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瑜  陈钦俊  孙涛  蒋晨 《药学学报》2022,(1):188-199+278
化疗药物的非特异性蓄积和释放是影响其治疗效果以及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将药物纳米制剂化并且进行响应性释药设计是提高药物肿瘤特异性蓄积量和降低其不良反应的重要策略。本研究首先合成了一种α-烯醇化酶靶向肽修饰的共价荷载奥沙利铂前药的聚乙二醇聚赖氨酸嵌段共聚物,通过相转透析法制备了载药聚合物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以提高奥沙利铂的循环稳定性及肿瘤靶向性。在体外和活体水平对靶向修饰的载药四氧化三铁纳米粒的物理化学性质、还原响应药物释放、细胞摄取和肿瘤靶向等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体外的还原响应释药、肿瘤靶向摄取及摄取抑制考察结果显示,在模拟肿瘤细胞浆微环境的还原条件中,载药纳米粒可实现3 h内超80%的奥沙利铂原型药物的快速释放;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靶向多肽的修饰能够增加肿瘤细胞对载药纳米粒的摄取量,并且靶向载药纳米粒主要是通过受体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能量依赖的内吞途径被肿瘤细胞所摄取的。所有动物实验操作均通过复旦大学药学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遵循相关管理规定。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纳米制剂化能显著增加奥沙利铂的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约为...  相似文献   

2.
通过检索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了近年来凝集素修饰的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凝集素对黏膜及癌细胞特异作用机制,对纳米粒修饰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及对纳米粒的键合方法,展望了凝集素修饰的纳米粒在黏膜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靶向给药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表面特性是影响其体内分布的重要因素,经表面修饰的PLGA纳米粒已广泛应用于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本文综述了PLGA纳米粒表面修饰的方法,包括共价交联、静电作用及疏水作用力等,概述了表面修饰纳米粒在非特异性生物黏附和生物渗透、特异性靶向、延长体循环时间及稳定生物活性分子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靶向甘草酸表面修饰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能主动靶向于肝实质细胞的甘草酸表面修饰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去溶剂化法制备普通纳米粒,以高碘酸盐氧化法制备甘草酸-白蛋白纳米粒偶联物。用2,4,6-三硝基苯磺酸显色法与凝胶柱色谱法验证是否偶联成功,HPLC法测定修饰纳米粒表面甘草酸密度。结果修饰纳米粒表面活性氨基数量较对照组减少19.6%;偶联于纳米粒表面的甘草酸密度为9.2%。纳米粒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73 nm,在25 ℃和37 ℃条件下放置10 d后,性质稳定。结论甘草酸表面修饰白蛋白纳米粒制备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对肝细胞的靶向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纳米给药系统在实现药物靶向给药,缓、控释放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近年来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纳米粒(纳米球和纳米囊)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纳米粒主动靶向修饰的手段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淋巴靶向方面综述脂质体、纳米活性炭以及纳米碳管纳米粒的研究进展。方法参考近年来32篇相关的中外文献,在淋巴系统的生理基础上,探讨上述纳米粒的淋巴靶向性及其在淋巴靶向方面的应用。结果脂质体具有天然的淋巴靶向性。纳米活性炭有较好的淋巴趋向性,并能在淋巴结处缓缓释放出药物。纳米碳管可通过表面修饰来提高其淋巴靶向性。上述纳米粒均可以作为显影剂与药物载体以提高其淋巴靶向性。结论纳米粒有较好的淋巴靶向性,可以作为显影剂和药物靶向淋巴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7.
纳米制剂具备高载药量、靶向性积聚以及表面修饰性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但是相关的毒性研究很少。为了研究白蛋白纳米制剂静脉注射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我们先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稳定、均一的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通过共价键将靶向肿瘤细胞HER2/neu受体的拟肽AHNP结合于纳米粒表面得到靶向修饰的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建立HER2受体过表达的荷瘤裸小鼠模型,静脉注射纳米制剂和紫杉醇传统注射液后取血进行血常规比较分析,发现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和AHNP靶向修饰的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均避免了传统注射液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和贫血作用。对动物肿瘤和重要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分析,发现AHNP靶向修饰显著提高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和紫杉醇溶液均引起严重的肝损伤,AHNP靶向修饰能显著降低纳米粒对于肝脏的损伤,但可能增加个别动物的肺部损伤。  相似文献   

8.
