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陈磊 《苏州医学》2009,32(1):30-32
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纤维肌发育异常和多发性大动脉炎是肾动脉狭窄(RAS)的三大病因,而后者是我国RAS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大动脉炎占肾动脉狭窄的70%,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异常约占20%,动脉硬化最少,仅为5%左右。RAS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约占高血压的5%~10%。RAS致肾缺血时,在压力感觉器的作用下,刺激球旁器产生肾素,激活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最终可导致高血压。RAS的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Stenting)。  相似文献   

2.
宁琳  冉苒  向立权  谢锋 《四川医学》2013,(9):1499-1500
肾动脉狭窄(RAS)的支架置入术从开展至今已10余年,目前该项技术已日趋成熟.什么样的治疗策略、手术方式、手术器材及术后用药随访才会让患者最大获益,值得探索及讨论. 1 肾动脉狭窄(RAS)的病因 常见病因:①动脉粥样硬化(ARAS)70%~80%;②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MD)20%~30%.少见病因:①多发性大动脉炎;②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内斑块可造成肾动脉开口狭窄;③局部肿瘤压迫.RAS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急性左心衰、心绞痛、脑血管意外等[1].  相似文献   

3.
在高血压患者中,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 RAS)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renal vascularhypertension RVH)约占3%-10%,RAS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肾病.RAS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肌纤维发育不良(FMD)和大动脉炎(Takayasu病).本文就对RAS导致的RVH的诊断与治疗作以下心得体会,仅供广大基层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及肾功能改变,是老年社会的重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RAS最常见的病因,90%的RAS病例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可表现为单纯解剖学上的狭窄,也可与肾功能不全和(或)高血压同时存在[1],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及大动脉炎是肾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老年病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而年轻病人以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弥漫性病变,可累及一侧或双侧肾动脉,还可影响其他部位的血管床,进展性明显,易发展至完全的肾动脉闭塞及双侧的狭窄,损害肾功能。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都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脏器的沉积。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在发达国家已占肾动脉狭窄主要  相似文献   

6.
肾动脉狭窄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礼  张玲 《重庆医学》2003,32(10):1415-1417
肾动脉狭窄 (renalarterystenosis,RAS)起病隐匿 ,进展较快 ,预后较差。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异常、大动脉炎。随着近年介入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诊疗水平的提高 ,RAS的早期可治愈性引起广大临床医师们的关注。我们就肾动脉狭窄近期的诊治进展方面作一综述。1 流行病学肾动脉狭窄是指一侧或两侧肾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狭窄≥ 5 0 %。肾动脉距腹主动脉大约 5mm处的狭窄归为肾动脉入口处狭窄 ,再狭窄为血管成形术后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 >2m/s、压差 >2 0mmHg(1mmHg =0 .1 33kPa) ,或血管造影狭窄直径 >5 0 %。肾动脉狭窄临床…  相似文献   

7.
年轻患者的肾动脉狭窄以多发性大动脉炎居多,从本院资料显示,2000年以前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炎(52.13%);2000年以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为主(70.17%).累及心血管系统的Behcet's病并不少见,但以瘤样扩张居多,肾动脉狭窄实为罕见.  相似文献   

