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玉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5):130-131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以及药理作用。方法 113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指标变化、治疗效果以及毒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为7.0%;对照组发生率为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且不良反应情况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和药理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随机、序贯的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颈动脉斑块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较治疗前降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C)、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C)和三酰甘油(TG)均有所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改善血脂相关指标,降低颈动脉斑块厚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被称作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被临床广泛应用.瑞舒伐他汀是目前较新型的血脂调节剂,能够起到控制各项血脂指标,维持患者血脂稳定的效果.临床研究证明,瑞舒伐他汀对各种血脂异常患者的调节作用优于其他药物,同时还有非血脂作用,如:抗炎、抗氧化、稳定和逆转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指南》2020,(3)
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瑞舒伐他汀针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进行探究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对100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动脉斑块数量、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的指标无显著差别,均具有可比性(P> 0.05)。治疗后,通过数据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的四组指标对应t值分别为4.982、1.172、6.271、4.329,除颈动脉斑块数量,其他均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针对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厚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治疗更佳。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以改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颈动脉斑块厚度减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以瑞舒伐他汀治疗的效果,分析其药理机制.方法:以我院门诊于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用药阿司匹林)、研究组53例(用药瑞舒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后颈内膜-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变化情况,检测血脂水平,统计用药所致毒副反应.结果:入院时血脂指标、颈动脉硬化情况组间比较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LDL-C、TC水平降低,斑块面积、内膜-中膜厚度减少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毒副反应统计,研究组发生率为5.7%与对照组的15.7%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阻碍胆固醇合成、减少脂质沉积、抗炎、抑制肾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清除血液中自由基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起到降脂、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及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招募了山东颐养健康集团肥城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安慰剂组,每组5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周,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周,对所有患者进行血脂水平测定,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 治疗前,瑞舒伐他汀组和安慰剂组的IMT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12周后,瑞舒伐他汀组的IMT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 <0.01)。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瑞舒伐他汀组的血脂水平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 <0.01)。结论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治疗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瑞舒伐他汀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指南》2017,(33)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并观察其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半年后,实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14.0%)相比较,实验组(4.7%)稍低。结论瑞舒伐他汀在降血脂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行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指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于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7):83-85
目的 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脂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低于本组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1±0.24)mmol/L、总胆固醇(3.61±0.11)mmol/L、甘油三酯(1.42±0.11)mmol/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5±0.12)mm均低于对照组的(2.81±0.45)mmol/L、(4.62±0.15)mmol/L、(1.82±0.34)mmol/L、(0.94±0.11)mm,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5±0.38)mmol/L高于对照组的(1.46±0.33)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血脂变化及踝肱指数(ABI)情况,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就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133例,随机分为强化组65例和对照组68例。强化组在1~6个月采用瑞舒伐他汀20 mg/d强化治疗,第7~12个月采用10 mg/d常规治疗,对照组在第1~12个月均采用10 mg/d常规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观察并记录血脂变化、踝肱指数情况。结果强化组在治疗后1、3、6、12个月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均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HDL-C)高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LDL-C、TC低于治疗后1、3、12个月,HDL-C高于治疗后1、3、12个月(P〈0.05)。强化组治疗后3、6个月TC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1、3、6、12个月,除治疗后1个月T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外,其他时间LDL-C、TG、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P〈0.05)。强化组治疗后6、12个月下肢动脉轻度病变比例以及ABI定量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和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肝功能异常及横纹肌溶解。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清LDL-C、TG和TC,升高血清HDL-C。应用瑞舒伐他汀20 mg/d强化治疗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由多种炎性细胞通过相关的炎性介质,如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此外炎性反应在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中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瑞舒伐他汀作为一种强效的新型他汀类药物,不仅有强效降脂,而且有不依赖于其降脂特性的抗炎和稳定斑块作用,对改善AS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瑞舒伐他汀在AS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门诊高血压病患者178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10mg/天,睡前)、氟伐他汀治疗组(40mg/天),治疗随访8个月。