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早期至青春期体质指数变化对月经初潮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无锡市4所小学队列人群进行随访,调查月经来潮情况,测量身高、体重。结果儿童早期超重或肥胖的检出率为10.09%,其中69.23%青春期仍然超重或肥胖;儿童早期BMI正常人中,青春期超重或肥胖的为9.4%。两时期BMI均正常(A0B0)来潮率最低为36.97%,两时期BMI均超重或肥胖(A12B12)来潮率最高为69.14%。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儿童早期至青春期持续超重或肥胖,月经初潮来潮率是两时期BMI均正常儿童的4.170倍。青春期超重或肥胖,儿童早期超重或肥胖,月经初潮来潮率分别是两时期BMI均正常儿童的2.267倍和3.317倍。结论儿童早期体质因素对月经来潮的影响较大。在关注青春期体质因素的同时,更要预防儿童早期的超重或肥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女性初潮年龄(MA)对青春晚期(LP)和中年期(ML)肥胖的远期影响。方法以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研究样本中16~18岁女性(2035人)为LP研究人群,以“宫内发育与成人疾病”队列人群中41~52岁女性(479人)为ML研究人群。以体重指数(BMI)和腰围身高比(WHtR)评价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以LP、ML各自MA的P25和P75将两人群分别划分为早、中、晚初潮组;分别以中国学龄儿童和中国成年人BMI标准作为两人群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以WHtR≥0.5定义中心性肥胖;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MA与BMI和WHtR相关关系,以及早初潮预测LP和ML肥胖的比值比(OR)。结果LP和ML人群的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随初潮年龄提前而上升(χ^2趋势检验,P值均〈0.001);初潮年龄每提前1岁,LP和ML女性的BMI分别增加0.58kg/m^2和0.35kg/m^2,腰围分别增加1.1cm和0.6cm;与晚初潮者相比,早初潮者在LP和ML发生肥胖的OR值分别是8.740(95%CI:3.653~20.911)和2.498(1.145~5.453),中心性肥胖的OR值分别是14.280(3.223~63.267)和15.604(1.821~133.679)。结论月经初潮相对较早的女性在LP和ML更趋向于发生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小学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分布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取2016年9—10月就读于上海市嘉定区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女生2 476名进行横断面调查及身高体重的测量,分析人口学特征、月经初潮年龄分布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月经初潮年龄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嘉定区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11岁,95%的可信区间为10.20~14.38岁,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主要与父母关系、户籍、BMI及学习压力有关。【结论】嘉定区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上海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基本一致,BMI及环境因素与月经初潮年龄关系密切,需针对性改善青春期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4.
女性月经初潮年龄与肥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女性中,月经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基于BMI)和中心性肥胖[基于腰围(WC)与腰围身高比(WHtR)]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6 363名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初潮年龄与肥胖的关系类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年龄(分为≤ 13、14~、16~和≥ 18岁组,以14~岁组为对照组)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调整潜在的混杂后,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初潮年龄每增长1岁,BMI、WC和WHtR定义的肥胖风险降低6%(OR=0.94,95%CI:0.90~0.99)、4%(OR=0.96,95%CI:0.92~1.00)和6%(OR=0.94,95%CI:0.90~0.99)。与初潮年龄14~岁组的女性相比,初潮年龄≥ 18岁组BMI(OR=0.71,95%CI:0.55~0.91)、WC(OR=0.75,95%CI:0.62~0.92)、WHtR(OR=0.76,95%CI:0.61~0.96)定义的肥胖风险分别降低29%、25%和24%。结论 中老年女性中,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风险随初潮年龄的增长呈线性降低趋势,初潮年龄较晚与肥胖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广西女性月经初潮年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影响广西地区女性月经初潮年龄的相关因素。方法调查848名年龄在14~16岁之间的女生及母亲的相关因素,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这些因素与初潮年龄的关系。结果平均初潮年龄为13.04±1.45岁。母亲初潮年龄,1岁时体块指数(BMI),出生时体重,母亲身高和出生时身长为影响月经初潮年龄的主要因素。结论女孩初潮年龄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与宫内环境和儿童时期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成年后近期和远期肥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月经初潮年龄与女性成年后近、远期肥胖的关系。方法 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苏州点2004-2008年调查的具有完整初潮与身体测量数据信息的30 895名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初潮年龄分为3组:≤ 12、13~16、≥ 17岁,其中≤ 12岁初潮年龄为过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成年后近、远期肥胖的影响。结果 调查对象月经初潮年龄为(15.64±1.92)岁,1 421人(4.6%)月经初潮过早。随着出生年代的推迟,女性月经初潮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调查对象成年后近期肥胖803人(2.6%),远期肥胖3 738人(12.1%)。调整年龄、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绝经状态等因素后,月经初潮年龄过早是女性成年后发生近、远期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95% CI)分别为2.45(1.74~3.45)和1.99(1.69~2.34)。月经初潮年龄与绝经状态对远期肥胖无相乘交互作用(P=0.324)。结论 月经初潮过早是女性成年后发生近期肥胖和远期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道县侗族女中学生月经初潮年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侗族女中学生月经初潮状况,为适时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不记名方式问卷调查。结果 通道县侗族女中学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79岁,城镇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较农村女生早0.55岁,侗、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无显著性差别,女儿月经初潮平均年龄较母亲早1.87岁。结论 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最佳时间是初中一年级。  相似文献   

8.
唐玲  陶芳标  朱鹏  徐红  赵玉秋  王惠  张悦  周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275-5279
目的:了解安徽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变化情况及不同经济状况地区月经初潮年龄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月经初潮年龄与肥胖度的关系。方法:按照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调研的相关要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南、北、中3个地区的城乡7~18岁中小学女生共6 840人进行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腹部、上臂、肩胛下皮褶厚度等指标,并对她们是否有月经初潮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安徽省汉族女生半数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44岁,与往年相比呈现提前趋势。城乡女生半数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分别为12.39及12.49岁。体质指数、腰高比及3个部位皮下脂肪厚度等指标的均值来潮组均大于未来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月经初潮年龄与体脂因素关系密切,呈现负相关;应该提前加强中小学生的性教育及让中小学生加强锻炼、控制饮食,减缓月经初潮年龄提前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9.
了解安徽省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体脂指标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测量分布情况,探寻月经初潮年龄的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相关要求,测量安徽省合肥、宿州、池州3个地区城乡7~18岁汉族女生共4 844人的上臂、腹部、肩胛下皮褶厚度以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计算体脂率、体质量指数(BMI)、腰高比和腰臀比;利用问卷调查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应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月经初潮年龄.结果 安徽省女生半数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1.95岁,合肥、池州和宿州3个地区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分别为12.11岁、12.32岁和11.40岁.城乡女生半数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分别为11.68岁和12.21岁,城乡相差0.53岁.9~13岁组初潮组中体脂率高的人数百分比比未初潮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应用对应分析体脂率、皮褶厚度与月经初潮年龄呈负相关.结论 BMI、腰高比和腰臀比与月经初潮只存在一定关联性.安徽省女童月经初潮年龄与体脂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无锡市普通中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已来潮女生3 122名,进行月经初潮年龄及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该地区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20岁,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矛盾性、情感表达、亲密度为影响月经初潮的主要因素。结论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应加强对儿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改善不良家庭关系,创造良好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