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锐器伤防护的危害与职业防护知识现状,分析锐器伤的危害及锐器伤的防护措施,针刺伤后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方法:主要研究方法为参考文献,结合笔者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护理人员工作繁忙、个人防护意识淡薄,锐器伤造成的危害性大。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职业个人防护知识培训,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意识,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医疗锐器损伤原因及防护方法方法:对护理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结论:锐器伤多发生在操作的中后时段,护理管理者要重视对锐器伤发生时段的管理,以降低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感染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及防护措施。方法:对2011~2013年感染科护士发生锐器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2名感染科护士中有25名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78%,低职称、低学历、低工作年限的护士发生率较高。结论:感染科护士发生锐器伤主要是由于防范意识淡薄,技术操作不规范。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教育,建立健全各项防护措施,将锐器伤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4.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临各种职业危害,其中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医院中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为了解护理人员锐器伤情况、探讨发生原因、寻求防护措施,以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针对39名护士78名实习护士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院工作人员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20名医院工作人员锐器伤备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的锐器伤发生在护士,25%锐器伤发生在保洁人员,10%锐器伤发生在医生.发生锐器伤均在工龄在5年以下者.发生原因前三位是在处理医用废弃物时、输液注射结束拔针和分离针头时.锐器伤后均进行紧急消毒和进一步处理,追踪一年,未发现感染个案.结论:增强职工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发生损伤和暴露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周能香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167-168
目的:了解贵州省骨科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方法:对32份医疗锐器伤登记表进行总结。结果:32名医务人员锐器伤中26名年龄<30岁的发病率最高,占81.25%;医生、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对半,明确污染源的占84.38%,其中乙肝37.50%,梅毒18.75%。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增强职业防护意识,规范安全操作,将职业伤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研究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依从性。方法:针对锐器伤发生的原因以及自身防护要求,抽调1100名医护人员,根据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相关防护教育依从性,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调查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依从性不良,对防护知识未接触的医护人员所占比例为11.9%,与患者接触前后经常洗手的比例为33.2%。结论:医护人员有必要接受血源性疾病防护知识教育,提高其对防护工作的重视以及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锐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方法:对发生锐器损伤的45例医务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发生锐器伤包括针刺22例、安瓿11例、刀割伤6例及其他锐器等所致的皮肤和黏膜破损6例。以针刺最多,达到48.9%。结论:强化自身防护意识,避免锐器损伤,应采取积极、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锐器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护生发生锐器伤的情况及自我防护的意识。方法:采用自制的问卷对194名护生职业防护知识情况及发生锐器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临床护生对职业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防护意识差,职业防护的各种措施实施情况较差,实习期间发生锐器伤的人数较多。应提高护生的防护意识,降低医疗锐器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学历实习护士在实习期间医疗锐器伤的发生及认识情况,并探讨相关对策。方法以一所县级医院实习的82名自愿接受调查的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82名实习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占95.12%,以针刺伤为主,共发生195次损伤,平均每人2.38次。发生损伤后能主动汇报的比率低,占21.79%;在对锐器伤的认识的10个问题中,经卡方检验,显示出不同学历护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直接用手传递锐器者占82.3%。结论护生缺乏锐器伤防护知识,发生锐器损伤率高,同时护生对锐器伤防护教育和危害因素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但不同学历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差异不大。因此,学校应增设锐器伤防护课程,增强防护意识,医院应加强岗前安全教育及管理,并规范操作和建立规范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和管理对策。方法:选择绍兴市某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上报至医院感染办公室的169例发生锐器伤的手术室护士为调查对象,调查锐器伤的操作环节和发生部位,分析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提出管理策略。结果:拔针、缝合、处理锐器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操作环节,分别占27.22%、17.75%和11.83%。其中右手损伤占47.34%,左手损伤占37.28%。对锐器伤认识不足、防护知识欠缺、操作不规范、日工作超过8h、工作年限短与锐器伤风险增加显著相关(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医院需加强相关培训,规范手术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锐器损伤的现状,并提出减少锐器损伤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院60名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找岀容易发生的环节,并分析原因.