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是小儿较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上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种。黄疸型肝炎,中医属“黄疸”病;无黄疸型肝炎,中医属“胁痛”、“症积”、肝气郁积、肝胃不和等范围。我科门诊于1977年一年内共观察治疗病毒性肝炎患儿44例。诊断标准是:1、有临床症状,2、多数有肝炎接触史,3、体征:肝大,有(或无)黄疸,4、化验检查:大多数有多项肝功异常及转氨酶升高。现将其临床症状及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疸“长期”不退的肝炎,一般称为瘀疸型肝炎。顾名思义,“瘀疸”就是黄疸瘀在血液中了。这种肝炎起病类似一般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常有明显的肝肿大、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最突出的特点是血中胆红素显著升高,表现为皮肤黄、眼珠黄,这就是医生说  相似文献   

3.
黄疸型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中医“黄疸”范畴。中医认为:黄疸多系湿热之邪熏蒸肝,胆、脾、胃所致。临床治疗时,若辅用茵陈粥,则寓孙于治,治中兼补,疗效较佳。茵陈粥:茵陈30—60克,粳米1—2  相似文献   

4.
草仙乙肝散治疗乙(B)型肝炎186例沈光,池元壹(南京中医学院附院210029吉林延边龙井医院133400)病毒性乙型肝炎,常以胁痛、黄疸、纳减及衰弱为主要表现。属中医“胁痛”、“黄疸”等范畴。我们自1988年7月至1990年7月以“草仙乙肝散”为主...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 (重肝 )一经确诊 ,往往九死一生 ,非常难治 ,关键是在未发展成重肝之前 ,如果能够做到早知与早治 ,可以事半功倍。1 症状1.1 黄疸的特点  1黄疸程度较深或黄疸不重 ,但短期内迅速加深。2黄疸持续时间较长 ,病毒性肝炎黄疸消长规律为 :上升、持续、下降 3个阶段。每段持续 1周 ,如果黄疸出现 2周~ 3周仍无下降趋势 ,及其程度较深 ,要及早按重肝治疗 ,《金匮要略》“黄疸以 18d为期 ,治之 10 d以上瘥 ,反剧为难治。”但要排除淤胆型肝炎 ,如果分不清 ,按重肝治疗。3黄疸出现后其他症状无好转趋向。往往全身症状在黄疸出现前或刚…  相似文献   

6.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病毒性肝炎的病名(以下简称肝炎)。中医文献中‘黄疸’,‘胁痛’与肝炎有一定联系。《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曰黄疸。”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指出“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  相似文献   

7.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张仲景把黄疸分为五类,治有十一法。先谈分类: 黄疸:脾积湿热,溢于体表,必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频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8.
甲肝与中医“黄疸”、“胆瘅”、“湿温疫”等症相似,但并非等于“黄疸”,故不能仅以黄疸证而论。因其主要以发热、黄疸、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肿脾瘀血肿大及有传染性等为特征,故中医认为其病在脾胃肝胆及三焦诸脏;其性属温病范畴。笔者按照温病之辨治规律,依卫气营血之不同病理阶段,分三步辨治,收效显著,现举谈如下:1邪蒙卫表,宣表透邪醒脾 甲肝病毒属中医湿热疫毒之范围,其侵犯人体时以由表及里、由卫入营、从上焦传至下焦为途径。常因抵抗力下降或进食污染食物而诱发,故学龄前后儿童最易感之。初得病时,常以全身不适、恶寒发  相似文献   

9.
黄疸病人的中医护理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王桂萍目黄、身黄、小便发黄,中医称为黄疸。临床上有阴黄、阳黄、急黄之分。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及肝胆肿瘤等以上述表现为主时,属本病范围。我们在临床以肝胆疾病之黄疸较多见,目黄是确定本病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是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腓肠肌痛、黄疸、出血、急性肾炎现象、脑膜刺激症等。有些患者可进一步出现肝昏迷、尿毒症、休克等症。临床上一般常分为无黄疸与黄疸两种类型,发病季节多在6—11月间,尤以8—9月为最多。从发病季节和症状来看,本病应属于中医温病中之“暑温”、“湿温”、“暑温夹湿”、“秋温时疫”范畴。若系黄疸型,中医则称之“黄疸”、“急黄”、“温黄”,群众称“稻温”、“打谷黄”等。一九五八年成都中医学院报告中医治愈钩  相似文献   