8.
左智  马根山 《现代医学》2012,40(3):342-345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肌纤维发育不良和大动脉炎是肾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对于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普遍的共识是不论血运重建与否都必须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关于血运重建是否有益及哪些患者可以从血运重建中获益仍存在争议。虽然不鼓励对所有肾动脉狭窄的患者都积极地予以血运重建,但对合并有反复发作的原因不明的肺水肿、肾血流动力学显著恶化以及高血压难以控制的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肾动脉介入治疗应该是更具有积极意义的。作者对无创及有创性检查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 RAS)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一部分,在颈动脉狭窄人群中早期发现RAS患者,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中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RAS)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对入选的12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分析颈动脉狭窄和RAS及其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对临床指标和RAS之间的关系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2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RAS的发生率为21.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颈动脉狭窄人群中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对RAS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6.34(2.20~18.26)和3.67(1.29~10.46). 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可能是RAS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肾动脉狭窄是指肾动脉主干和(或)分支直径减少≥50%且狭窄两端收缩压差≥20mmHg(1mmHg=0.133kPa)或平均压差≥10mmHg。肾动脉狭窄可降低肾小球灌注压,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缺血性肾病等疾病。中国肾动脉狭窄的病因构成以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见,其他依次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纤维肌发育不良等。本文报道1例以高血压就诊的肾动脉狭窄女性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对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周妍  郭航远  池菊芳  彭放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7):2042-2044
目的 探讨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经皮肾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例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经皮肾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6例,纤维肌性发育不良3例,大动脉炎1例.10例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其中顽固性高血压8例、急进性高血压2例.肾动脉造影结果显示: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为双侧肾动脉狭窄,狭窄部位位于左、右肾动脉开口处或近段,狭窄程度80%~90%;1例为右肾动脉狭窄,1例为左侧肾动脉,部位位于肾动脉近段,狭窄程度75%~80%.3例肌纤维发育不良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均为单侧肾动脉病变,均为右侧,位于肾动脉远段,狭窄程度80%.1例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患者为双侧肾动脉病变,位于肾动脉近段,狭窄程度85%.所有患者于狭窄病变处行支架植入治疗.4例患者(3例为纤维肌发育不良性,1例为大动脉炎)术后1周内血压恢复正常;其余6例患者中血压较前明显改善.2例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1周肾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有其特殊的临床特征,经皮肾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动脉狭窄(RAS)性高血压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RAS性高血压患者的DSA造影及临床资料。动脉粥样硬化(AS)16例、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MD)8例、多发性大动脉炎(MA)5例、肾移植术后(PRT)1例。结果共35支狭窄动脉25支行经皮腔内肾血管成形术(PTRA),9支行支架植入(PTRAS)治疗,1支由于肾动脉几乎闭塞,微导丝未能通过狭窄部位而治疗失败。本组技术成功率97.1%;AS性、FMD性、MA性RAS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0%、87.5%、40.0%,再狭窄率分别为13.1%、25.0%、40.0%;随访7个月~3年,5例治愈;17例改善;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22/30);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不同病因导致的RAS性高血压行介入治疗疗效明显:以FMD疗效最佳,AS疗效次之,MA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肾动脉狭窄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子.引起肾动脉狭窄的病因很多,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最常见,约占70%~80%.现将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6例ARAS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缺血性肾病(chronic isehemic renal disease,CIRD)是指因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孤立肾动脉狭窄或阻塞(〉160%),引起肾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从而导致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脏疾病。引起CIRD的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大动脉炎等。随着人口老龄化,CIRD已经成为引起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彭婧  韦拔雄  廖红兴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27-28,封3
目的探讨肾动脉狭窄的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9例肾动脉狭窄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果1例(3.4%)为动脉粥样硬化,2例(6.9%)为纤维性增生,26例(89.7%)为大动脉炎。结论通过本研究提示,在我国肾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大动脉炎。肾自体移植术时送检的髂内动脉可呈现大动脉炎早期的病理改变,手术的远期疗效有必要进一步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动脉狭窄的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9例肾动脉狭窄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果1例(3.4%)为动脉粥样硬化,2例(6.9%)为纤维性增生,26例(89.7%)为大动脉炎。结论通过本研究提示,在我国肾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大动脉炎。肾自体移植术时送检的髂内动脉可呈现大动脉炎早期的病理改变,手术的远期疗效有必要进一步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7.
卢拥华  秦辉  冯小坚 《微创医学》2012,7(4):440-441
肾动脉狭窄患病率约占高血压的1%~3%[1],主要临床表现是高血压和(或)肾功能不全。主要病因有纤维肌营养不良、大动脉炎、肾动脉粥样硬化,其中肾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老年人,而大动脉炎及纤维肌营养不良则多见于育龄妇女。我们在临床上发现一名青年男性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肾病(ischemie nephropathy,IN)是由于双侧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或孤立性肾动脉狭窄(≥60%)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继发性肾脏损伤[1].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包括肾间质纤维化,肾萎缩,肾内血管损伤及肾硬化,肾脏瘢痕形成等.IN的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各种纤维肌的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等,而肾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引起IN的最主要原因,约占总数的60%~75%,其中50岁以上的RAS病人中,大约95%的患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其他血管疾病(包括中风和心肌梗塞)生存率的提高,IN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充分重视IN的诊断和治疗就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9.
叶茂 《西部医学》2017,29(3):423-426
【摘要】 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的病变,是我国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的首要病因。经皮经腔肾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renal artery angioplasty,PTRA)及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renal artery stenting,PTRAS)曾作为ARAS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几个大型随机临床试验得出介入联合药物治疗并不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结论而引发广泛争议,使得ARAS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实际问题。近年来新的国内外研究显示,保证介入治疗疗效的关键在于预测评估和适应证的把握。本文就ARAS介入治疗的争议、新型预测指标及适应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景良  崔进国 《医学综述》2013,19(18):3422-3424
目的 评价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入住的53例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3例患者接受综合性介入治疗,即对于大动脉炎肾动脉闭塞(RAO)患者,首先采用肾动脉穿通术,开通成功后接受肾动脉形成术或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于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RAS)患者,首选肾动脉形成术进行治疗,对于效果不理想者采用肾动脉支架植入术.随后对介入治疗成功率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例RAO患者中,30例行肾动脉穿通术成功后接受了肾动脉形成术或肾动脉支架植入术;3例肾动脉穿通术未成功;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0.9%.20例RAS患者,16例成功接受了肾动脉形成术;另外4例肾动脉形成术不理想,随后接受了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综合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为94.3%.随访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对于术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相差不大(P>0.05);血清肌酐水平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下降到手术前的80%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也显著升高(P<0.05),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相差不大(P>0.05).结论 采用综合介入治疗法治疗大动脉炎肾动脉患者的疗效显著,可在今后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