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脏性猝死     
由于心脏原因造成突然或意外的死亡,称为心脏性猝死(SCD),其中大多数为冠心病,故又称为冠心病猝死。因此,SCD是目前对中、老年人生命的最大威胁之一。  相似文献   

2.
心脏性猝死     
猝死的发生是当代心脏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心脏性猝死是死亡的首要原因。国外报道在一定的人群死亡原因分析中,猝死占10~30%。在美国,每天约有1,200人猝死,即每分钟有一人死亡。猝死约有25%事先并无任何症状可察觉。据说突然发生的意外死亡的原因60%以上可能是冠心病。然而猝死并不是晚期冠心病的必然顶点,而是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的结果,因而是可以挽回的。一、猝死的定义说法很不一致,经过国际委员会的讨论,统一有个规定,即“猝死是指出现症状或体征后立即或在24小时内死亡者”。但少数意见认为出现症状(或无症状)立即或在1小时内非外伤性死亡者,叫做猝死。如Gunner Brorck即认为猝死的时间最好从症状急性发作后15分钟到1小时内死亡为宜,若放宽到24小时,则包括的死亡病例过多,其中不少只能算是意料不到的死亡,不能称为猝死。Myerbury分析1,348例冠心病猝死,50~63%发生在1小时内。  相似文献   

3.
美《全面疗法》第5卷第9期(1979年)报道:心脏病学家最近发展了一种试验法,可预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性。在美国,估计每年有40~60万人因心律不齐突然死亡。本试验法是根据以下的发现为基础的: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及猝死的大多数人,其特征是以电刺激右心室时,显示反复性的室性反应(即室性过早搏动2次或2次以上)。心律不齐及猝死对于近期发生心脏病而存  相似文献   

4.
心脏性猝死是指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这样的死亡发生在一个有或没有心脏病的患者,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是自然的、意外的、骤然发生和不能预期的.由于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进而意识丧失,如未及时抢救,则发生生物学死亡.  相似文献   

5.
儿童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inChildren)亦称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突然和意外的死亡。儿童心脏性猝死不象成人心脏性猝死那样为人们所重视,且在引起猝死疾病的构成上与成人心脏性猝死有所不同。在美国1~20岁的人群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1.1~13.8/10万,国内尚未见发病率的报道。 1 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我院24例心脏性猝死中复苏成活者仅3例,但皆在生存1~3天后死于左心衰竭和脑水肿.年龄19~26岁.诱因:劳累8例,受凉3例,精神刺激3例,饱餐2例,肺部感染2例,大便用力,低血钾,剖腹手术和妊娠子痫各1例,另2例诱因不明,生前检查心电图者19例,其中心肌梗塞7例.心肌缺血2例,S—T 段抬高1例,室早3例,室速1例,房颤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正常1例,另5例死前未查心电图.猝死时心电图检查:室颤12例,心脏停搏12例,诊断急性心肌梗塞9例,陈旧性心肌梗塞2例,冠心病11例,心肌炎和妊娠子痫各1例.5  相似文献   

7.
杨振东 《中级医刊》1992,27(12):28-30,35
  相似文献   

8.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心脏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发生的(一般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以突发性意识丧失为前驱症状的意外性自然死亡。老年人SCD是老年心脏疾病中最重要的临床综合症,也是当代医学高度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9.
心脏性猝死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发生率较高.该文从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等方面对心脏性猝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心脏性猝死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纯 《医学新知杂志》2002,12(4):170-172
1  定义心脏性猝死 (suddencardiacdeath ,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而引起的突发性自然死亡 ,从先兆症状到出现生物学死亡发生在 1h以内。猝死发生前可以有或没有心脏病表现 ,特征是其发生不可预测、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地点不可预知。心脏性猝死定义中最关键的词是“自然性”、“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由于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同 ,临床医生、流行病学家、病理学家们对猝死的定义从来就没有统一过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疾病认识和进行有效地防治。从临床角度讲 ,心脏性猝死经历 4个阶段 ,即先兆症状、起病、心脏骤…  相似文献   

11.
心脏性猝死的院前急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日渐增多,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较前也大大增加。心脏性猝死多发生在院外,健全院前急救机制,提高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显得越来越重要。我科自2005年6月-2006年6月共院前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17例,成功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而非外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如果原来是“健康人”或在病情显著改善过程中的病人,由于一心脏的原因而意外地突然死亡,则稼为心脏性猝死(简称SCD)。本文从临床角度对SCD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以及抢救等方面近年来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邵美贞 《华西医讯》1990,5(2):138-142
  相似文献   

14.
熊小明  邓世雄 《重庆医学》2006,35(8):750-752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SCD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意外的、急速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WHO建议:凡症状出现后24h内死亡者均称为猝死,法医学界采用这一标准。SCD在成人猝死中占首位,男性多于女性。我国报道的SCD发生率相对低于西方国家,但在猝死中仍居首位,并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37例61~84岁SCD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部分患者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结果 老年SCD者中81.1%生前有冠心病,56.8%患冠心病和高血压2种疾病.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可见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广泛、严重,勇性和伴有左室功能不全者SCD的危险增高.结论 为减少老年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发生SCD,临床需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患者心肌缺血,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大部分心脏性猝死(SCD)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占多数,其他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患者等也是SCD的高危人群。5%~10%的SCD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包括遗传性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患者等。SCD之后幸存的患者随访1年有30%再发。因此,对高危患者进行SCD危险的分层评估是临床研究的重大课题。临床用于危险分层的方法包括非介入方法和介入方法。介入方法主要指心内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是预测SCD的金指标,但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而且是有创性检查,限制了它的应用。无创性预测方法是临床普遍应用的危险分层方法。无创性预测方法目的是发现启动和维持致心律失常的因子,导致室速、室颤的心室肌损伤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持续存在。这些致心律失常的因子包括:心肌缺血、自主神经活性的改变、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急慢性容量和压力负荷增高、离子通道异常、药物等。它们通过改变心室的结构,形成心律失常的基质或者成为心律失常的触发因子,最终引起室速室颤。因此,无创性预测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这些因子,缓慢传导(QRS波增宽、信号平均心电图)、心室复极化...  相似文献   

17.
刘艳芳 《实用医技杂志》1998,5(6):395-395,397
<正> 猝死是指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无严重并发症,或病情已稳定者突然症状恶化,短期内心脏骤停复苏无效者。 急性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的多发年龄为50岁至70岁,男性较女性多见。1.临床症状 ①心绞痛;②心悸、气短、乏力、嗜睡诱因多与精神因素、饱餐、用力大便等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张晶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9,(22):2883-2883,2888
1心脏性猝死(SCD)病因及发病机制 老年SCD病因很多,大致可分3类:①缺血性心脏病:这是SCD的主要病因,尤其是1h以内的SCD。国内外大量临床资料证实,70%~90%SCD为冠心病所致,而冠心病的SCD占冠心病总死亡数的50%。60%,  相似文献   

19.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黑龙江省医院赵春艳秦皇岛燕山大学卫生所吴秀艳猝死是自然发生的意想不到的突然死亡。1976年WHO规定自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死亡为猝死。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大多数猝死是心性猝死。由于大多数猝死发生突然,临床救治往往措手不及。本文就我院收...  相似文献   

20.
吕毅  金仲品 《医学综述》1997,3(8):376-378
<正>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作者主张定为1小时以内,但也有人认为在目前急救条件下将发病后24小时内,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死亡者,也应列入猝死行列。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为不稳定性心律失常,其中以室颤最为常见,约占75~90%。而发生室颤的疾病中,以冠心病为最多见,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