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晨峰是否超过23.58mmHg分为晨峰组(60例)与非晨峰组(60例),均予以替米沙坦80~160mg/d治疗6月,治疗前后行动态血压、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与血压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左室肥厚发生率(36.7%比51.6%)、左房内径扩大率(26.7%比41.7%)明显升高(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晨峰组经替米沙坦治疗6月后收缩压(SBP)差值[(32.7±4.2)mmHg比(21.2±6.7)mmHg]、舒张压(DBP)差值[(20.3±3.6)mmHg比(13.5±7.4)mmHg]明显降低(P〈0.01),而非晨峰组SBP、DBP差值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两组替米沙坦治疗6月后左室重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心脏重构密切相关,替米沙坦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24例,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23.6 mmHg 分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所有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 HRV 时域参数大小。结果 (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 HRV 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显著降低(P<0.01);(2)按 HRV 时域参数 SDNN≤50 ms 程度统计,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3)按 HRV时域参数100 ms>SDNN>50 ms 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程度越大,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降低越明显,提示自主神经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血压晨峰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124例,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23.6 mmHg分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所有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V时域参数大小.结果 (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显著降低(P<0.01);(2)按HRV时域参数SDNN≤50 ms程度统计,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3)按HRV时域参数100 ms>SDNN>50 ms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程度越大,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降低越明显,提示自主神经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发生卒中、左心室肥厚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关系。方法对280例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分为:晨峰组患者96例(MBPS≥35 mmHg),非晨峰组患者184例(MBPS35mmHg)。采集患者卒中病史,同时行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指标,探讨血压晨峰与发生卒中、左心室肥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晨峰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40.6%,非晨峰组发生率为28.3%,两组卒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晨峰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54.2%,非晨峰组发生率为40.2%,两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晨峰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为65.6%,非晨峰组发生率为52.7%,两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血压晨峰患者卒中、左心室肥厚、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增高,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血压晨峰,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按照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中的择时给药,探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 采用180-EA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动态血压监测法筛选出206例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采取常规的上午8时给药;B组采取晚上睡前给药,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24 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24 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B组的夜间血压及血压晨峰下降明显,且能恢复昼夜节律与治疗后的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对明显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时间治疗可以更好的纠正夜间高负荷血压、抑制血压晨峰、恢复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6.
探讨年龄,高血压、平均动脉压和晨峰血压等因素对老年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325例老年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225例)和非高血压组(100例),对两组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非高血压组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异[(10.82±2.72)mmHg比(14.18±2.98)mmHg]和舒张压变异[(8.12±1.83)mmHg比(9.05±1.94)mmHg]明显增加(P均<0.01);但其收缩压的变异性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t=1.277,P=0.21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晨峰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呈明显正相关(r=0.342,P<0.05),平均舒张压和舒张压变异呈明显的正相关(r=0.323,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是增加的,晨峰血压和平均舒张压是老年收缩压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对47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A组)、50例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B组)及4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C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A、B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脉压(24 h 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高于C组(P均<0.05);同C组比较,A、B组存在更高的血压节律异常及晨峰现象(P均<0.05).B组24 h SBP、24hPP均高于A组(P均<0.05),A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高于B组(P<0.05).A组血压晨峰发生率高于B组(P<0.05),两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压持续升高、脉压增大、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及血压晨峰现象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及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更多存在血压晨峰;脑梗死患者收缩压较冠心病患者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2例,据24h动态血压分晨峰组(MBPS组,128例)与非晨峰组(非MBPS组,164例),检查血脂、空腹血糖、肌酐,计算人体质量指数(BMI)、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非MBPS组比较,MBPS组24h收缩压(SBP)[(138.2±13.2)mmHg比(153.1±12.1)mmHg]、白昼SBP[(143.3±12.7)mmHg比(158.2±9.1)mmHg]以及夜间SBP[(136.6±9.4)mmHg比(150.7±10.1)mmHg]均明显升高(P<0.05),LVMI[(101.76±34.45)g/m2比(138.13±37.6)g/m2]、颈动脉IMT[(0.84±0.11)mm比(1.35±0.35)mm]均明显增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LVMI、IMT呈正相关(r分别=0.688,0.524,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加重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2组:血压晨峰值≥5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晨峰组,血压晨峰值<55mm Hg为非晨峰组,每组40例,均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晨峰组24h、昼间、夜间收缩压及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组LVMI明显高于非晨峰组;左心室肥厚比例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2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测定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与非晨峰组相比较,晨峰组凌晨收缩压、脉压较高,QT离散度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晨峰组的左室肥厚发生率为56.8%,非晨峰组为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晨峰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中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YL  Xie ZQ  Deng Y  Lin ZQ  Wu ZQ  DU ZY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2):1030-1033
