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不久前曾介绍了左旋四咪唑在宿主体内对懒猴丝虫的效果。本文报告了该药在体外对懒猴丝虫感染期幼虫、微丝蚴和成虫的作用。感染期幼虫取自实验室纯系培养的骚扰阿蚊(在叮咬阳性动性12天后解剖),微丝蚴从宿主血液中分离,成虫在解剖阳性动物后获得。将上述三个虫期分别放置于含有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左旋咪唑在体外对彭享丝虫成虫、感染期幼虫和微丝蚴及在体内对蚊媒和阳性猫体内各期彭亨丝虫的作用。该药在体外对彭亨丝虫,只在药物剂量大于哺乳动物能以耐受的剂量时才有作用。药物对埃及伊蚊体内的各期幼虫有作用,在猫体内杀微丝蚴作用强而杀成虫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固相放射免疫试验(SPRIA)比较马来丝虫成虫的排泄-分泌抗原(E-S)和成虫、感染期幼虫及微丝蚴的体抗原用于免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爪沙鼠实验感染马来丝虫后,用感染期幼虫、微丝蚴的超声粉碎片段抗原和成虫的冰冻切片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观察血清抗体动态变化。抗感染期幼虫抗体多于感染后前3Wk内出现,抗成虫及微丝蚴抗体多于感染后前5、6wk内出现。在微丝蚴出现前,腹腔微丝蚴阳性和阴性沙鼠抗体水平差别无显著性,而在微丝蚴出现后,抗体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近年来有关班氏丝虫动物棋型研究的进展,初步结果表明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啮齿类小动物,虽然多数虫体未能完成发育,但有1只沙鼠于接种后92天在肺部找到1条成熟雄虫,证明班氏丝虫能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到成虫期。Disssnaike等以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1只切脾猕猴并注射甲基泼尼松龙醋酸盐,按种后231天剖检,找到雄、雌成虫11条。Cross等以感染期幼虫接种78只猕猴,29只回收到发育的幼虫和成虫,8只雄猴出现微丝蚴血症,总阳性率为47.44%。感染恒河猴和食蟹猴各3只,各有1只找到成虫。Palmieri等1978年首次从银叶猴体内发现吴策丝虫的自然感染,解剖20只微丝蚴血症猴有7只找到雄成虫。Harinata等以不同数量的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叶猴,剖检均发现成虫及微丝蚴。近年来研究结果证明,台湾猕猴和叶猴对班氏丝虫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可作为动物模型,为研究宿主-寄生虫-媒介相互关系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对丝虫病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物筛选、治疗以及发展丝虫疫苗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但这些猴类均属珍贵动物,来源有限,不适于一般实验室的应用。此外,很需要适当的动物模型以供研究发病机理和实验治疗之用。在今后丝虫病防治方面,对班氏丝虫动物模型的研究应列为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了23个药物对体外彭亨丝虫微丝蚴及感染期幼虫、埃及伊蚊体内的彭亨丝虫幼虫和沙鼠体内的彭亨丝虫和派特丝虫的作用,同时也观察了其中的3个化合物对猫彭亨丝虫的效果。结果,23个抗蠕虫药中有10个对蚊体内的幼虫具有较好的效果;另有9个化合物分别对体外的微丝蚴或感染期幼虫有效。混合感染彭亨丝虫及派特丝虫的  相似文献   

7.
21只猫接种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各100~200条,经过一段时间后,每隔10天左右给予50条感染期幼虫进行重复激发感染。在感染后每周取血一次作微丝蚴计数,并在各个不同时期将猫解剖检查成虫。结果:重复感染后大多数猫体内微丝蚴数显著增加,仅有少数猫的微丝蚴密度与只进行一次感染者相似。尸检获得的成虫数比感染一次者大得多。但经约20次激发感染后,微丝蚴数量并不再增加。经过长时期一系列激发感染后,有些猫体内的微丝蚴数突然下降,甚至血中  相似文献   

8.
在人体内由丝虫的微丝蚴和成虫诱导的免疫耐受,既阻止清除虫体又阻止病情发展,这种无应答性的终止则是发病的重要环节。丝虫病保护性免疫力的靶是感染期幼虫,有望作为有效安全的抗丝虫疫苗。  相似文献   

9.
用中华按蚊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观察其摄入的微丝蚴数、胸肌中的幼虫数和感染期幼虫数。以每蚊体内感染期幼虫数与摄入微丝蚴数之比作为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1C,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约需10~12d发育成熟,传播能力为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等位基因酶谱。方法:用微量平面淀粉凝胶电泳法,检测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180 条(雌60,雄120),微丝蚴0.4 m l(约32 000 条)及感染期幼虫约1 500条的Acph 等14 种酶的同工酶的等位基因酶谱。结果: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的3 个生活期虫体呈现13 种酶的同工酶的27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数位点为纯合子型,仅2 个位点(MPI,MDH-2)为杂合子型(占7.4% )。成虫、微丝蚴及感染期幼虫分别呈现16、16 及9 个等位基因位点。同时用相同的方法对实验室传代的周期型马来丝虫等位基因酶谱进行比较检测。结论:浙江省与实验室传代的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同工酶等位基因酶谱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1.
以马来丝虫不同发育期虫体为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清抗体.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处理的微丝蚴整体抗原和成虫冷冻切片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显著差异,检出率分别为95.3%和93.7%。假阳性率分别为3.9%和0.感染期幼虫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检出率为76.2%,非流行区对照组假阳性率和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1.5%和18.8%。  相似文献   

