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肺癌是我国发生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总数的75%~80%,约1/3的患者一经确诊即为晚期肺癌[1]。目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已经作为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一线治疗,厄洛替尼(erlotinib,商品名:特罗凯)是其代表药物。痤疮样皮疹是EGFR-TK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主要分布在皮脂腺丰富的头面部、颈部、前胸及后背等处,中位发生时间为服药后1~2周[2]。据文献报道,发生率为69%~95%[3]。痤疮样皮疹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导致药物减量或停药。西医治疗在健康指导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局部使用短效激素类或抗生素类软膏等,但效果不太理想[4]。笔者采用本院院内制剂归黄紫草膏外涂治疗厄洛替尼相关痤疮样皮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肺癌死亡率更是高居榜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里程碑式的药物,可以延长晚期NSCLC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也有着一定的副反应,其中以皮疹最多见,会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EGFR-TKI所致皮疹取得一定疗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EGFR-TKI所致皮疹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本文简要介绍了EGFR-TKI相关皮疹的中西医机制,并就中医药治疗EGFR-TKI相关皮疹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相关皮疹的治则治法与临床应用概况。EGFR-TKIs相关皮疹可归属中医“药毒”“药毒疹”等范畴,多因患者禀赋不足、癌毒内蕴,同时外感药物毒邪,风、寒、湿毒邪外达皮肤而为患;病位在肺,与脾胃相关;治法多采用养阴清热,疏风止痒,清热利湿解毒,益气养血扶正等疗法;临床应用时采用中药内治、中医外治或中医药内外合治,均显示出中医药对EGFR-TKI有较好的减毒增效作用。目前中医药治疗EGFR-TKIs相关皮疹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相关研究的数量有限且方法学不够严谨,其结论可靠性有待提高;今后有待开展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以提供可信度较高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而皮肤毒性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针对皮肤毒性西医疗效欠佳,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医药有较好疗效,但对其认识尚欠深入。文章从温病"透法"的角度,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过程中引起的皮肤毒性进行探讨,包括EGFR-TKI的药物偏性、引起皮肤毒性的病因病机、治疗中的立法选方等,为中医临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总结了中医对玫瑰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详述了近年来玫瑰痤疮从脏腑、气血津液、体质、情志、皮损等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的相关文献,以期为今后玫瑰痤疮的治疗提供证治思路。  相似文献   

6.
收集整理近十几年中医药治疗肺癌的文献,从病因病机、中医证型、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外治等方面对肺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提示中医药治疗肺癌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玫瑰痤疮属于临床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由于其病因病机尚不完全明确,治疗效果尚不理想。中医药疗法作为我国治疗玫瑰痤疮的特色疗法,在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实践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文献研究表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已经在玫瑰痤疮的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文总结近几年文献,将有关玫瑰痤疮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分别从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外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联合抗生素、中药联合光电疗法)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皮疹为晚期肺癌患者靶向药治疗期间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国内外文献报道治疗本病多无特殊处理或疗效不佳,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章从发病机制及辨证论治方面,通过对病机的阐述和病案的剖析,简要介绍了花宝金教授辨治肺癌靶向药物相关性皮疹的经验及特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药物的肺腺癌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取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治疗并产生皮肤不良反应的肺癌患者,在入组当天及入组后第14天、28天、42天、56天观察记录其皮肤不良反应及其他症状表现特点,对其中医证型和病机进行初步归纳分析。结果纳入患者43例,其中3例脱落,40例纳入分析。入组时患者的皮疹呈针头至粟米大小淡红色丘疹为主,92.5%患者有瘙痒,80%患者出现面红目赤,舌色多红。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后出现痤疮样皮疹时间为(7.85±5.07)天,第14天时达高峰,此后逐渐缓解。第14~28天时25.0%~30.0%患者出现脓疱样皮疹,同时有口苦,小便黄,舌红苔黄。第42天以后痤疮样皮疹逐渐稀疏,皮肤干燥明显增多,占85.0%,皮肤干燥出现时间为(32.8±14.91)天;第56天时有92.5%患者出现皮肤干燥,50.0%的患者有3级脱屑,口干鼻干咽干逐渐增多,舌红绛少苔无苔占50.0%。皮疹变化每14天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药物的肺腺癌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中医证候呈现出初期为风热证,中期为湿热证,后期为阴虚证。  相似文献   