目的 研究中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发生情况与血压变异性、降压药物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或体检的中老年军人进行问卷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35 mm Hg(1 mm Hg =0.133 kPa)分为晨峰组(101例)和非晨峰组(420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中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发生率为19.4%,其中老年和超高龄患者血压晨峰患病率高于中年患者(18.9%、21.8%、5.6%,P<0.0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具有较高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32.8±13.3) mm Hg比(128.8±13.3)mm Hg]、空腹血糖水平[(5.96±1.59) mmol/L比(5.68±1.22) mmol/L,P<0.05]以及24h血压变异性;服用利尿剂组晨峰发生率较未服用组高(27.4%比17.6%,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出现血压晨峰现象,空腹血糖水平、24h血压变异性可能是血压晨峰的影响因素,利尿剂可能不利于血压晨峰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NF-κB)、血清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及血压晨峰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 (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血压晨峰组58例,非晨峰组42例)的NF-κB活化表达率;(2)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MP-9水平;(3)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情况;(4)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晨峰组反映炎症水平的血清MMP-9、单个核细胞NF-κB活化率较非晨峰组明显升高。晨峰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较非晨峰组明显增厚,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的血清MMP-9水平与单个核细胞NF-κB活化率呈正相关。血清MMP-9、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化率分别与其CCAIMT、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压晨峰可能导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炎症因子MMP-9、单个核细胞NF-κB活化水平升高,加重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通过调整降压药物控制病人血压晨峰程度可减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清晨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监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morning blood pressure,MBP),检测清晨高血压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对心脑肾靶器官的影响,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方法对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利用动态血压测定仪进行血压分析,分为血压晨峰组36例与非晨峰组34例;依据超声心动图计算心肌左室质量指数(LVMI),尿微量清蛋白及肌酐并计算2者比值(ACR),以颅脑磁共振或CT筛查脑梗死。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的BNP、LVM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ACR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出现脑梗死24例,非晨峰组出现脑梗死14例,晨峰组与非晨峰组脑梗死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MBPS与心脑肾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因此应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服药时间,减少血压晨峰时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黄红  周燕  李惠仙  李燕  张静  马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5-4887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血压晨峰组(136例),非血压晨峰组(124例),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缺血性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压晨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增加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表现及特点。方法:连续入选自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患者分为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A组)和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B组),其中B组患者又分为B1组(Hcy20μmol/L)和B2组(Hcy≥20μmol/L)。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两种类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入选高血压患者242例,其中H型高血压组(B组)患者136例(56.2%)。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非勺型和反勺型者均明显增多(非勺型:75.7%vs.34.9%,P0.001;反勺型:33.1%vs.18.9%,P=0.017),晨峰血压水平明显升高[(169±10)vs.(160±7)mmHg(1mmHg=0.133kPa),P=0.036]。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B2组患者反勺型血压明显高于B1组(43.8%vs.23.6%,P=0.013),晨峰血压水平也明显高于B1组[(174±9)vs.(166±9)mmHg,P=0.042]。结论: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表现为非勺型及反勺型者明显增多,晨峰血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5例,同时行动态血压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行心脏彩超检查.按照动态血压晨峰值分为晨峰组和对照组,分析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 晨峰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897,95%CI 0.705~5.103),晨峰组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9.653,95%CI 1.178~79.135).结论 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合并高血压(HBP)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冠脉造影、动态血压与心电同步监测等相关检查诊断为CHD合并HBP患者154例,依据24h平均脉压(PP)将其分为A、B两组,A组PP<50mmHg、B组PP≥50mmHg,对比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三支病变发生率及病变血管支数显著高于A组,p<0.01;B组患者双支病变发生率、冠脉狭窄积分、冠脉狭窄程度均高于A组,p<0.05;B组患者ST-T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采用24h动态血压和心电同步监测CHD合并HBP患者,发现脉压变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呈正相关,表明PP是一项较为可靠且简便易行的客观评估CHD预后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62例患者分为A纽82例(〉60岁),B组80例(〈60岁),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同时测定24h动态血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老年高血压具有是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及并发症多的特点;(2)A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B组;(3)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与老年高血压的特点,特别是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有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升高,提示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心血管系统有影响,导致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特征性的变化,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测定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监测及治疗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病及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分析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及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对 30 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并根据年龄分为 :A组 (对照组n =16 1) ,年龄 <6 0岁 ;B组 (观察组n =14 6 ) ,年龄≥ 6 0岁。两组中又根据是否合并脑卒中 ,进一步分为 4个亚组A1 、B1 组 (无脑卒中 ) ,A2 、B2 组 (脑卒中 )。结果 B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脑卒中 ,其血压昼夜节律性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B组脉压 [B1 组昼脉压 5 2 .9mmHg(1mmHg =0 .133kPa) ,夜脉压4 9.4mmHg;B2 组昼脉压 5 3.2mmHg ,夜脉压 5 3mmHg]较A组脉压 (A1 组昼脉压 4 3.6mmHg ,夜脉压 4 0 .3mmHg ;A2组昼脉压 4 7.2mmHg ,夜脉压 4 4mmHg)明显增大 (P <0 .0 5 )。B2 组夜间收缩压 (12 8.1mmHg)明显高于其余 3组 (A1组 117.4mmHg、A2 组 12 1.1mmHg、B1 组 12 0 .7mmHg ,P <0 .0 5 )。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态脉压增大及夜间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左心室肥厚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脂、血糖、肾功能、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MAU)等指标检测,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晨峰血压分为:晨峰组患者62例(MBPS≥35mm Hg),非晨峰组患者118例(MBPS35mm Hg)。比较研究两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及检验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并发糖尿病人数、血脂、血糖、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P0.05);晨峰组晨峰SBP和DBP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高于非晨峰组(53.2%vs 41.5%,P0.05);晨峰组出现左心室肥厚的风险是非晨峰组的2.7倍;晨峰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发生率高于非晨峰组(67.7%vs 55.1%,P0.05)。晨峰组出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的风险是非晨峰组的2.5倍。结论老年高血压血压晨峰患者左心室肥厚、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发生率增高,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血压晨峰,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