12.
关于海群生在体外对各种丝虫的作用,文献报道颇不一致。为了澄清这个问题,作者实验观察了海群生在体外对懒猴丝虫感染期幼虫、微丝幼和成虫的作用。实验所用的感染期幼虫取自叮咬阳性动物12天后的骚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查周期型马亚丝虫在小白鼠体内发育和病理变化。方法 生只鼠腹腔内注射从东乡伊蚊收集60-200条感染期幼虫,定期抽查微丝蚴并解剖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在感染泊30-310天解剖分别检获Ⅳ期,幼虫,童虫和成虫,成虫阳性率为34.62%(9/26),主要病变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其周围炎,在肺、脾、睾丸和精索可见淋巴栓塞,含有成虫和炎细胞,肺部可见退行性变的成虫和幼虫,形成丝虫性肉芽肿性病变。结  相似文献   

14.
Aziz等(1982)发现伊维菌素是一安全而有效的盘尾丝虫微丝蚴的杀灭剂,对微丝蚴有长效抑制作用,在安全性、耐受性及疗效方面均优于海群生。Panhan(1982)发现口服埃维霉素(avermectin)Bla可防止感染期幼虫(L_3)转变为成虫,而伊维菌素无此效果,且不能抑制沙鼠内的布鲁线虫和牛体内的盘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改进的Franks和Stoll氏法从有微丝蚴血症的斐济人血中浓集和分离班氏丝虫微丝蚴,用Rozeboom和Cabrera的方法从实验感染的蚊体内解剖取出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将微丝蚴和感染期幼虫用生理盐水洗一次,在显微镜下用微量毛细摘管吸取后直接放入培养皿(直径为10厘米)中用胶泥环制成的、加满蒸馏水的孔内(孔的直径为5毫米,深度为2毫米),经-20℃冰冻后,在-20℃低温条件下制成8微米薄的冰冻切片,放室温内干燥。在进行萤光抗体试验前,用丙酮处理切片10分钟,然后在37℃再干燥15分钟,贮存于-70℃备用。采用D’Ale-  相似文献   

16.
1974年来,国外已有班氏丝虫实验感染台湾猴、长尾猕猴及恒河猴成功的报告。我们于1981年11月17日第1次以398条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经睾丸、腹股沟皮下和腹腔途径接种1只雄性恒河猴,接种前多次采猴血未查见微丝蚴.感染期幼虫取自东乡伊蚊,该蚊曾通过胎盘膜吸食四川省酉阳县班氏微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感染马来丝虫的埃及伊蚊中获取第三期幼虫,并从感染沙鼠的腹腔中分离出马来丝虫的成虫和微丝蚴。雄性成虫、微丝蚴和L_3经PBS清洗、冻干,在PBS中不断搅动抽提,经20,000g离心20分钟,上清液贮于-20℃备用。从感染犬取得犬恶丝虫,成虫抗原制备步骤同上。6周龄的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微丝蚴10~5条,每次间隔3  相似文献   

18.
从感染的沙鼠腹腔收集彭亨和马来丝虫,分别从犬末稍血及心脏获取犬恶丝虫微丝蚴和成虫,棉鼠丝虫取自感染棉鼠的胸腔。所有成虫用盐水洗涤数次,雌、雄虫分开。从沙鼠腹腔收集的微丝蚴,用PBS与等量的1%琼脂糖混合液冲洗,按Tomisato法将从琼脂糖凝胶中逸出的微丝蚴置入Hanks液以纯化微丝蚴。成虫混悬于碳酸盐缓冲液(0.05M,pH9.5),超声捣碎,搅动24小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观察了血液和腹腔来源马来丝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的穿壁和发育情况。血液来源微丝蚴有84%于感染蚊2h内穿过蚊胃壁,而腹腔来源微丝蚴2h内仅有19%穿过胃壁,4h后穿壁率达61%。无论来源如何,穿过胃壁的微丝蚴可在蚊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观察了血液和腹腔来源马丝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的穿壁和发育情况。血液来源微丝蚴有84%于感染蚊2h内穿过蚊胃壁,而腹腔来源微丝蚴2h内仅有19%穿过胃壁,4h的穿壁率达61%,无论来源如何,穿过胃壁的微丝蚴可在蚊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