10.
林丽珠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疾病30余年,在中医药治疗EGFR-TKI相关性皮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EGFR-TKI相关性皮疹属中医范畴"药毒疹"等,林丽珠教授运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来探讨其病因病机,其根本病机为阴虚血燥在内,毒邪结聚在外,可辨证分为邪入卫分型、邪入气分型、邪入营分型、邪入血分型,治疗上应辨别温病卫气营血发展阶段,予以辛凉解表、泄热利湿、清营透气、凉血敛阴等,并予养阴解毒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将周围性面瘫辨证分为风寒袭络证、风热犯表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治疗从经筋、经脉、脏腑不同层次取穴,主药从阳明经论治选穴。根据本病的发展规律、患者的发病时间及症状特点,将面瘫分为三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急性期治疗原则以散寒通络、疏风解表,宣通太阳、阳明之经气。恢复期为本虚标实证,针刺手法理应轻柔、和缓。后遗症期正虚尚未恢复,易余邪留恋,治宜调补脾胃,滋养肝肾以补气行血,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2.
欧艳娟  朱鸣琴 《陕西中医》2008,29(12):1576-1577
目的:观察益气滋阴、润肺止咳类中药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参麦注射液(红参、麦冬)配合西药治疗本病2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病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益气滋阴,活血止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性发热的机理十分复杂,临床上常分为虚证和实证。治疗可分为肝气郁滞、阳明腑实、痰湿郁热、血瘀血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等证型辨治。但临床辨证不一定是某一个证型,可能是多个证型的叠加,必须辨明虚实,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宫腔镜对于宫内节育器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广东省因放置宫内节育器(IUD)而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宫腔镜取环术加电切术联合吲哚美辛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吲哚美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经期、经量和血红蛋白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月经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薄化子宫内膜厚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均较治疗前经期缩短、经量减少、血红蛋白水平上升,但治疗组治疗后的经期显著短于对照组、经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薄化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月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宫腔镜矫治IUD导致子宫异常出血,可以有效、安全地在取环的同时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由颈椎病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即颈椎心痛不为少见 ,尤以青壮年居多。近年来以治脊整复理筋手法治疗该病 5 0例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治疗 5 0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大者5 0岁 ,最小者 2 4岁 ,平均年龄为 31岁 ;病程最长者 16年 ,最短者 15d ;职业以从事会计、秘书、文职人员为多见 ;所有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 ,伴颈肩麻木疼痛 2 9例 ,头晕 13例 ,上肢无力 9例 ,高血压 16例 ,低血压 9例 ,多汗 11例。颈椎体棘突移位部位 :C3 移位 4例占8% ,C4移位 6例占 12 % ,C5移位 11例占 2 2 % ,…  相似文献   

16.
Saponins, an important group of bioactive plant natural products, are glycosides of triterpenoid or steroidal aglycones. Their diverse biological activities are ascribed to their different structures. Saponins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key ingredi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cumulate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aponins have significant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n attenua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such as stroke, Alzheimer'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and Huntington's disease. Howe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observed effects remains incomplete. Based on recently reported data from basic and clinical studie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proposed mechanisms of their neuroprotective function including antioxidant, modulation of neurotransmitters, anti‐apoptosis, anti‐inflammation, attenuating Ca2+ influx, modulating neurotrophic factors, inhibiting tau phosphoryl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根据“外伤多瘀”的特点,自拟活血复聪汤治疗该病42例,收到较好疗效,提示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是治疗外伤性聋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胡永盛教授运用逍遥散验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老是国家名老中医 ,遍览群书 ,博采众长 ,学识渊搏 ,经验丰富。笔者随师学习 ,所见病种繁多 ,观其治疗各种疑难杂病 ,善用古方经方 ,加减化裁 ,用药独到 ,疗效显著。逍遥散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原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的两胁作痛 ,头痛眩晕 ,口燥咽干 ,疲乏食少或月经不调 ,乳房作胀 ,脉弦而虚等症。方由柴胡、当归、芍药、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组成。胡老以此方加减化裁 ,治疗各科疾病 ,疗效显著。1 频发室早田某 ,女 ,5 0岁 ,2 0 0 4年 7月 2日初诊。患者 1年前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室性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拉达奉注射剂常规治疗,并加用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抗血小板、脑细胞保护、神经营养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牛膝、川芎等)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8,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阻止脑缺血进一步发作,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0.
“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此言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其原文如下:“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