治疗前及后行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检查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总胆同醇(3.1±0.6)mmol/L、LDL胆固醇(2.0±0.4)mmol/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0±0.27)mm、冠状动脉钙化积分LN(1.64±1.48)分;氟伐他汀组总胆固醇(4.3±0.8)mmol/L、LDL胆固醇(2.5±0.6)mmol/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6±0.27)mm、冠状动脉钙化积分LN(1.87±1.71)分,两组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LVEF(60.25±11.05)%,LVPFR(2.89±0.67);氟伐他汀组LVEF(61.01±8.95)%,LVPFR(2.29±0.63),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缓解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和改善其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TNF-α及MMPs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与抗氧化剂普罗布考(Probucol)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5组,正常饮食组(A组),高脂饮食组(B组),瑞舒伐他汀组(C组),普罗布考组(D组),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组(E组),每组12只。以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VD3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第9周,C、D、E组大鼠在高脂喂养基础上给予药物干预。16周末处死各组大鼠,采血检测血脂,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的表达;光镜下观察主动脉血管壁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与A组比较,B、C、D、E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增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P<0.01),OX-LDL、VE-cadherin、MDA升高(P<0.01),而SOD降低(P<0.01),光镜下观察主动脉内膜厚度增加,内膜损害严重,动脉血管PECAM-1表达升高(P<0.01)。与B组比较,C、D、E组大鼠血清TC、LDL-C含量降低(P<0.01),OX-LDL、VE-cadherin、MDA明显下降(P<0.01),SOD升高(P<0.05),光镜下血管内膜较B组薄,内膜损害减轻,PECAM-1表达降低(P<0.01)。与C组比较,D组和E组OX-LDL、MDA降低(P<0.05),SOD升高(P<0.05)。结论 普罗布考降低TC、LDL-C作用,以及抗炎效用与瑞舒伐他汀疗效相似,普罗布考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抗氧化疗效优于瑞舒伐他汀,两药合用可减缓AS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免疫功能(CD3+、CD4+、CD8+)、血脂变化情况(TC、TG、LDL-C、HDL-C)、炎症水平变化情况(CK、TNF-α、IL-8、hs-CRP)。结果: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8+指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K、TNF-α、IL-8、hs-CRP水平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患者的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指南》2015,(24)
目的探讨冠心病采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LDC-C及HDC-C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C-C均有所下降,HDC-C均有所上升,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血脂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采用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两种药物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选择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冠心病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时间、用药总时间、用药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指标改善幅度、冠心病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例数.结果:治疗组冠心病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时间、用药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用药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冠心病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3%,高于对照组的71.8%,差异显著(P<0.05);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进行治疗,大多数可以控制血脂,快速改善症状,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的影响。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的LDL-C〉200mg/dL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瑞舒伐他汀,10mg/天),B组54例(阿托伐他汀,20mg/天),间隔3,6,9和12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每次随访时都采集血液样本,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仔细评估。总共随访48周。在开始药物研究前,采集了每个患者的禁食(12小时)血液样本来确定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脂、LDL-C、HDL-C、non-HDL-C、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基础值。这些测量值将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48周后再进行一次。最终比较两组间总治疗时间为48周后的血脂谱的变化。结果在经过48周的治疗后,血浆中TC、LDL-C、non-HDL-C和TG水平与基线值相比下降了(A%:-35.77,-44.32,-43.12,-36.41,P〈0.001);HDL-C比基线值下降,但区别不明显(A%:-2.04,P〉0.05)。48周后,A组患者比B组患者在血浆中LDL-C水平上有显著下降(-44.32%VS-30%,P〈0.005)。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也产生了更大的降低俨〈0.005)。而血浆中HDL-C水平并未受到显著影响。结论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高危患者而言,瑞舒伐他汀(10mg/天)比阿托伐他汀(20mg/天)在降低血浆中LDL-C水平方面要更有效,能够达到更理想的LDL-C水平,并改善其他血脂指标,而且,两种治疗方法在48周中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周纪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纯种雄性大白兔分成三组,正常饮食组(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高脂组),高脂饮食加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实验动物喂养8周后检测各实验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白细胞介素-6(IL-6)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实验显示高脂组、瑞舒伐他汀组中LDL-C、TG、T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瑞舒伐他汀组LDL-C、TG、TC水平较高脂组降低(P<0.05)。IL-6、STAT3在瑞舒伐他汀组中表达较高脂组明显减少,两者的表达为正相关。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机制与阻断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对比使用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2017年4月接诊的2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两组均使用常规治疗,如服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及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LDL-C、HDL-C、TG及TC等指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为76.92%,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LVEF于hs-CRP水平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EF于hs-CRP水平改善明显更高;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0%,对照组为11.5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中,效果相当,但瑞舒伐他汀安全性较高,且改善血脂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