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构建一种新型钙磷硅基活性骨修复材料,研究材料成分、孔道结构和是否负载生长因子对支架力学性能、细胞粘附性能和骨组织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 以磷酸钙骨水泥(CPC)、介孔硅酸钙(MCS)为原料,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不同孔道结构的MCS/CPC(MCS/CPC)复合支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支架内部孔道结构,通过万能力学试验机测试各组支架的最大抗压力学性能,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试各组支架的细胞粘附性能。建立大鼠颅骨原位缺损修复模型,在支架上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制备得到钙磷硅基活性多孔支架(MCS/CPC/rhBMP-2),考察CPC、MCS/CPC和MCS/CPC/rhBMP-2支架的组织相容性与成骨性能。结果 采用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对钙磷硅基骨修复支架内部孔道结构的可控制备。垂直孔设计大小为350 μm 的MCS/CPC支架具有适宜的孔隙率和抗压力学强度,分别为56.6%和9.8 MPa;细胞相容性良好,有利于细胞粘附。负载rhBMP-2可显著加快新生骨组织形成,植入MCS/CPC/rhBMP-2复合支架初期纤维组织即可在连通孔道中自由生长,在植入12周后,MCS/CPC/rhBMP-2支架新生骨面积明显高于CPC和MCS/CPC支架,且新生骨组织形成过程与颅骨膜内成骨过程相似,具有一定仿生效应。结论 采用3D打印法制备的MCS/CPC/rhBMP-2支架材料具有规则的连通孔道,力学性能良好,促进成骨效果优异,是理想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近年来各式3-D打印多孔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3-D打印多孔支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传统加工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制作的多孔支架有更明显优势,如增强结构可控性、提高生产效率等。除了传统的金属、陶瓷等支架材料,携带细胞和组织打印的3-D支架以及含药物的支架打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结论 3-D打印多孔支架给骨修复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但尚处于初始阶段,仍需进行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负载rhBMP-2的CPC活性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负载rhBMP-2的CPC活性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评价其临床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9月,采用负载rhBMP-2的CPC(rhBMP-2/CPC组)和单纯CPC(对照组)修复骨缺损112例,骨缺损范围为1 cm×1 cm×1 cm~4 cm×3 cm×3 cm.其中对照组63例,男31例,女32例;年龄17~70岁,平均47.4岁.骨缺损部位:跟骨19例,胫骨平台20例,肱骨近端8例,桡骨远端9例,胸腰椎7例.rhBMP-2/CPC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16~68岁,平均45.6岁.骨缺损部位:跟骨11例,胫骨平台16例,肱骨近端7例,桡骨远端2例,胫骨远端2例,胸腰椎11例.术中采用负载rhBMP-2/CPC(2~5 g)或单纯CPC(2~50 g)填充骨缺损.结果 术后108例伤口Ⅰ期愈合;术后2周对照组1例及rhBMP-2/CPC组3例伤口有淡黄色清亮稀薄分泌物渗出,经换药及激素治疗后愈合.所有患者未见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C反应蛋白均正常.1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骨髓炎,无再骨折,无明显骨缺损修复后再塌陷,无钢板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脊柱手术的椎体前缘无高度不足发生.两组术后3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发生.患肢活动情况良好,屈伸功能达正常活动水平.结论 负载rhBMP-2的CPC活性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安全、有效,是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具有手术难度大、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等特点,如何快速有效促进骨缺损修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巨大难题。对于骨缺损,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牵引成骨、骨移植技术等。近年来,3D打印在医疗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3D打印在骨缺损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具有研究前景的3D打印组织工程支架做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低温3D打印技术制备复合万古霉素的PLGA/TCP多孔骨缺损修复支架材料,并对其生物相容性和抑菌效果进行检测,旨在使支架材料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同时,兼具局部抗感染的能力.