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临床观察106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及早期功能锻炼,致使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较快,致残率较低。方法:体位治疗,肢体活动、包括被动活动及主动活动,手法按摩,电离子导入等。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均有所改善,神经缺损评分也有较好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康复训练指导,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出血偏瘫患者神经缺损状况,同时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6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58例。对照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联合针灸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用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后患者肌力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提高,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有所上升,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有所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但以治疗组改善更为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治疗后肌力提高明显,以治疗组的改善更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凸显出中西医结合外治法论治脑梗死后遗症的优势与特色,值得临床深入研究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自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4)、观察组(n=34),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训练,分析两组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对比具有差异(P0.05);治疗后,肌张力评分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既可提高患者肌张力评分,又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康复训练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M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3个评定量表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下肢肌力,且腹针结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两组均给予相应的内科治疗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及早期康复训练。疗程为2周。2周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评分)评价神经损害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I)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价肢体痉挛程度;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S100B蛋白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3.15%,对照组为82.1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和改良Ashwort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FM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S100B蛋白和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促进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运动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和补阳还五汤联合用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节苷脂和补阳还五汤,分别于病人入院时和治疗两周末评价病人神经和认知功能缺损情况,观测指标有NIHSS评分、Barthel评分、MMSE评分、HAMA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Barthel评分、MMSE评分和HA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和补阳还五汤联合用药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康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浮针疗法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抢救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2012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共有12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到我院住院部治疗,根据患者随机抽签单双号进行平均分组,采取不同的措施后对病人的神经缺损以及运动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MA评分却显著增高,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脑卒中偏瘫病人的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z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用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在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运动功能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例,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康复训练,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偏瘫的改善情况,采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runnstrom、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但能帮助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提高肢体功能,更能减轻偏瘫情况、提高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有效率、残损及残疾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缺损评分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是(82.2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是(68.89%),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神经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神经缺损评分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降低患者的神经缺损评分,为该病患者的治疗提供较为科学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热敏灸结合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5例急性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实施康复训练加基础药物治疗,2017年3月—8月我院收治的35例急性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实施热敏灸联合康复训练加基础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FMA及BA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热敏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提高其上、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并改善肌张力,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方法:收集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9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QOL)评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神经缺损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QO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要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饮食、认知、生活起居等常规护理及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变化情况等。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1.1%,治疗组有效率为87.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有所提高,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灸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Barthel评分的影响。方法抽取10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行康复训练,研究组(50例)行康复训练+针灸治疗,比较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后,在治疗总有效率、FMA评分、Barthel评分上,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行康复训练+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Barthel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康复机器人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偏瘫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针刺疗法,分别针刺上下肢相应穴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身康复机器人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运动功能(M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MA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全身康复机器人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飞针”疗法联合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8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64例给予“飞针”疗法结合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偏瘫肢体运动功能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IM评分、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FIM评分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飞针”疗法联合化痰通络汤加减能够增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偏瘫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观察组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偏瘫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得到改善,观察组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能力与生存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康复训练介入时间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接收的脑梗死患者126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晚期看富训练治疗。对比两组康复训练介入治疗后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且神经功能缺损较轻微,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朱蕴红 《河北中医》2012,34(8):1191-1193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3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2例予早期平阴补阳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81例单纯予平阴补阳针刺法,2组均连续治疗4周。评定2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临床神经缺损(ESS)、简式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指数(BI)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ESS、FMA及B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给予神经内科一般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训练指导。观察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nhel指数评定)情况。结果:康复组在出院1、3个月Fugl~Meyer评分及Ban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