韩凌  孙治国  鲁莹 《药学实践杂志》2018,36(4):307-312,350
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具有提高药物靶向性、稳定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纳米粒载体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从其制备材料、包载药物及修饰方法3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lbendazole polybutycyanocrylate nanoparticles,ABZ-PBCA-NP)TDDS给药系统,并考察相关特性及组织分布靶向性。方法种子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苯达唑纳米粒;等温吸附法考察纳米粒载药特性;动态透析法研究4种制剂的体外释药动力学;同位素标记阿苯达唑纳米粒在小鼠脏器组织分布和生物利用度。结果ABZ-PBCA-NP体外释药遵循Higuchi方程,加入PVP制成的载药纳米粒符合双指数函数。纳米粒的载药方式遵循Langmuir吸附方程。小鼠ig 3H-ABZ-PBCA-NP后, 药物的肝、脾中的靶向指数分别为11.4和3.9,阿苯达唑纳米粒和混悬剂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6.0%和36.9%。结论制备纳米粒加入PVP可使药物具吸附性和分散性,纳米粒载体可降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增强药物的肝、脾脏器靶向性和延缓释药。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稳定性好、载药量高的优点,通过修饰能主动靶向于特定的器官、组织和细胞。本文介绍了聚合物纳米粒实现主动靶向的途径,包括用特定的表面活性剂、糖类、叶酸、转铁蛋白、多肽等配体修饰。聚合物纳米粒作为主动靶向制剂的载体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甲氨蝶呤为药物模型,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药物。方法:未采用 预成型的磁性纳米粒,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核二氧化硅壳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用 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在表面化学偶联上叶酸,修饰甲氨蝶呤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结 果:磁性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现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粒载药量为26.71%,包封率为64.76%。结论: 叶酸受体-磁双重载药纳米粒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甲氨蝶呤为药物模型,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药物。方法:未采用 预成型的磁性纳米粒,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核二氧化硅壳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用 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在表面化学偶联上叶酸,修饰甲氨蝶呤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结 果:磁性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现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粒载药量为26.71%,包封率为64.76%。结论: 叶酸受体-磁双重载药纳米粒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甲氨蝶呤为药物模型,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药物。方法:未采用 预成型的磁性纳米粒,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核二氧化硅壳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用 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在表面化学偶联上叶酸,修饰甲氨蝶呤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结 果:磁性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现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粒载药量为26.71%,包封率为64.76%。结论: 叶酸受体-磁双重载药纳米粒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刘敏  许玉杰 《药学进展》2007,31(3):97-103
综述肿瘤靶向给药的基础和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系统的发展。分类介绍普通被动靶向载药系统(如微乳、传统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脂质载体、药-脂结合物纳米粒等)、表面修饰的被动靶向载药系统及主动靶向载药系统(如免疫脂质体、免疫聚合物纳米粒及受体-配体介导靶向纳米载体)的研究与开发。在传统药物制剂的基础上,发展抗肿瘤药物的新型靶向载体系统,改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性,增加药物定向富集到肿瘤部位甚至肿瘤细胞内,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刘向峰 《中国药业》2002,11(8):20-21
