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于发病第10天及第90天进行2次神经心理学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VD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VD组和脑梗死后非痴呆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血脂水平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后V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84例患者诊断为VD(21.4%).单因素分析中,VD组与非痴呆组病灶的数目、部位、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W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发现有左侧或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病灶的数目多和有脑萎缩为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958、1.375和2.297.2组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及饮酒史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VD很常见,小血管病变是VD的主要类型,应早期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和延缓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脑梗死部位、范围、以及和脑白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0例VD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影像学分析。结果 VD的发生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梗死、多灶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结论 VD与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部位、脑梗死次数及影像学改变等有密切关系。VD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预防危险因素及脑梗死的发生是防治VD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红艳  程焱 《天津医药》2012,40(6):569-571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3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脑梗死后VD发病危险因素。结果:84名患者诊断为VD(21.4%)。单因素分析中,VD与病灶的数目、部位,脑萎缩及WMLs相关,多因素分析中发现左侧或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病灶的数目和脑萎缩为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958、1.375和2.297。2组间一般情况,血脂水平无差异(P ﹥0.05)。结论 脑梗死后VD很常见,小血管病变是VD的主要类型,应早期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和延缓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86例经确诊的脑血管老年患者进行血管性痴呆(VD)有关因素分析。结果老年人血管性痴呆在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增长与脑梗死数目增加可加重痴呆的发生。结论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相关高危因素,应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MRI在鉴别诊断痴呆中作用。方法选取2011~2013年住院治疗的痴呆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D 41例,VD 4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MRI检查发现海马萎缩、脑萎缩、脑室改变、脑梗死、脑出血、脱髓鞘改变及无异常的发生比例。结果 AD组患者海马体积显著小于VD组,脑萎缩以颞、顶叶明显;VD可分为多发性脑梗死痴呆(MID)和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分别表现为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基底节及脑室旁白质对称或不对称的片状脑白质病变,脑萎缩呈全脑萎缩或局限性脑萎缩。结论根据AD和VD不同的颅脑MRI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有助于对2种痴呆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预防VD的发生。方法收集我科3年来收治的VD患者共8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饮酒史均与VD发病相关,早期监控和治疗可控性的血管性因素有助于防止VD的发生。脑萎缩、脑白质疏松为VD的主要影象学改变,大灶脑梗死的痴呆发生率高。结论防治血管性痴呆,主要是防治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早期诊治,进行有效干预,可延缓和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3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VD组76例,非VD组154例.结果 VD组脑卒中多发例数、病灶数目、嗜烟、高血压、受教育程度与非VD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VD危险因素较多;为减少痴呆发生,应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8.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永华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768-177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变特点。方法随机选择老年2型耱尿病合并脑梗死52例(A组),老年脑梗死无糖尿病62例(B组),分析其脑梗死特点。所有病例均测定腰围、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瘦素及脂联素,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以再发性、多灶性脑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多见,其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100瘦素较B组均明显升高(P〈0.05),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以再发性、多灶性、大面积脑梗死多见,致死率高、致残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特点及与预后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20例.将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40例作为A组,将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40例作为B组,将糖尿病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40例作为C组.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脑梗死特点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A组、B组总有效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的大面积梗死、出血性梗死、多病灶梗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腔隙性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中、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比例显著高于C组,重度神经缺损比例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病情、临床特点、预后情况无明显差异,但高血压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比高血压或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更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观察组3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对照组36例老年非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作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与老年非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在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及CT检查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以多灶性梗死多见,应以预防为主,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可阻止症状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秋里  冯黎明 《中国药业》2008,17(19):61-6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4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因;病灶多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灶越多,体积越大,在短期内反复多次发生的脑梗死,更易引起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与脑萎缩关系密切。