结果: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环节多,其后处理简单,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结论:护士面临锐器伤的危险,应充分的认识其危害,积极的采取防护措施,保障自身的人生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科助产士锐器伤的现状与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的产科锐器损伤102例(助产士51名),对其一般资料、锐器伤类型、严重程度、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等进行逐项整理。结果:锐器损伤以手术缝针刺伤为主,占31.37%,其次为刀、剪、钳刺伤,占28.43%;损伤程度为轻度者占79.4l%。损伤原因主要为工作忙乱,占56.86%。结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适应能力,可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助产士和患者的安全,真正达到职业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原因与对策。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我院06、07级实习护生200人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职业防护意识薄弱,初入病房与寻找工作期间是锐器伤的高发阶段。结论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有利于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简介职业暴露的概念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如:感染的危险因素、物理性危险因素、化学性危险因素及社会心理性危险因素。探讨临床护士的职业危险和防护措施:避免针刺伤、锐器伤、防止血源性传播,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不断提高临床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减少暴力发生的诱因。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教育,提出防范措施,掌握预防缓解及技术,提高自我防护职业安全,预防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人员与各种患者接触 ,执行各项技术操作 ,发生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等特殊职业损伤的几率非常多 ,这是造成护理人员发生血缘性疾病传播的最主要职业因素[1] 。在医院 ,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 ,但这种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有引起医院管理者及护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因此加强临床护士对锐器伤的防护就更为迫切。1 发生锐器伤的常见危险因素有研究证实多数锐器伤的发生不是随机、不可避免的 ,其发生与个人的认知、态度、行为和个性等因素有关[2 ] 。有 2 0余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 ,其中包括针刺伤后可能发生感染的HBV、HCV、H…  相似文献   

17.
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因各种疾病导致交叉感染。针对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群体,自身存在对锐器伤防护认识度却乏,对锐器伤不重视,缺乏职业安全教育,防护意识薄落,操作不规范,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情况,提出锐器伤的防护对策。使广大护士充分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主动学习职业防护新知识,在操作中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提高有效处理职业暴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对我院60名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率、发生的原因及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及预防等认知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尤其是针刺伤发生率最高,原因主要是拔针和玻璃安瓿刺伤等为主,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缺乏。结论: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安全操作,实施标准预防、职业暴露后早期规范处理伤口、及时登记和报告及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等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妇产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为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控制提供必要依据。方法:调查对象为某妇产医院的200名护理人员,采用问卷形式,内容包括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工作中有无防护措施、是否接触过传染病患者、是否在工作中受到过器械损伤、是否接触过化疗药物等,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6.5%的护理人员没有接受过职业防护措施培训;日常护理中,处理患者排泄物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例最高,占86.0%,进行生活护理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例最低,仅占24.5%;工作中接触过传染病患者的护理人员占88.0%。结论:妇产医院的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防护意识,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依然存在,因此应加强对妇产医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医院锐器伤职业暴露的基础数据和防护状况,制定预防干预措施,降低锐器伤的发生。方法制订表格,对表格的填写进行培训和解读,发放调查表。对有可能接触锐器、病人血液和体液的医师、护士、实习生、进修生、规培生、医技人员、保洁人员共计514人在工作中发生的锐器伤职业暴露进行调查。结果发放问卷调查表514份,回收514份,应答率100%。基线调查结果:锐器伤发生率(130/514)25.3%,例次发生率(196/514)38.1%;护士(含实习)发生最高,有96人次,占18.7%;其次为医师(含实习、规培)28人次,占5.4%;其它人员6人,占1.2%;锐器伤发生地点主要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导致锐器伤的锐器以输液针头最多见,其次为真空采血针和穿刺针、手术缝合针等;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以输液拔针最多,其次是医疗废物处置中,回套针帽、手术缝合、抽血等。结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上报意识。针对高危人群、科室、环节等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改进职业暴露报告监控系统,提高职业暴露后的上报率,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