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死观教育的提出和兴起是现代人反思生存的必然产物,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因其专业学习以及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对其开展生死观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1现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一般意义 生死观就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2.
生死观是人对生命存在和死亡的全面理解。生死观教育,“是通过生与死的连接,建立起生与死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死亡的本质与意义,建立生命因死亡的神圣性与生命的尊严,引导受教育者由死观生、向死而生、提高生命与死亡的品质,从而推动完美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伦理内涵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尊重生命、善待死亡、恬淡物欲、崇尚自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等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生死观的伦理内涵,对现代人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健康和谐的生命观和人生观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生死观教育的兴起是人们反思生存的必然产物,始于欧美地区20世纪50年代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20世纪70年代生死观教育在欧美得到普及,紧随其后我国台湾、香港对生命教育也给予了极大关注.相比之下,大陆“生死观”教育滞后,随着大学生轻生、自杀、伤人、杀人事件的日益增多,人们开始反思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方面的缺位,要求改进大学生生死观教育,开设生死观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轻生、自杀进行心理干预,使大学生珍爱生命,形成关注生死体验的理念,从根本上防止大学生轻生现象.  相似文献   

5.
儒家生死观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应当以坦然的态度正确面对;儒家肯定生命的价值,又对死亡持泰然处之的态度,追求死亡意义的伟大性。而安宁自然死符合儒家的"安死顺命"与重视生命意义的思想,其提供的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符合儒家的"仁"道思想。所以,安宁自然死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现实接受土壤。  相似文献   

6.
医学生的未来职业关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生死观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在现阶段医学教育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医学院校对生死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此,医学院校需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并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实现医学人文关怀理念的回归与重建。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思想观念闪烁着中国古代先人的高度智慧,研究庄子的生死观对现代人的健康仍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伊壁鸠鲁的生死观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古希腊自然主义的原子论和感觉主义的认识论。他主张人要坦然面对死亡,通过解释死亡的真实含义,将死亡与感觉的痛苦相分离,破除人对死亡的恐惧之情。他主张人要用理性思维面对欲望,要追求快乐生活。他的生死观有助于人们理性对待生死,缓解死亡焦虑,使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正确地甄别欲望与需求,有助于个体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医学伦理生死观作为人们“生命”和“死亡”的根本看法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种生命价值观和死亡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又是维系于人们在“生命”和“死亡”问题上的价值取向的。在“生命”和“死亡”的价值取向上,传统的人道主义具有重大影响。人们深信:人的生命是最宝贵和最神圣的.医务人员的职责就是无条件地维护生命、预防死亡。传统医学伦理生死观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绝对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这种人道主义价值取向,对于维持人的生命,推动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使医生和医学赢得了社会的信赖和…  相似文献   

10.
夏媛媛 《医学与社会》2012,25(12):86-88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生命与死亡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方法:随机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南京市某医科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本科医学生,调查结果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结果: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命,但有部分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理论阶段;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对待挫折、死亡与自杀,但对待挫折的手段较单一,部分学生有消极情绪;高校生死教育缺乏,与学生的需求有较大差距。结论:应从社会及学校两方面共同努力,发展并完善生死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阐述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救治所面临的窘境和误区,以新的思路分析、探讨姑息治疗和宁养服务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重大意义,论证湖南省亟待建立的疼痛治疗中心和临终关怀医院对和谐社会的建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呼吁尽早开展生死观教育.  相似文献   

12.
儒学语境下的"生命"概念与当代生命伦理学所谈的"生命"概念不同,儒家所谓的"生命"并非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表现为一个具有丰富哲学内涵的概念系统。它由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追究生命的本源和究竟,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指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超越路向,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哲学。通过对生命哲学中生命观、生死观以及养生观进行解读,为当今生命伦理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摘要在简述生死教育及其意义的基础上,针对湖北省某医学院校生死教育存在的诸如社会支持度不强,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提出在开设生死教育课程时,应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增强医学生对生命体验感受,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4.
尤吾兵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116-117,125
“儒、道、佛”生死观蕴涵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生死伦理的主要元素,但三者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生死本体论不同:儒家以“仁”、道家Ⅸ“道”、佛家以“佛”为生死本体;生死价值论的不同:儒家重生的价值、道家生死价值等同、佛家重死的价值;生死态度的不同:儒家好生恶死、道家善生乐死、佛家恶生主死;生死超越论的不同:儒家由生观死、道家由死观生、佛家弃生观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可以为生命伦理学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从生命伦理学的视野探讨儒家的生死观、天人整体观、人伦秩序原则和儒家的见利思义原则,吸取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其糟粕,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红  祁成梅 《新疆医学》2002,32(5):102-103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对待生与死的观念也要随之拓宽与深化,使人生不仅能有优生,也能得到优死,临终关怀是用各种切实有效的办法使病人消除心理障碍接受各种给他躯体的和心理的信任使他们正视现实,摆脱恐惧,以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变迁,尊严死的出现与传统孝道文化产生了冲突,使得尊严死的推行遇到了挑战:孝道观念束缚、亲情观念约束、乐生恶死观念限制,强大的文化惯性。只有对以上挑战作出批判性分析,才能从传统观念、生活方式、代沟这三方面有效应对孝在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进而厘清人们孝意识,使孝发挥应有价值,通过积极孝行实践优化生命情态。  相似文献   

18.
尸体解剖是医学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器官移植是拯救生命、恢复健康的重要方法。在我国,因相关体制不健全和民众捐献意识淡薄,遗体和器官来源匮乏,长期制约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如何加强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遗体、器官捐献理论系统科学地阐述民众在该项工作中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的总结研究,建立一套适合国情、深入浅出的理论体系,利用科学理论逐步改变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该理论主要包括开展死亡教育,建立科学生死观、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环境变迁、人际关系、学习兴趣、价值取向等诸多问题困扰着大学生脆弱的心灵,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与调节,就可能出现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和顺利完成学业.本文对我校2006级2281名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由死而观生的中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传统中医对待死亡本质的看法,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死后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比较了中医生死观与西医生死观的差异及其在安乐死、养生观等问题上的反映。本文认为,传统中医的生殖观的特点是:在死亡概念上重人的精神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丧失;在对待死亡态度上,乐天如命,安时而处顺;对策恶疾等迫生状况,认为迫生不如死,如命当夭折,便不以人助天;中医亦关注死亡的判断问题,但它的目标在于远于死而近于生;中医贵生重己,但以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