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切口皮下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联合微波治疗仪照射对预防肥胖患者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 选取肥胖患者腹部手术4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91例及引流组213例.负压引流组采用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负压引流管1根,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并联合微波治疗仪照射切口;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单独用微波治疗仪照射切口.结果 负压引流组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切口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行皮下置管负压引流联合微波治疗仪照射切口能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有利于切口愈合和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薛红册   《中国医学工程》2013,(6):86-86,90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60例腹部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接受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有助于所缩短其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引流管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肝胆外科2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25例)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引流管联合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对照组(n=120例)采用传统碘仿纱布换药引流,对比两组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及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可明显减少术后换药次数,促进术口愈合,减少二期缝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管联合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妇产科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形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改用皮下硅胶管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肥胖患者400例,纳入标准:1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2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3手术切口方式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其中对照组240例,观察组160例。观察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硅胶负压引流管1根,脂肪层不单独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脂肪层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皮下脂肪层不缝合联合硅胶管负压引流装置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皮下置管负压引流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明  何敏君 《浙江医学》2007,29(7):747-748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传统方法治疗切口愈合时间较长,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各种腹部手术后共发生切口脂肪液化78例,其中39例采用皮下置管负压持续引流,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在妇产科腹部手术中运用的效果。方法:选取存在切口愈合不良因素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12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引流管1根,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对照组1号丝线间断缝合脂肪层。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关腹所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存在愈合不良因素的妇科腹部手术切口,在其皮下置负压引流管持续引流可促进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本院55例行开腹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1例、对照组24例。实验组采用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及换药费用。结果切口愈合时间:实验组为(12.88±2.83)d,对照组为(17.35±3.23)d,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换药次数:实验组为(4.27±1.36)次,对照组为(10.36±1.14)次,换药费用:实验组为(96.00±8.36)元,对照组为(200.00±10.48)元,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采取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传统方法相比,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作用.方法: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的肥胖患者100例,按入院顺序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治疗组.治疗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16#脑室引流管1根,术后接负压引流,对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经引流管冲洗引流.对照组则不留置引流管,对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则按传统方法予以换药.结果:对照组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28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6.5天和25.5天;治疗组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6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0天和13.1天.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切口内置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袁东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97-4998
目的:观察术中预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对急腹症腹部污染切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我院120例行急腹症剖腹手术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其中60例术中预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引流,60例常规方法关腹。观察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丙类切口愈合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丙类切口愈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腹症腹部污染切口处预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可以有效降低切口液化及感染率,降低丙类切口愈合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周艳敏 《浙江医学》2018,(18):2053-2054