方法:按15%PLGA+1.5%TCP+1.5%万古霉素的比例,应用低温快速3D打印技术制备了40%、60%和80%三种不同孔隙率的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评估3D打印的载普托马尼(Pa)、莫西沙星(M)、吡嗪酰胺(Z)组合抗结核药物(PaMZ)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抗结核人工骨在体内的成骨效果及药物缓释性能。方法:取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构建脊柱骨缺损模型。其中A组植入载PaMZ/BMP-2的nHA人工骨(实验组);B组植入空白nHA人工骨(阴性对照组);C组植入自体髂骨(阳性对照组);D组不植骨(空白组)。观察动物一般情况,监测体温、体重、肝肾功能;术后4、8、12周行螺旋CT三维重建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并进行CT-Hedberg评分;术后8、12周行组织大体观察及植入物-骨缺损界面组织病理学观察。取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植入载PaMZ/BMP-2的nHA人工骨,对照组植入空白nHA人工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材料周围肌肉组织和血浆中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结果:所有动物模型构建成功,无切口感染、死亡等情况发生。兔模型中各组动物的体温、体重及肝肾功能指标正常,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Hedberg评分显示在术后4、8、12周时,A组与C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在不同时间点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大体标本显示12周时A组人工骨完全被新骨包埋或替代,但B组仍有部分人工骨裸露。对植入物-骨缺损界面的骨小梁总面积定量分析显示在术后8、12周时,A组和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D大鼠模型对照组未测出药物成分,实验组Pa、M、Z三种药物在局部组织中均能缓释至少84d,血药浓度在植入载药人工骨后的初始时间点未测出,随后测得结果远低于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载PaMZ/BMP-2的nHA人工骨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成骨性能,修复脊柱骨缺损的效果与自体髂骨相当,优于单纯的nHA人工骨支架;其在体内的缓释性能满意,血药浓度远低于局部组织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技术与传统手术方式对于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的精准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内翻骨性骨性关节炎患者共计61例(64膝);分为3D打印组(43膝)和传统手术组(21膝)。比较两组术前规划与术后的下肢力线(WBL)绝对差及其可接受范围程度、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手术时长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有1例伤口渗出。3D打印组合页点骨折4例;传统手术组5例。3D打印组WBL绝对差(3.7±2.9)小于传统手术组(7.3±5.9)(P=0.01)。3D打印组WBL可接受范围程度(81.4%)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52.4%)。3D打印组MPTA绝对差值(2.5±1.8)少于传统手术组绝对差值(5.1±3.0)(P=0.01)。两组术前和术后PT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和传统手术技术相比,所得术后下肢力线与术前规划更为接近,具有更高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8.
<正>病人,男,54岁。1982年因开放性左胫腓骨骨折行夹板固定治疗及清创缝合术,10年前出现跛行,进行性加重。2023年7月23日入院。体格检查:左膝关节内翻畸形,左膝关节活动受限,左下肢前侧可见3 cm×5 cm手术瘢痕,左下肢内侧可见3 cm×3 cm手术瘢痕,两瘢痕处连接一条长约6 cm手术瘢痕。双下肢全长X线可见左膝内翻,双下肢骨质疏松,全长测量:股骨大转子-外侧髁:49.67cm(右)、50.97cm(左);胫骨平台内侧缘-内踝:43.49cm(右)、39.85cm(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9例Wagner 4级糖尿病足患者,采取3D打印截骨导板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9例,左足9例,右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55.58±7.2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治疗复杂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2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66例Sanders Ⅲ型和SandersⅣ型复杂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打印组34例和传统组32例.3D打印组采用术前三维规划、3D打印、术前虚拟复位、钢板预塑形、体外模拟手术,指导实际手术,其中男20...  相似文献   

11.