11.
闵照国 《中原医刊》2004,31(2):37-37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病的范畴 ,临床常见于患者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 ,其中尤以目黄为本病的主要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理论多认为主要是湿邪为患 ,病机有湿热与寒湿之异 ,辩证以阴阳为刚 ,治以利湿退黄为主。然而笔者根据多年来运用中医理论在临床上治疗“黄疸”病的经验认为 ,活血化瘀之治疗方法也不失为治疗西医诊断明确“急性黄疸型肝炎”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在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0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以共同仁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在 8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中 ,男 42…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炎是由病毒、药物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主要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大类,属中医的“黄疸”“胁痛”病证范畴。作者多年来辨证论治184例慢性肝炎,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1病名与分类 黄疸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也称为“发黄”、“黄瘅”,并以白睛、皮肤黏膜、小便发黄为主症。《素问·平人气象论》言“目黄者日黄疸”,则更强调了目睛黄染的重要特征。《灵枢·论疾诊尺篇》详细地描述了黄疸的主要症状,如“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等。《金匮要略》对黄疸类型进行了细化,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等五类。“黄疸”的病名在后世更加多样化,如晋代葛洪依据黄疸特征又称其为“肤黄病”;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将黄疸称为“黄病”,并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称二十八病候。分类方面也更加细化,《圣济总录》中将黄疸细分,有三十六黄之称谓;明代《景岳全书》中的“黄症”即指黄疸,将其分称“阳黄”、“阴黄”、“表邪发黄”和“胆黄”四种病名。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证治系列讲座第6讲小儿肝炎宋祚民,李建,宋文芳北京中医医院(100010)西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中医医院肝炎为现代医学名词,中医无直接相对应的病名,一般多归入“黄疸”、“胁痛”、“瘕”、“积聚”等病中。可分为湿热、邪郁少阳、脾虚湿困、气滞血瘀等证...  相似文献   

15.
金平益肝汤治疗病毒性肝炎59例临床探讨李永康,石桂枝,周关德314000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浙江省嘉兴市郊区新篁卫生院病毒性肝炎属中医“黄疸”、“胁痛”、“湿症”等范畴。我们自拟金平益肝汤治疗病毒性肝炎59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16.
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病的范畴,以身、目及小便发黄为特征。除有乏力、纳差、厌油、泛恶、暖气,腹胀、胁肋疼痛等症状外,尚可有肝大、肝区触痛及肝功能试验异常,血胆红素增高,凡登伯试验直接或双相反应阳性,尿胆红素试验阳性,尿胆元正常、增加或减少为特点。中医根据黄疸的性质,大体可将本病分为湿热型(阳黄),寒湿型(阴黄),和湿热毒炽型(急黄)三种类型。兹就其病因  相似文献   

17.
胆石症为临床多发性,难愈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疸,发热,或腹泻或肝脾肿大等。大多通过B超诊断。胆石症属中医“胁痛”、“黄疸”范畴,现将中医药治疗胆石症近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黄疸,是一种以身目发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疾病,尤以目黄为主要依据,其名首见于《内经》。如《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目黄者,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随着时代的进展,后人将黄疸一病进行了愈来愈细致的分类。《金匮》黄疸病篇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黑疸五种。《诸病源候论》有二十八候之说,《圣济总录》有九疸,三十六黄之分;后世医家又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沿用至今。本文所述仅限于阳黄范围即《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九条所说:“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相似文献   

19.
黄疸既是症状,也是病名。《内经》曰:“目黄者,曰黄疸”,“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姜老认为:“黄疸是一个症状,其中包括着现代的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癌、胆道疾病等。”姜老治疗黄疸经验丰富,现举数则验案,以示其一斑。 案一 康某,男,32岁。患者于一周前,中院胀满,发热,体温38.5℃,在本厂医务室治疗,服西药无效。4天后热退,巩膜及皮肤即出现黄疸。SGPT300单位,黄疸指数80单位。诊为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不思饮食,泛泛欲吐,小便色深似浓茶,大便3日未解,舌红,苔黄。此湿热俱重,以栀子柏皮汤及茵陈蒿汤加减:生大黄18g,  相似文献   

20.
黄疸型肝炎属中医的“黄疸”范畴,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病,多因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笔者认为病邪瘀结于血分是本病的病机焦点,故应从瘀辨治。 1 化瘀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