纳米粒应用于口服用药具有诸多优点,开发潜力巨大,现已成为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纳米粒(nanoparticles,NP)为固态胶体颗粒,大小在10-1000nm之间,依据制备工艺和材料的不同,也可称为纳米球(nanospheres,NS)和纳米囊(nanocapsules,NC)。药物可包埋或溶解在纳米粒的内部,也可吸附或偶合在其表面。作为一类新型的药物载体,纳米粒除了具有靶向性可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外,还兼具调节释药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等优点,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前沿热点。本针对近年来纳米粒的制备工艺、靶向释药以及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问题,本实验期望通过制备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提高难透过BBB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早期诊断药物的治疗作用,并对其经过BBB进入脑组织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评价。(1)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体内药动学及脑组织分布研究:实验前12小时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实验时于插管处给予原药溶液,胆固醇单修饰及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200μL,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血液中香豆素-6的含量。大鼠尾静脉分别给予原药溶液、胆固醇单修饰及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测定香豆素-6的含量。(2)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体外细胞摄取及转运机制研究:采用b End.3细胞模型(永生化小鼠脑内皮细胞株)评价了载体及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同时选用了巨胞饮介导的内吞作用(细胞松弛素D),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氯丙嗪),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染料木素),胆固醇耗竭(MβCD和制霉菌素),高尔基体抑制剂(布雷菲德菌素A)和耗能(叠氮钠)等七种细胞摄取抑制剂来研究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及转运机制。结果 (1)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191.1±1.22)nm、载药量约为1.97%,包封率大于98%。同时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在体外具有更明显的缓释效果。(2)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在体内具有更高的血药浓度及缓释效果,能持续释放12 h,而胆固醇单修饰纳米粒仅释放8 h,原药溶液仅4 h内能检测到药物。脑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静脉给药后脑组织中药物含量显著增高且成缓慢释放的过程,说明具有成为脑靶向制剂的研究潜力。(3)载体及载药纳米粒细胞安全性良好,纳米粒在实验范围内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选择不同类型的摄取和转运抑制剂研究了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及转运机制。结果表明,参与细胞转运和摄取的机制可以是不同的,而胆固醇-PEG双修饰PBCA纳米粒在b End.3细胞中的转运机制,是一个包括巨胞饮介导、耗能、同时需要胆固醇参与等多种机制介导的复杂过程。结论本实验制备的PEG20000-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可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诊断药物体内BBB通透率低、安全性差、缓释性差等瓶颈问题,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陶娟  陈跃坚  熊非  朱家壁  顾宁 《药学进展》2010,34(4):145-151
综述磁性纳米粒的特性、种类、制备及其表面修饰以及作为药物传输体系载体的应用研究。磁性纳米粒用作药物载体的优势在于,除了可提高药物的靶向性,降低其毒副作用,还因具磁学性质而能发挥多功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药物纳米粒常被用于改善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但因胃肠道中的黏液层、P糖蛋白(P-gp)外排及紧密连接等生理屏障,纳米粒改善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程度有限。功能性材料修饰的纳米粒因其功能性、可修饰和多样性成为了口服药物载体策略的研究热点。该研究简述了限制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因素,重点总结了通过改善药物理化性质和克服生物屏障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功能性纳米材料,以期为难溶性药物的载药策略研究提供参考和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9.
血脑屏障的存在,导致药物不能有效到达靶部位发挥作用,极大的影响神经系统药物的发展和进步。纳米技术已被证明是用于脑靶向治疗的一种有效工具,尤其在脑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甚广。功能化纳米粒通过表面修饰等提高药物的顺应性,在药物原来的治疗基础上,达到更加精准的靶向性,高效率在靶部位聚集,起到治疗作用。本文主要综述功能化纳米粒及其功能化策略,总结了影响功能化纳米粒脑靶向运输的因素,同时对功能化的纳米粒在脑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和应用进行阐述,为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构建了能够靶向肿瘤的新型纳米粒(脂质体-鱼精蛋白-硫酸软骨素纳米粒,LPC-NP)。该纳米粒粒径约90 nm,zata电位约+35 mV。采用后插法对LPC纳米粒进行DSPE-PEG_(2000)或DSPE-PEG_(2000)-T7修饰。T7是与转铁蛋白功能类似的七肽,能够靶向转铁蛋白受体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细胞MCF-7。PEG修饰可显著降低血清对LPC纳米粒的聚集作用,T7修饰的纳米粒显著提高siRNA的细胞摄取和基因沉默效率。体外细胞毒实验表明抗EGFR siRNA显著抑制MCF-7细胞生长。实验结果表明经T7肽修饰的LPC纳米粒有望成为RNA干扰肿瘤治疗的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