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NSE、MBP与HIE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脑脊液中NSE、MBP。结果 :(1)临床分度各组NSE的含量与脑损伤程度一致。 (2 )临床分度各组MBP的含量仅于重度组显著升高。 (3)临床轻、重度患儿CT分度与临床基本一致 ,而临床中度的患儿CT分度与临床分度并不完全一致。 (4)CT分度各组脑脊液中NSE、MBP含量均无差异。结论 :脑脊液中NSE可作为早期判断HIE脑损伤程度的生化指标。MBP增高说明脑损伤严重。生后一周后作头颅CT检查不能准确反映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P探讨NSE、MBP与HIE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脑脊液中NSE、MBP。结果:(1)临床分度各组NSE的含量与脑损伤程度一致。(2)临床分度各组MBP的含量仅于重度组显著同。(3)临床轻、重度患儿CT分度与临床基本一致,而临床中度的患儿CT分度与临床分度并不完全一致。(4)CT分度各组脑脊液中NSE、MBP含量均无差异。结论:脑脊液中NSE可作为早期判断HIE脑损伤程度的生化指标。MBP增高说明脑损伤严重。生后一周后作头颅CT检查不能准确反映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窒息血清酶变化与脑损伤相关性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清酶活性在新生儿窒息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及预后.方法 103例窒息新生儿(轻度69例,重度34例)和40例正常新生儿作对照,均在生后24~48h测定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酶(α-HBDH)、谷草转氨酶(AST);并于生后第2d做神经行为测定(NBNA),分析其与各个血清酶之间的相关性;100例窒息组患儿(3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均于生后4~7d做头颅CT检查;并于生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随访神经发育情况.结果 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患儿血清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临床分度呈正相关(窒息程度越重,血清酶活性越高,NBNA评分越低);α-HBDH、LDH、CK、CK-MB、AST与NBNA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7、-0.853、-0.826、-0511、-0.585);临床分度与头颅CT密切相关;血清酶α-HBDH、LDH、CK对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r羟丁酸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对早期评价脑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型)、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仅提示可能存在脑损伤,不能判断其损伤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C T在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09-06-2012-12就诊于我院的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4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及C T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 H IE临床诊断分度与CT诊断分度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76,P<0.05)。对Apgar评分与CT分度的关系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0.66,P<0.05)。结论 CT 分度与临床分度一致,神经系统损伤越严重,CT分度越高。CT检查是诊断HIE的可靠手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脑损伤诊断中振幅整合脑电图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08—2015-08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56例脑损伤高危新生儿,按出生时是否出现窒息症状分为A组(出现窒息症状,n=70)、B组(未出现窒息症状,n=86)。所有患儿均在出生后3~24h内实施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测,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结果与缺氧缺血性脑病及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组54例(77.1%)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振幅整合脑电图总异常率为57.1%(40/7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为74.1%(40/54),高于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有一定的相关性。B组40例(46.5%)患儿确诊为新生儿脑损伤,振幅整合脑电图总异常率44.2%(38/86),新生儿脑损伤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为90.0%(36/40),明显高于非脑损伤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脑损伤与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有一定的相关性。轻度、中度、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61.8%(21/34)、93.8%(15/16)、100.0%(4/4),且随着临床分度的增加,异常率明显提升。结论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与新生儿脑损伤有密切的关系,且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与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HIE患儿和10例同期无窒息、无神经系统疾病的足月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常规留取股静脉血和脑脊液各1ml,迅速低温离心后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法测定NSE,对34例随访者采用盖氏法测定其发育商。结果 HI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NSE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HIE临床分度的增加,NSE的含量显著升高,并且血清和脑脊液NSE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NSE可作为早期判断HIE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生化指标。在判断HIE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时血清NSE水平与脑脊液NSE值有同等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应用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我们对1998-01~2001-12在我院儿科住院的重度窒息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应用苯巴比妥后可有效预防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脑损伤的发生,与文献报告一致。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全部符合以下条件:①全部病例均有宫内窘迫、产程中缺氧或出生时窒息,生后出现脑神经系统症状;②以1989年济南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和分度标准作为诊断和临床分度依据,对所选择病例进行轻、中、重分度;③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与临床诊断证实。1.2方法对照组30例,该组患儿仅用常规治疗,即供氧,纠正酸中毒,补液,苯巴比妥钠控制惊厥,甘露醇降颅压等。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窒息后新生儿脑损伤在亚低温治疗后NF-κB和TNF-α的变化,探讨亚低温治疗窒息后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符合亚低温入选条件55例窒息后脑损伤新生儿随机分成亚低温组28例与常规治疗组27例,同期正常产足月儿17例为对照组,亚低温组入院后即行亚低温联合三支持三对症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三支持三对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h、治疗后72h、生后7d检测血NF-κB和TNF-α水平。