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46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军涛  杨书强  张华 《河北医学》2008,14(10):1144-1146
目的:总结46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收集我院1995年4月至2007年5月间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4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9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死亡18例,占3.85%.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后壁破裂,人工瓣心内膜炎,脑部并发症,呼吸功能或肾功能严重损害,凝血机制紊乱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术中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对一些并发症的治疗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合并小左心室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总结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3例合并小左心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术后早期出现低心排、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和二次开胸止血等并发症6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结论 影响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术前严重左室心肌萎缩和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术后低心排、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治疗合并小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3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18例,病死率4.68%。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2例,左心室破裂1例。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手术前心功能分级、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胸比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心功能与心胸比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手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加强手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后的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可望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重症心脏双瓣膜置换术2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双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术后主要并发症的诱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重症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2例(7.7%),其中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严重心律失常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2例患者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心胸比≥0.80,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80 m...  相似文献   

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病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092例瓣膜置换手术中21例死亡病例的术前心脏功能情况、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死亡原因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相关资料.结果:手术早期死亡21例(1、93%,21/1092),其中,心脏停跳手术组死亡9例(2.03%,9/444),心脏不停跳手术组早期死亡12例(1.85%,12/648),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二尖瓣置换手术死亡率最低为0.85%(6/694),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率最高为3、89%(12/308,P〈0.05);和存活病例相比较,死亡病例的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更长,CK和CK-MB明显增加(P〈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在死亡病例和存活病例问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原因中,低心排综合征死亡最高达12例(57.2%),心脏骤停、室颤、呼吸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结论:双瓣膜置换术在瓣膜置换手术中死亡率较高,并多发生在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过长、心肌损伤标志物增加非常明显的患者;死亡原因以低心排综合征最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巨大左心室是影响心脏瓣膜手术效果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总结巨大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0cm)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搞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08年4月138例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38~10.51cm,平均(7.98±0.39)c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5.20~7.93cm,平均(5.88±1.03)c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1~0.66,平均0.43±0.1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0.10~0.45,平均0.25±0.07.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级89例、Ⅳ级49例.单行二尖瓣置换(MVR)57例,单行主动脉瓣置换(AVR) 2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DVR)40例,Bentall术15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78例.单瓣或双瓣置换的同时行部分左心室减容术(PLV)17例(均为LVEDD≥8.5cm,LVEF≤25%者). 结果:术后早期死亡8例,手术死亡率5.8%;死亡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LVEDD、LVESD、LVEF、LVFS,与术前结果对比,术后2周LVEDD、LVESD即较术前缩小;LVEF、LVFS术后半年明显改善;17例同期行PLV患者术后2周LVEDD、LVESD较术前明显缩小,LVEF、LVF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结论:采用含血心脏停搏液间断或持续灌注保护心肌,尽可能保留二尖瓣后瓣及其瓣下结构,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围手术期以预防为主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是提高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关键.重症瓣膜患者瓣膜置换同期行PLV术的早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国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110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变类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因素对周术期死亡的影响。结果:110例患者治愈出院99例。共有19例(17.27%)出现并发症;死亡11例(10.00%)。术前心功能差、肺动脉高压,术中行双瓣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呼吸机辅助时间长等因素增加老年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危险。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左室内径过大、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增加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效果.方法 对236例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术后和出院相关的健康指导.结果 23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均治愈出院,没有发生大出血、血栓栓塞、瓣膜功能失效及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有针对性做好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的健康教育,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的原因、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中,2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结论 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大多为手术操作不当引起.一旦发生左心室破裂,必须重新建立体外循环,行心腔内、外同时修补较为安全可靠,重新行瓣膜置换术,可有效地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邱阳  王海东  吴蔚  何萍 《重庆医学》2015,(36):5159-5161
