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 自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38例。结果 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8°矫正到术后平均2.6°。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6%和70%恢复到术后的92%与97%,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平均随访10.5月,32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有1~3级恢复,6例全瘫患者中,4例有1~2级恢复。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可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并能达到间接的椎管减压。但在某些前、后纵韧带完整性已遭破坏的爆裂型骨折、脱位病例,推移复位法可作为AF内固定系统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AF系统与USS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2011年7月,分别采用AF系统与USS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32例和3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骨折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平均16个月的随访,AF和USS两种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均有可靠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F系统术后断钉3例,且随访期间椎体高度丢失。结论:采用USS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其近期疗效优于AF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8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第6颈椎至第1胸椎,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压缩性骨折伴脱位1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别经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0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完全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伴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者有所缓解。结论颈胸段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后路椎弓根螺钉及侧块螺钉固定系统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4.
前路Centaur钉板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爆破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entaur钉板系统在胸腰段脊柱爆破型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利用Centaur钉板系统经前路行胸腰段不稳定性脊柱爆破型骨折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随访1~3.5年,疗效满意.结论胸腰段脊柱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累及脊柱前、中、后柱,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马尾神经根损伤,经前路途径能达到直接有效地解除压迫的根本目的,伤椎植骨融合效果确实,而Centaur钉板系统.能有效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及生理弯曲.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及影像学相容性,可以不用再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损伤伴截瘫患者前路手术及Kaneda器械内固定方法。方法总结20例患者经前路减压及Kaneda器械内固定治疗脊柱损伤伴截瘫的经验。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5例不全瘫及3例截瘫患者下肢肌力恢复正常,能下地行走,其余12例患者下肢肌力感觉无明显改善。结论脊髓前路减压可减除脊髓前方压迫,为神经功能的保护或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而Kaneda器械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为该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治疗的100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椎体成形术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治疗方法患者53例为实验组,单纯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方法患者47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椎管狭窄、椎体前缘压缩、Cobb's角、疼痛指数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且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弹性按压法与腰部垫枕法治疗胸腰段骨折。方法:111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法复位组(I组)63例,在腰部垫枕治疗的基础上,于脊柱过伸牵引的同时手法复位;对照组(II组)48例,采用单纯腰部垫枕法治疗。统计两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受伤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本组111例均随访1a,优良率I组为79.36%、II组为72.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组治疗前后伤椎前柱前缘高度较治疗前增加(5.08±2.84)mm,II组增加(3.28±1.29)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伤椎中柱前缘高度差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I治疗后I组Cobb角平均减少(7.08±2.20)°,II组减少(6.02±2.4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部垫枕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段压缩性性骨折,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5月,选择2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改良Wiltse入路及改良的人字嵴顶点置钉方法完成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并与同期的20例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植入患者对比分析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VAS),Oswestry下腰痛评分(ODD。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为9-18个月,平均11.2个月。改良微创组较传统开放组不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且在术中出血、术后伤口引流量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各自在术后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显著的恢复(P〈0.05),同时术后VAS评分、ODI残障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操作相对简便,安全,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投资少,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entaur钉板系统在胸腰段脊柱爆破型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利用Centaur钉板系统经前路行胸腰段不稳定性脊柱爆破型骨折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随访1~3.5年,疗效满意.结论胸腰段脊柱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累及脊柱前、中、后柱,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马尾神经根损伤,经前路途径能达到直接有效地解除压迫的根本目的,伤椎植骨融合效果确实,而Centaur钉板系统.能有效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及生理弯曲.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及影像学相容性,可以不用再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10.
俞玮 《医学信息》2001,14(12):885-886
目的 评估矢状面脂肪抑制 T2加权像 MRI在胸腰段骨折合并后侧韧带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4例胸腰段骨折的患者 ,术前均进行了棘突间触诊、X线平片及 MRI等检查。除常规 MRI检查外 ,还增加了矢状面脂肪抑制 T2加权像。手术选择后侧入路 ,术中仔细探查后侧韧带的复合损伤。结果  14例患者触诊发现棘突间距离增大 ,2 1例行 X线平片检查出现相同结果 ,30例 MRI检查高度怀疑后侧韧带复合损伤。根据 MRI的检查结果 ,2 7例患者疑有棘上韧带损伤 ,30例棘间韧带损伤 ,9例黄韧带损伤。术中探查发现 ,棘上韧带损伤 2 8例 ,棘间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近期接诊的3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对其实施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度以及术后椎体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是否牢固而判断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复查显示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标准,且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显示未出现固定松动、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治疗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度与治疗前比对,具有显著差异(<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可大幅度提高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愈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A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我院胸腰段脊柱骨折35例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没有神经症状,AO分型为A3型骨折。其中观察组18例患者,均行短节段联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17例患者,均行开放式短节段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过VAS疼痛评分、总体满意度评价、影像学随访(VBI评分、VBA评分、Cobb角)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3±10)min,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0±9) min(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6±17) 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31±149) ml(P<0.001)。观察组在术后7 d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随访VBI评分、VBA评分和Cobb角在两组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短节段联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段A3型脊柱骨折的优先选择之一,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的X线平片、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31例,151个椎体骨折,共198个骨折部位,其中83例合并椎管狭窄,73例合并脊髓损伤。结论:在脊柱胸腰段骨折影像学检查中,常规X线平片能同时检出多段椎骨骨折,并对脊柱稳定性有初步预测;CT扫描能清晰显示骨折细节,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和椎管狭窄程度;MRI检查对脊髓损伤显示最佳。三种检查方法互补性强。  相似文献   

14.