Bai B  Xu Q  Chen Y  Ye JD  Wu JM  Chen DF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4):296-300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复合rhBMP-2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替代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应用于猕猴椎体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将4只成年猕猴分为Ⅰ、Ⅱ两组,每组2只.每组猕猴T10~L7的20个椎体经皮穿刺,按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复合材料组(A组,8个椎体)、可注射型PMMA组(B组,6个椎体)和手术空白对照组(C组,6个椎体).分别于术后即刻和术后1、2,4、6个月行放射学检查.Ⅰ组于术后2个月、Ⅱ组于术后6个月处死,取出单个椎体,每个椎体取含材料骨样本2份,1份用于光镜检查,另1份用于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材料强化椎体的早期和后期效果和变化.结果 A组2个月时材料部分降解,未见界面缝隙、纤维增生、炎性浸润或硬化骨痂现象,大量类骨质形成并长人材料,可见新生血管;6个月后大部分材料吸收完全,大部分软骨钙化形成成熟骨组织,有完整的骨小梁及哈佛系统.B组2个月时未见材料降解,中度炎性浸润,纤维组织膜包裹,界面缝隙明显,未见新骨生长;6个月时,炎性浸润消失,纤维界膜变薄,界面缝隙变窄,仍无材料降解和新骨生长.C组2个月后椎体骨隧道被新生骨质填充,骨小梁排列紊乱,边界硬化骨痂形成;6个月后,骨小梁排列整齐,边界骨痂消失,不能辨认,骨重建完成.结论 复合rhBMP-2的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植入椎体后能够获得良好的诱导生长活性,材料降解和新骨替代同步,周期接近于正常椎体的骨愈合,可望替代PMMA获得椎体成形后早期和远期更好的组织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壳聚糖微球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的成骨性能,从而构建一种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性的新型可注射性植骨材料.[方法]制备负载rhBMP-2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材料,并将单纯磷酸钙骨水泥和单纯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材料作为对照.检测负载rhBMP-2壳聚糖微球骨水泥的rhBMP-2体外释药.在体外将青山羊骨髓干细胞(MSCs)与3种材料浸提液共同培养,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评价MSCs成骨分化.在体内,将3种材料植入青山羊骨缺损模型,通过组织学检测研究复合材料成骨能力.[结果]rhBMP-2在1 d时的释放量为12.6%,随后呈持续缓慢释放.在培养7、14 d,负载rhBMP-2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浸提液可显著提高MSCs的ALP活性和骨钙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显示负载rhBMP-2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的新骨形成均优于其他组.[结论]复合rhBMP-2壳聚糖微球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可注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同大小孔径的磷酸钙骨水泥(CPC)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盐析法制备3种不同孔径(200~300 μm、300~450 μm、450~600 μm)的CPC材料,利用Micro-CT测量3种材料的平均孔径、孔隙率.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大鼠BMSCs原代培养并传代;将3组材料分别放置于24孔板内,每种材料接种2×105个细胞后.于接种后12、24 h收集细胞并计数,计算细胞黏附率;并对24 h收集细胞行Annexin V 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坏死检测,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黏附情况.结果 Micro-CT测量结果显示:3种CPC材料孔径间相互连通,孔隙率均>67%,平均孔径分别为240、410、510 μm.接种后12 h,3种材料表面细胞黏附率及坏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300 μm组在接种后24 h细胞黏附量明显少于300~450 μm组和450-600 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300 μm组材料表面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多于450~600 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孔径大小可影响大鼠BMSCs在多孔CPC材料上的黏附能力,随着孔径增大,细胞黏附率逐渐增高,细胞坏死率逐渐降低,为进一步研究孔径结构对细胞的影响提供了实验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ore sizes of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scaffolds on cell adhesion. Methods 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primarily cultured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PC scaffolds of 3 pore sizes (200 to 300 (μm, 300 to 450 μm, 450 to 600 μm) were respectively groups A, B and C. Micro-C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average pore size and porosity of each group. The 3 kinds of CPC were placed in 24-well plates and 2 × 105 cells were incubated per well. In each group, the cells were harvested 12 and 24 hours after incubation to count cell numbers and adhesion rate. Cell apoptosis and necrosi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cell morphology and adhesion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24 hours after incubation. Results Micro-CT showed that pores of the CPC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interconnected and the porosity of each group was greater than 67%. The average pore sizes of the 3 groups were 240 μm, 410 μm and 510 μm respectively. At 12 hou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3 groups in cell adhesion and necrosis ( P > 0. 