目的:探讨重症风湿性瓣膜病的术后管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6例重症瓣膜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患者中,围术期死亡10例(死亡率7.94%),包括术中左心室破裂死亡1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5例,术后恶性心律失常死亡2例,术后5 d 突发左心房破裂死亡1例,术后9 d 突发左心衰死亡1例;术后远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32例,其中,27例并发低心排综合征,2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出现术后心包填塞,经相应处理后恢复。结论术后细致恰当的管理对重症瓣膜病患者手术恢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8月CPB下治疗36例PDA手术方式、术中注意事项、体外循环管理及其顶后.结果:所有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一期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手术死亡4例,死亡原因主要为右心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早期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尿毒症时,血中钾离子、尿素氮、肌酐对实施瓣膜置换手术的影响及应对。方法对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评估其手术效果,应用术前血液透析,术中体外循环充分超滤,术后根据肾功、K 情况再度血液透析。结果8例患者术后10~14 h行血液透析,3例术后18~24 h行血液透析,5例术后一周内行一次血液透析,16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尿毒症伴心脏瓣膜置换术前有效血液透析、术中体外循环超滤、术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及血K 情况及时再行血液透析,对手术实施及术后恢复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在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及其影响。方法以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3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瓣膜置换术后相关因素,观察它们在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中的作用。结果共有23例肺部并发症(6.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支持(OR=2.10),二次开胸(OR=2.12),主动脉内球囊反搏(OR=2.21),胸腔积液(OR=2.67),术后脑血管意外(OR=5.51)及术后肾功能衰竭需用肾透析(OR=9.89)。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多种危险因素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脑血管意外、膈神经损伤及术后肾功能衰竭需用肾透析最为明显。对此类患者需特别注意保护肺功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手术的围术期影响因素,提高老年人心脏手术治疗水平.方法:老年心脏病患者40例,单纯冠状动脉病变15例,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瓣膜病变2例,单纯瓣膜病变17例,2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有2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及左心室成形术.单纯二尖瓣置换9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5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21例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16±32.2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80.21 ± 36.27)min.结果:在40例手术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6例(15%),其中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功能不全致低氧血症1例,肾功能衰竭1例,脑血栓1例,围术期死亡3例(7.5%).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出现低心排综合征,肺功能不全和肾功能衰竭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瓣膜病变合并心脏恶液质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瓣膜病变合并心脏恶液质(SOCC)的外科围手术期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例合并心脏恶液质的瓣膜手术病例.结果 15例患者术后存活13例,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1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为呼吸功能衰竭伴重度肺部感染,其余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瓣膜病变合并心脏恶液质患者,需要充分重视术前准备、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后营养支持及多器官功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或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对73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另外2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然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在心脏有节律的空跳中完成主动脉瓣或联合瓣膜替换,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有8例患者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前辅助呼吸、IABP OPCABG者死亡.结论: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损伤轻、并发症少;同时行心瓣膜置换避免心脏停跳,极大程度地减少缺血缺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30例60岁以上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评价生物瓣膜在巨大左心室的心脏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生物瓣膜置换术的30例巨大左心室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80(67.3±5.4)岁。置换二尖瓣生物瓣膜15枚,主动脉瓣生物瓣10枚,联合置换生物瓣膜5例10枚。结果:术后无死亡患者。院外随访3个月~3年,随访患者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现瓣周漏、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生物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结论:高龄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手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及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患者术后瓣膜无杂音,同时避免抗凝治疗带来的风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365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230例,年龄16~72岁,平均(51.2±10.7)岁。二尖瓣置换术244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1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6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56例;同期采用Devega或Kay法行三尖瓣成形术235例,行左房附壁血栓清除术91例。结果术后早期病死率3.01%,死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严重心律失常4例,呼吸衰竭2例,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5.75%,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心律失常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术后开胸止血5例;心功能改善至Ⅰ级197例,Ⅱ级145例,Ⅲ级23例。结论术前有效治疗,选择合适手术时机,缩短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提高手术技巧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现普  杨康  廖克龙  张伟  刘鸿翔  张世新 《重庆医学》2011,40(12):1177-1178,1180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本科实施瓣膜置换术的20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处理。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19例,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77例,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加迷宫手术24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9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升主动脉置换2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58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加迷宫手术10例,二尖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三尖瓣置换2例,再次手术置换二尖瓣3例。结果死亡7例(低心排致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左心室破裂2例)死亡率3.39%。电话、门诊随访185例,随访时间4~40个月,心功能(NYHA)Ⅰ级47例、Ⅱ级128例、Ⅲ级10例。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调整心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保护,注意保留瓣下组织,术后使用必要的辅助手段,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围手术期治疗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了1997年6月-2003年6月间409例50岁以上中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主要为呼吸道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低心脏排血量、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等。死亡8例(1.94%),死因为肾功能衰竭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室性心律失常、脑血栓形成和术后瓣膜感染,其他患者获得良好恢复。结论:中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前要重视冠状动脉病变,围手术期注意肾功能维护,术中重视三尖瓣返流的处理,瓣膜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可不考虑为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