994年对云南省的思茅、景洪、潞西等20个县市、25个点的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对DDT、马拉硫磷(Malathion)、杀螟硫磷(Fenitrothion)、二氯苯醚菊酯(Permethrin)和溴氰菊酯(Deltamethrin)的抗性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获104个数据,中华按蚊对DDT显示出较高而普遍的抗性,对Permethrin和Deltamethrin分别有中度和高度抗性出现;整个调查结果以Malathion和Fenitrothion最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