05). At 24 hours, cell adhesion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groups B and C ( P < 0. 05), and cell necrosi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in group C (P < 0. 05). Conclusion In CPC scaffolds for culture of BMSCs,cell adhesion rate may increase gradually and cell necrosis may de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siz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Tet-on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微囊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多孔支架复合后分泌BMP-2及胶原蛋白的能力. 方法 以携带BMP-2/Tet-on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大鼠BMSCs,应用微胶囊技术包裹BMSCs.采用食盐造孔法使CPC形成多孔支架.实验分为3组(每组4个样本):实验组在CPC多孔支架上复合BMSCs-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复合体,阳性对照组直接培养含BMP-2/Tet-on基因的BMSCs,单纯APA-CPC组在CPC支架上接种空壳微胶囊.培养第3、6、9、12天取3组培养基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BMP-2的浓度.实验组固定后做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胶原蛋白的分泌情况. 结果 培养第3、6、9、12天,实验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4713.98±178.50)、(3288.85±194.38)、(1292.25±300.11)、(337.19±84.49) μg/mL,阳性对照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4663.87±242.99)、(3250.67±293.72)、(1276.74±157.10)、(293.65±92.48) μg/mL,单纯APA-CPC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105.14±10.93)、(91.42±18.00)、(89.63±12.99)、(108.72±23.90) μg/mL,同一时间点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分别与单纯APA-CP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硬组织切片染色后可观察到淡黄色类骨质、绿色胶原纤维. 结论 微囊化BMSCs在CPC中可以存活并预期表达BMP-2和胶原蛋白,可以进行下一步体内实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生物可降解材料硫酸钙对万古霉素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rhBMP-2)体外缓释特性. 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抑菌实验检测缓释材料中万古霉素的浓度及活性,利用ELISA试验和ALP实验检测缓释材料中rhBMP-2的浓度及生物活性. 结果 rhBMP-2/万古霉素/硫酸钙药物缓解系统可释放高于55.8 μg/mL万古霉素长达144h,活性达70%以上;可释放活性rhBMP-2长达30d,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无抑制增殖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 结论 rhBMP-2/万古霉素/硫酸钙药物缓解系统能缓慢释放活性万古霉素与rhBMP-2,且不会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周磊  闫景龙  胡春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1):851-855,I0004,I0005
目的:探讨聚磷酸钙纤维(calcium polyphosphate fiber,CPPF)和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骨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将CPPF/CPC复合材料植入左侧骨缺损处,右侧骨缺损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入作为实验对照,另做不植入任何物质的骨缺损作空白对照。在2、4、8、12周时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切片观察,8、12周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定,12周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CPPF/CPC人工骨组与微小颗粒骨组骨缺损均完全修复,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CPPF/CPC与微小颗粒骨两组间X线评分、骨密度及力学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PF/CP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力学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负载BMP-2掺锶磷酸钙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SD大鼠成骨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磷酸钙组(CPC组)和复合材料组(BSCPC组);培养基中分别添加安慰剂、磷酸钙和负载BMP-2掺锶磷酸钙共培养一段时间,通过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及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的功能状态,蛋白电泳观察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RANK)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ligand