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念珠菌与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快速分离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细菌L型的报道日渐增多,但国内尚未见有真菌L型的正式报道。鉴于系统性念珠菌病血培养阳性率很低,推测是否真菌也存在它的L型。故本文采用酮康唑在高渗培养基上连续诱导白念珠菌C_(1g),体外成功地获取一株部分缺壁的白念珠菌C_(1g)~8,并对其生物特性加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的诊断念珠菌病的方法。方法:以改良的煮沸法提取DNA,对30例真菌学鉴定阳性的临床标本同时进行PCR。结果:直菌形态学鉴定与PCR具有较满意的一致结果。结论:该方法简便,快 ,特异,可用于念珠菌病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5.
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粘附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都柏林念珠菌(candida dubliniensis,CD)和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的粘附能力。及4%小苏打液和0.2%洗泌肽对CD和CA粘附力的影响。方法:检测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e,OLP),非糜烂型OLP和健康对照组3种不同来源颊粘膜上皮细胞(buccal epithelial cells,BEC)。经0.2%洗泌汰和4%小苏打液体外处理前后,BEC上粘附孢子数。结果:(1)处理前,3种不同来源BEC上,粘附CD孢子数显著高于粘附CA的孢子数。(2)糜烂型OLP和非糜烂型OLP来源的BEC上,粘附的孢子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3种不同来源BEC经0.2%洗泌汰和4%小苏打液处理后,其上粘附的孢子数显著减少。结论:(1)CD对BEC粘附力比CA强;(2)4%小苏打液能降低CD和CA对BEC的粘附,4%小苏打液和0.2%洗泌汰在降低念珠菌对BEC的粘附上,具有相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可以导致黏膜和系统感染。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真菌药物数量有限,长期广泛应用于临床所导致白念珠菌的耐药现象越来越普遍,耐药程度也越来越高。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高适应性导致了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是白念珠菌对环境应激的一种体现。本文对应激反应通路作了总结,并着重从应激反应角度阐述了白念珠菌的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念珠菌病已成为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病人的并发症之一。虽然热带念珠菌、类星形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解脂念珠菌等也可致病,但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也是院内感染的常见菌之一。随着条件致病性真菌的不断分离,只有以快速、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把白念珠菌与其他念珠菌分开,才能适应临床需要。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少工作并取得  相似文献   

8.
三株抗白念珠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以及系统性念珠菌病早期诊断奠定基础。方法 :运用细胞融合、间接ELISA、IIF、SDS PAGE及免疫印迹等技术 ,制备并鉴定抗白色念珠菌单克隆抗体。结果 :建立了3株分泌抗白念珠菌胞壁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1B5、3E8、4C7 ,亚类分析显示1B5为IgM ,3E8和4C7为IgG1,3株单抗皆能使白念珠菌孢子和芽管染上荧光 ,1B5单抗能识别白念珠菌胞壁外膜上分子量约为32×103u抗原成分。结论 :制备成功3株抗白念珠菌胞壁外膜成分单克隆抗体 ,其中1B5单抗是抗白念珠菌胞壁外膜上分子量约为32×103u抗原成分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9.
10.
2001年5月-2006年5月,我院共接诊门诊咽部及下咽部白念珠菌感染13例,均在2周内治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用白念珠菌诱导小鼠胸腺内细胞凋亡 ,对其发生部位和累及的胸腺内细胞表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静脉注射白念珠菌入小鼠体内 6h后 ,开始出现胸腺细胞凋亡 ;1 2h ,1 8h和 2 4h胸腺凋亡细胞百分率不断增加 ;CD3+和CD8+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 ;胸腺内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皮质区 ,而髓质区则少。表明白念珠菌能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 (主要是未成熟CD3+CD4+CD8+细胞及少量成熟的CD3+CD4- CD8+细胞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内使用雌激素对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单纯性SUI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雌激素阴道给药治疗,连续使用15次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38例中31例(81.6%)患者症状减轻,而对照组仅10例(26.3%)患者症状减轻,两组患者在症状缓解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尿失禁量均显著减少(P<0.05),但观察组减少更明显(P<0.05);阴道使用倍美力后有5例(13.2%)患者反应有阴道局部的痛痒感、灼热感及阴道溢液增多。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内使用雌激素对轻中度SUI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雌激素受体(ER)在育龄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妇女阴道组织中的表达,为绝经泌尿生殖道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因妇科良性疾病行阴式或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61例(育龄期24例,围绝经期18例,绝经后期19例)患者的阴道前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及免疫组化(IHC)方法检测3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ERα、ERβ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3组阴道壁组织中均有ERα和ERβ表达,而且在3组中ERα和ERβ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ERα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育龄期妇女(P<0.05),而且绝经后妇女ERα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围绝经期妇女(P<0.05);而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ERβ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育龄期妇女(P<0.05),同时绝经后妇女ERβ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围绝经期妇女(P<0.05)。[结论]绝经影响阴道组织中ER的表达,育龄期正常的阴道组织到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萎缩的阴道组织中ER的表达差异可能与绝经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阴道和输卵管管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个月)15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去卵巢加雌激素组。后两组切除双侧卵巢,卵巢加雌激素组给予雌激素,处死大鼠取阴道和输卵管,观察阴道和输卵管壁各层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对上皮的厚度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去卵巢大鼠阴道和输卵管明显细瘦萎缩,壁变薄,输卵管上皮细胞明显变矮小,阴道上皮厚度与假手术组和加雌激素组比较0.01%@ 1004-711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LZD)治疗期间发生贫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LZD治疗且监测血药浓度的1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ZD诱发贫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1例(占19.2%)患者被评估为LZD相关性贫血,LZD治疗期间,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GFR<60 mL·(min·1.73 m2)-1](OR=3.47,95%CI:1.49~8.13,P=0.004)以及药物谷浓度≥7 mg·L-1(OR=2.87,95%CI:1.11~6.93,P=0.024)者发生相关性贫血风险更高。结论:LZD相关性贫血与肾功能及体内药物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认知的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43例伴颈动脉狭窄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并与41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术前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MMSE)评分[(26.33±1.94)分]、记忆力、执行能力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术前比较,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术后1月[(27.17 ±2.15)分]、术后6月[(27.78±2.12)分]、术后12月[(28.15±1.98)分],及记忆力、执行能力大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病1周内)大部分认知功能损害较重,介入治疗12月后大都恢复正常,其机制可能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琼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2):307-307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护理配合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2例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的护理配合体会。结果检查前必要的心理疏导、检查中密切的护理配合、检查后的护理指导对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有很大的帮助。结论在经阴道超声检查中熟练掌握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护理配合对检查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深部雾化吸入器进行氧气雾化湿化在气管切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深部雾化吸入器进行氧气雾化湿化。对照组使用喉罩式雾化器进行氧气雾化湿化,辅以气管内滴入湿化液。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的粘稠度、胸部X线、痰培养的结果。结果实验组不同时间痰液粘稠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胸片感染征象少于对照组,痰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深部雾化吸入将更适用于气管切开病人的气道湿化,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53例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成功置入CRT系统,术后常规应用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随访1~80个月,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结果。结果:7例死亡,其中5例为心源性死亡,2例为非心源性死亡。心源性死亡主要是心功能恶化和心律失常所致。心功能恶化与基础心脏病和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结论:CRT患者的死亡有多种类型,其中心源性死亡与基础心脏疾病和术后房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