目的观察脂肪层下负压引流预防女性患者开腹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择妇科开腹手术后采用脂肪层下负压引流(不缝合脂肪层)的137例女性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逐层缝合切口的93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脂肪液化率分别为0.0%和15.1%。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经单因素分析,对照组患者脂肪液化与其BMI、切口愈合时间有关(均P<0.05),与手术时间无关(P>0.05)。结论脂肪层下负压引流(不缝合脂肪层)在预防脂肪液化方面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皮下置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术在对妇科手术切口行二期缝合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妇科手术治疗后切口延期愈合的98例患者分为试验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为试验组患者在进行二期缝合手术切口时使用皮下置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法,为常规组患者直接进行皮下全层缝合,不置管不引流,对两组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本研究中55例试验组患者在进行二期缝合后,其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痊愈出院。在43例常规组患者中,有38例患者在治疗8天后切口愈合(治疗的成功率为88.37%),痊愈出院;有5例患者在术后第3~4日出现切口渗液,不得不开放切口,实施与试验组患者同样的方式进行持续冲洗并负压引流,并在引流开始后实施三期缝合。这5例患者在进行三期缝合第8日时拆线,均痊愈出院,共住院17~20日。试验组患者均在住院治疗8天后病愈出院,常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9.22天。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采用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引流法对妇科手术切口进行二期缝合可取得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下可调式负压冲洗引流技术在预防腹部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对6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高危因素患者实施可调式负压冲洗引流观察。结果全组60例腹部手术高危切口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及皮下积液,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9.2±2.3)d,平均换药次数为(3.5±1.8)次,平均住院天数为(12.5±1.6)d。结论皮下可调式负压冲洗引流治疗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有效预防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切口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肥胖患者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妇科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厚度≥5c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常规缝合腹膜及深筋膜后,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皮内缝合皮肤,并间断加固,9天开始逐段拔除引流管;对照组58例,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结果: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03%)(P<0.01);观察组无切口裂开,显著低于对照组(17.24%)(P<0.01);观察组未出现脂肪液化,显著低于对照组(18.96%)(P<0.01).结论:对脂肪层厚度≥5cm的患者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赵红艳  兰彩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1):1285-1286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传统方法防治的74例作为对照组,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切口下方脂肪层置硅胶持续负压吸引管、仅丝线全层缝合脂肪层和皮肤、腹带加压包扎治疗的79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甲级愈合77例(97.47%),脂肪液化2例(2.53%);对照组分别为56例(75.68%)和18例(24.32%)。观察组脂肪液化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结论硅胶管皮下负压引流能够显著减少肥胖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腹部手术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腹部污染性或感染性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73例腹部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实验组,90例未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平均愈合拆线时间、平均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73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69例(94.52%),3例乙级愈合(4.11%),切口感染1例(1.37%)。而对照组90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71例(78.89%),乙级愈合者12例(13.33%),切口感染者7例(7.78%)。实验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占2.74%,对照组有10例,占11.11%。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拆线时间[(7.09±1.06) vs (10.43±1.98)]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换药次数[(2.10±0.79) vs (2.55±0.90)]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8.50±1.51) vs (9.97±2.00)]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可以有效预防污染性或感染性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促进切口Ⅰ期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术后脂肪液化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处理,对比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方面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妇产科腹式手术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本文分析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液化18例,采取持续负压吸引治疗10例,常规伤口清洗换药抗炎二期缝合治疗8例。结果: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的患者切口愈合平均时间明显缩短达13.5d(P〈O.05)。结论:使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常规方法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8.
王志坚  李娟华  何艳红  陈淑滢 《广东医学》2013,34(10):1509-1512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在预防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妇产科住院的246例具有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作为观察组,关腹时在筋膜浅面及皮下脂肪深面间置输血器管作为引流管,以20 mL塑料注射器持续负压引流。选取同期手术的具有同样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272例为对照组,手术切口常规缝合。观察两组切口脂肪液化及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脂肪液化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中横、纵切口间脂肪液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纵切口的脂肪液化率明显高于横切口(P<0.05);不同高危因素两组间脂肪液化情况比较,在高危因素肥胖、皮下脂肪过厚、低蛋白血症、糖尿病、中重度贫血、同时存在两项高危因素以上中,对照组的脂肪液化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在高危因素下腹部手术史和妊娠高血压疾病中,两组脂肪液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对预防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具有明显作用。该装置制作简单、便于携带、成本低,易于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龚宜 《重庆医学》2013,42(19):2274-2275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球应用于肥胖女性腹部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21例肥胖女性术后腹部切口安置负压吸引球引流的患者为引流管组,13例经腹手术肥胖女性未安置引流管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裂开及伤口愈合时间。结果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裂开及伤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管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肥胖女性腹部切口安置负压吸引球能有效减少腹部切口感染,提高切口愈合率。  相似文献   

20.
孙继章 《当代医学》2008,14(24):71-72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8年间所行各种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治疗方法.A组13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B组11例,采用贝复济(重组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洒切口治疗;C组15例,采用切口内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结果 B组和C组的平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干A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贝复济切口内喷洒及切口内负压引流对治疗切口脂肪液化较传统方法为优,可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