结论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预防危险因素及脑梗死的发生是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脑白质疏松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江萍  龙全铭 《贵州医药》2004,28(7):596-599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0~2003年住院经颅脑CT或MRI检查出现脑白质疏松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2例头颅CT或NIRI均存在白质疏松,其中高血压41例,脑梗死灶39例,脑萎缩43例,认知功能下降37例。血管性痴呆组包括26例Binswanger脑病型。血管性痴呆组慢性脑外器官功能障碍高于非痴呆组,以2~4个器官障碍为多,预后差。结论 脑白质疏松与高血压和血管性痴呆密切相关,痴呆组有较多的血管危险因素和中风事件,死亡率高。对患有脑白质疏松的病人需仔细诊断、评估并给予发展成痴呆者以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42例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病情况,探讨产生痴呆的影响因素。方法;所有病人在入院时及发病后3个月均进行临床和智能评估,入院时均行头颅CT/MRI检查,痴呆的诊断参照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编《精神病诊断和治疗手册》第4版(DSM-IV).结果:3个月后随访有42例患者(15.8%)出现脑梗死后痴呆,痴呆的发生与高龄,文化程度低,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的部位、侧向、数目等有关。结论:脑梗死后痴呆比较常见,患者自身素质(如年龄、文化程度),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梗死病灶的相关因素(如部位、侧向、数目)等在痴呆的发生上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及维生素B12(VitB12)与老年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6例VD患者、152例脑梗死非痴呆患者及80例健康对照者Hcy、FA、VitB12水平并分析其变化;按MMSE评分标准评估VD患者的认知功能,按痴呆程度将其分为重度、中度及轻度三组,并检测各组血清Hey浓度,分析Hcy水平与痴呆程度的关系。结果VD组及脑梗死非痴呆组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26、3.14,均P〈0.01),其中以VD组最高;VD组及脑梗死非痴呆组血清FA及VitBl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16、2.98、3.21、2.91,均P〈0.01),其中以VD组最低。VD患者血清Hcy水平随痴呆程度的加重而升高,Hcy浓度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69,P〈0.05)。结论高Hcy血症与VD具有相关性,高Hcy血症可能是导致VD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FA及VitB,2缺乏可引起Hcy的增高,FA及VitBl2缺乏可能是导致VD发生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栓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因素和预后。方法对16例非栓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5.5岁,大面积脑梗死(81.2%)是主要病因,高血压(75%),糖尿病(50%)有较高的发生率。结论非栓塞性脑梗死的HT常发生在高龄及大面积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是重要病因,多为晚发型出血,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武淮昌  韩靖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2):60-60,6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表现度影像特点。方法对63例确诊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53例表现有脑梗塞,其中17例有较大梗塞灶,36例为腔隙性脑梗塞;34例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改变;46例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脑质低密度改变;6例有脑出血后改变,其中内囊处出血2例,丘脑处出血1例。外囊出血1例,大脑半球出血2例。结论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病,CT主要显示双侧半球多发性梗死灶、皮质下白质和(或)脑萎缩改变,少数有脑出血史。  相似文献   

17.
梁秀珍  霍云霞  刘红 《河北医药》2011,33(17):2617-2618
在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A组)、非糖尿病脑梗死组(B组)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及家族史等危险因素高于B组(P〈0.05),其梗死类型以腔隙性梗死、多灶性梗死为主,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脂、血糖、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高于B组(P〈0.05),A组疗效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时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等临床情况,血糖控制不佳,高TC、高UA、高FIB、低高密度脂蛋白是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主要因素,以腔隙性梗死、多灶性梗死为主,较非糖尿病患者疗效较差,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8.
黄红星 《江西医药》2010,45(11):1106-110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入组者与对照组间相关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关系。结果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病变程度及部位不同血管性痴呆( VD)发病情况。方法对80例脑卒中史老年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 MMSE)评定,根据是否患有VD分为VD组36例和非VD组44例,经颅脑CT分析脑病变程度和部位不同VD发病情况。结果 VD组中脑卒中史及多发性脑梗死比例均高于非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脑白质疏松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VD组中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部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枕叶、顶叶、丘脑部位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及颞叶、额叶、基底节部位病变使VD发病率增加,脑颅CT检测脑病变程度及部位对诊断V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血脂水平及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搜集25例AD患者(AD组),30例VD患者(VD组),另选取无痴呆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CG组),比较3组血脂水平及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AD组和VD组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CG组(P〈0.05或〈0.01);AD组和VD组载脂蛋白A1低于CG组(P〈0.05或〈0.01),VD组α-脂蛋白高于AD组和CG组(P〈0.05或〈0.01),VD组高血压、糖尿病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高于CG组(P〈0.05或〈0.01)。结论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α-脂蛋白增高,载脂蛋白A1降低可能与痴呆的发病有关,依据患者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对临床医生更有效地诊断和鉴别诊断AD与VD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