AF钉治疗胸腰段脊椎爆裂型骨折1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圣  董俊  周歧勇 《解剖与临床》2004,9(3):183-184
目的:总结采用AF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F钉治疗胸腰段脊椎爆裂型骨折患者120例,全部采用后人路AF钉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示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弧度完全恢复,脱位纠正;合并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神经功能恢复率达87%;平均随访18个月,有11例断钉,14例伤椎椎体高度丢失10%左右;112例恢复劳动能力。结论:后路AF钉内固定对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复位、固定和对椎管间接减压更加简便、有效,无需电视监视条件;为防止断钉等并发症发生,应严格限制术后早期负重活动。  相似文献   

15.
王祖祥 《医学信息》2009,22(6):560-561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在边远基层医院内固定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8年8月,我院收治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压迫脊髓前方患者48例,均行行前路减压植骨Z-plate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6~36个月,平均18个月。A级3例,全瘫未恢复;其余43例不全瘫中,恢复至B级1例,C级10例,D级18例,E级14例。植骨平均4个月愈合。结论对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在保证患者生命且有指征的条件下,在边远基层医院积极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自由状态的动力学特性。方法根据1名健康女性志愿者胸腰段椎体CT数据,利用计算机辅助处理软件实现模型实体化及椎间盘组织补建,导入ABAQUS 6.14软件中,建立正常胸腰段椎体及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模型比正常组模型的固有频率降低,振幅增大,随着振动频率增加,模型振动类型由单轴、单向运动转变为多轴、多向运动,且最大振幅责任椎体逐渐下移。结论模态分析能较好分析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的动力学特性。骨质疏松患者应尽量避免处于特定的振动环境,降低椎间盘组织退变、胸腰部软组织劳损及椎体后部结构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1991年10月~1994年2月我们对胸腰段脊椎骨折或椎体肿瘤使脊髓前致压而截瘫的病人采用前路减压Kanada内固定术式治疗21例,体会到该术式在脊髓减压、病因清除及内固定方面颇有优点.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年龄22~54岁,男18例,女3例.病因 骨折15例,其中新鲜骨折12例,陈旧性骨折3例,恶性肿瘤3例.部位T_(12)5便,L_16例,L_26例,L_34例,截瘫情况 按Frankel分类法,A级1例,B级8例,C级12例.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17例,随访时间3~24个月,除A级1例无改善外其余均有1~2.5级好转.骨折病例未发现内固定松脱或断裂,骨融合良好.2例转移癌患者术后半年死亡.1.2 术前准备除常规拍胸腰椎X线片外可有选择性地作脊髓造影或MRI检查.CT扫描很有价值,有时可发现隐性骨折,范国应包括病损椎及其上下各一个椎体,这对明确是否脊髓前致压,选择手术入路及如何放置内固定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胸腰段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手术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从1989年以来已开展54例胸腰段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手术,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此手术器械多,手术过程复杂,能成功地开展,不仅要求医生具有较高的脊柱外科技术,还要求护士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专业水平。现将术中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共54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14~58岁,平均32.5岁。脊柱骨折39例,脊柱滑脱14例,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孔道将骨粒植入椎体并用短节段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12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Cobb角平均矫正19.5°,椎体高度丢失恢复近50%.随访4~24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3个月时患者腰背疼痛VAS评分平均减少6.5分,Cobb角增大0.1°,椎体高度减少2%,钉棒无松动、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钉棒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是防止术后矫正度数丢失、应力集中致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有无横连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寻找最优化的后路内固定方式。方法在已验证的正常T12~L2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L1椎体爆裂性骨折。将T12椎体上半皮质骨切除并赋予内部松质骨损伤材料属性,分别建立无、有横连杆经伤椎单侧螺钉(模型A1、A2)、常规短节段(模型B1、B2)和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C1、C2)6种内固定模型。分别比较6组模型在各种生理应力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以及螺钉和棒的最大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在屈伸和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模型组ROM均明显小于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而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组,在屈伸应力下两者ROM无显著差异,在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的稳定性优于经伤椎单侧螺钉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上位螺钉钉尾和上位螺钉与伤椎螺钉之间的棒体,经伤椎双侧内固定组上位螺钉最大应力明显低于经伤椎单侧和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螺钉最大应力。横连可增加各内固定组在扭转应力下的稳定性,也可降低上位螺钉和棒在扭转应力下的最大应力,而屈伸和侧屈应力下螺钉和棒的最大应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经伤椎置钉后路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添加横连不仅能改善构型扭转刚度,而且能降低螺钉和棒的最大扭转应力,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