结果窒息组新生儿血清NF-κB和TNF-α水平较正常新生儿显著升高,亚低温治疗组的血清NF-κB和TNF-α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1),亚低温治疗可降低窒息后脑损伤新生儿血清NF-κB和TNF-α水平。结论亚低温治疗窒息后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介质NF-κB和TNF-α的表达,降低其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4例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出生后不同时段NBNA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血清MBP、S-100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出生后第7天2组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14、21天治疗组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MBP、S-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BP、S-1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围生期窒息所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足月儿脑损伤的最常见的原因,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率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对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复苏后尽早采用硫酸镁进行干预,来减轻其脑损伤程度,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转归,便于临床医师更好的认识本病。方法总结分析151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围产期窒息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HIE的临床症状可分为轻、中、重度,CT扫描33%正常;在合并症中以吸入性肺炎、低钙血症为多,重症HIE多合并颅内出血。结论临床分度与CT分度不尽一致,必须综合临床资料进行诊断以防漏诊。轻型全部治愈,重型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羊水污染是临产分娩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常被认为是胎儿宫内窘迫的指标,而新生儿窒息常常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严重窒息者可导致不可逆性的缺血性脑损伤,造成智力低下及脑瘫等后遗症.我们对近5 a来在我院儿科住院的窒息伴Ⅲ度羊水污染与羊水无异常窒息患儿进行临床观察评分及头颅CT对比,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果糖二磷酸钠在新生儿窒息心脑损伤的预防性治疗中的效果,为改善该类患儿的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02例窒息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行常规预防性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预防性治疗基础上应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心肌损伤发生率、脑损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天,观察组轻度窒息、重度窒息患儿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 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第7天,观察组轻度窒息、重度窒息患儿的神经评分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果糖二磷酸钠预防性治疗窒息新生儿,可降低发生心脑损伤的风险,有效缓解心脑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临床表现、临床分度、治疗方法等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36例HIE患儿均表现为意识改变,中轻度58例(42.65%),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兴奋易激惹;中度61例(44.85%),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改变制;重度17例(12.5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抽搐、昏迷;总有效率为91.18%;并发新生儿肺炎39例(28.68%),颅内出血21例(15.44%),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4.12%。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兴奋、肌张力改变、抽搐和昏迷,新生儿窒息程度与HIE病情关系密切。临床分度结合CT分度对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应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手段以降低HIE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早期运用苯巴比妥钠预防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新牛儿室息后脑损伤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对出生时有室息表现的新生儿存在出生后6h内给予笨巴比妥钠15mg/kg,12h后给予5mg/kg,每12小时一次,维持3~5d。结果 预防朋药组较对照组往新生儿窒息后的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脑损伤的发病率有明显降低,两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出生时有窒息表现的新生儿可以使用苯巴比妥钠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7.
窒息新生儿常因缺氧出现脑损伤 ,且多伴有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内环境稳定是维持脏器功能正常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时准确判断酸碱失衡的性质并给予纠正 ,对降低危重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对 5 7例出生窒息并经复苏处理后的新生儿作动脉血气、血电解质、头颅CT检查 ,计算阴离子间隙 (AG)值 ,探讨窒息后脑损伤新生儿AG值的变化及对酸碱失衡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2 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我院收治生后 2 4h以内的新生儿 ,出生时有窒息史 ,经头颅CT证实有脑损伤者 5 7例。其中男 3 6…  相似文献   

18.
正创伤性脑损伤是世界范围内儿童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CT是创伤性脑损伤后主要的检查方式。CT扫描结果可作为外伤患者的分诊依据,可以预测存活率及预后、是否需要手术及神经重症监护。先前的研究表明,小儿与成人的创伤性脑损伤的生物力学是有显著不同的,这和脑组织及周围支撑结构的解剖有关系。小儿与成人创伤性脑损伤后CT表现及预后是否不同仍需进一步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PECT脑血流显像在脑损伤后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8例脑损伤后综舍征的患者行^99Tc^m-双半胱乙自酯(ECD)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并和临床症状、体征及CT扫描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8例患者中57例(73.1%)脑SPECT显像阳性,其中弥漫性血流灌注减低8例,局部血流灌注减低41例。结论 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在脑损伤后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重型颅脑损伤CT分型方法,探讨其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208例重型颅脑损伤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CT表现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在应用CT分型后CT显示的各型脑损伤部位、范围、轻重程度等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CT分型具有早期判断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