of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共培养1、3、5和7 d,和Con组比较,CPC组和BSCPC组的成骨细胞数目明显增加(P0.05),且以BSCPC组成骨细胞数目最多(P0.05);共培养14 d及21 d,和Con组比较,CPC组和BSCPC组的成骨细胞的矿化能力及ALP活性明显增加(P0.05),且以BSCPC组细胞钙化能力最强及ALP活性最高(P0.05);共培养7 d,和Con组比较,CPC组和BSCPC组的成骨细胞的OPG表达明显增加,而RANK及RANKL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且以BSCPC组的成骨细胞蛋白OPG、RANK及RANKL蛋白表达量改善最为显著(P0.05)。结论负载BMP-2掺锶磷酸钙复合材料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改善细胞活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多孔复合材料明胶微球/rhBMp-2/CPC并研究其异位成骨效应。方法:双相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京尼平进行交联,喷金后电镜观察。交联微球携载rhBMP-2,以2.5%的比例掺入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CPC)固化,制成实验用多孔明胶微球/rhBMP-2/CPC,rhBMP-2/CPC作为对照组.两组材料固化后分别浸入生理盐水,1、3周后进行生物力学压缩实验,扫描电镜观察材料断面:ELISA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生理盐水中rhBMP-2浓度,计算rhBMP-2的累积释放量。材料植入小鼠大腿肌袋,术后3周处死小鼠,切取材料及周围组织,HE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同时测定材料周围组织中碱性磷酸酶及钙含量。结果:交联的明胶微球呈规则圆形,粒径(62±18)um,分散性好。1、3周后实验组材料断面可见大量大孔形成,对照组未见明显大孔,实验组的总孔径率、大孔率及rhBMP-2的累积释放量均高于对照组:3周后实验组最大压缩强度(7.8±1.2)MPa,较对照组(11.2±1.6)MPa稍低。HE染色两组均可见软骨形成,但实验组更多,碱性磷酸酶及钙含量测定实验组分别为(4.33±0.52)IU/g和(6.12±1.22)ug/mg,高于对照组的(2.67±0.23)IU/g和(3.12±0.41)ug/mg。结论:明胶微球/rhBMp-2/CPC在微球降解后形成多孔磷酸钙复合材料,使rhBMp2的释放量增加,具有强大的异位成骨性能,是一种优秀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应用于猕猴椎体成形术早期和后期生物力学性能。方法①将2只成年猕猴尸体作为I组,4只成年猕猴分为Ⅱ、Ⅲ两组,每组猕猴T10-L7的20个椎体分为A、B、C三组,经皮穿刺。A组:8个椎体,灌注复合rhBMP-2的可注射CPC;B组:6个椎体,灌注注射型PMMA;C组:6个椎体,手术空白对照组,穿刺后灌注生理盐水。②I组于术后立即进行测试,Ⅱ、Ⅲ组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6个月处死,解剖出单个椎体制成标本,在轴向压缩载荷下测定单个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析两种材料强化椎体的早期和后期效果及变化。结果C组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于术后、术后2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的抗压强度比C组椎体增加了29.1%(P〈0.05),术后2个月变为25.5%(P〈0.05),术后6个月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压强度随时间逐渐下降(P均〈0.05),刚度始终无明显增高(P〉0.05)。B组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别增加了55.2%和22.8%(P均〈0.05),2个月后变为52.7%和25.9%(P均〈0.05),6个月后仍增强48.6%和28.7%(P均〈0.05)。结论复合rhBMP-2的CPC材料强化椎体的力学性能良好并能始终维持适中的力学强度,可避免PMMA过高强度带来的远期邻近椎体骨折和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动力髋螺钉结合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联合磷酸钙骨水泥(CPC)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2例采用DHS治疗,为DHS组;28例应用DHS联合CPC治疗,为联合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60例患者术后获得6~24个月(半均14.8个月)的随访.DHS组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切割股骨头1例,发生延迟愈合髋内翻畸形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Harris评分评定结果:优10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81.25%.联合组无内固定物松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未发生髋内翻畸形;Harris评分评定结果:优16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2.9%.两组患侧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22,P=0.10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0.05),而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C明显提高了骨质疏松患者内固定物的稳定性,能有效解决因骨质疏松导致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移动或切出的问题,避免发生内固定失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其手术操作简便易行,治疗周期短,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