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弗尼斯弧菌原名为产气河弧菌或河弧菌生物型Ⅱ型 ,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新的致病性弧菌之一 ,主要引起感染性腹泻及食物中毒。 2 0 0 0年 8月 ,我们在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检测工作中 ,从一餐饮业人员检出一株产色素的革兰氏阴性弧菌 ,经初步鉴定其生物学性状符合弗尼斯弧菌定义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培养基 碱性胨水 ,克氏双糖 ,营养琼脂 ,TCBS培养基等 ,均由江苏省万石培养基厂出品。1 2 菌株来源 ,自从业人员粪便中分离 ,菌号F2 0 0 0 0 15。1 3 生化反应 采用改良微量生化法 ,徽量管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福田区腹泻病哨点监测医院分离的145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病例的流行特征及血清分型,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腹泻病提供依据。方法福田区哨点医院门诊采集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病例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年龄段、流行季节及血清型别进行分析。结果 5 980份标本共分离到145株副溶血性弧菌,2008、2009年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32.41%、24.14%;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20~和30~岁年龄组,10岁以下年龄组少见。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病高峰在6-9月,血清型以O3:K6为主(64.14%)。结论本区腹泻患者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较高,以青壮年为主,O3:K6为优势血清型,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生规律,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一、病原在腹泻病或霍乱病爆发期,能从个别腹泻病人体内分离到与霍乱0:1血清不发生凝集的弧菌。在1950年代就有人非正式提名为“非霍乱弧菌”(Noncholera vibrio,简称NCV)或“非凝集性弧菌”(NonAggluting vibrio,简称NAG)。因NCV在形态学和生理学上与霍乱弧菌的古典生物型和Eltor生物型相似,当时人们就错误地认为是霍乱弧菌,然而NCV不与霍乱0:1血清发生凝集。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霍乱弧菌和NCV的DNA C+G%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很大的差距。1980年后,国内外文献已将NCV列为与霍乱弧菌同一水平的一群菌株。NCV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类霍乱弧菌病。国外已有从人、狗、猫、牛、羊、鸡体内分离到该菌的报道,国内如上海、成都近一年来也从金黄仓  相似文献   

4.
2005年9月,我们从1例急性腹泻病人标本粪便中,分离出1株拟态弧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从4251例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中检出弧菌315株,分离率为7.4%,其中弧菌属183株,气单胞菌属114株,邻单胞菌属18株,5~11月为检出率高峰期,符合我国致病性弧菌的发病季节性,即一般在5~11月流行.  相似文献   

6.
拟态弧菌(vibro mimicus)是1981年Davis等发现的一种新病原性弧菌。近年来国外报道人类感染增高,国内迄今未见报道。我们于1986年6月从一例急性腹泻患有粪便中分离到一株拟态弧菌,生化鉴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细菌性腹泻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省腹泻病常见细菌性病原的分布,指导防治腹泻病的工作,自1981年5月起组织腹泻病因监测协作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个县市,设立门诊腹泻监测点,按既定监测实施方案、统一病原分离(常规法)操作规程进行。从门诊腹泻病例中随机收取初诊者粪便检材,当日送检验室作分离痢疾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含NAG一种不凝集孤菌)。分两个阶段进行,1981年5~10月在5个市县试点,1982~1983  相似文献   

8.
我们于1990年在本厂区腹泻病源调查中,从一急性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河弧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了解部队腹泻病原的分布特点。方法采集某外出训练部队腹泻病人、正常人粪便标本和外环境标本 检测常见致泻病原体。结果检出致泻病原体 11种,腹泻病人的病原阳性率为 69.83%,病原作顺位依次为 A组轮状病 毒、克雷伯菌属和弧菌属,以前较少报道的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和枸橼菌属均有一定的检出率。 正常人的病原阳性率为 63.45%,检出的病原体种类较病人少,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轮状病毒;两种以上 病原混合携带现象较多见。克雷伯菌属在该监测人群中有较高检出率,弧菌在外环境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有较高的检 出率。结论A组轮找病毒、弧菌是引起南方战区部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条件致病菌是部队外出训练时重要的腹泻病 原菌;病人与正常人病原检出率接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了解部队腹泻病原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集某外出训练部队腹泻病人、正常人粪便标本和外环境标本检测常见致泻病原体。结果 检出致泻病原体11种,腹泻病人的病原阳性率为69.83%,病原体顺位依次为A组轮状病毒、克雷伯菌属和弧菌属,以前较少报道的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和枸橼酸菌属均有一定的检出率。正常人的病原阳性率为63.45%,检出的病原体种类较病人少,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轮状病毒。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携带现象较多见。克雷伯菌属在该监测人群中有较高检出率,弧菌在外环境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有较高的检出率。结论 A组轮状病毒、弧菌是引起南方战区部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条件致病菌是部队外出训练时重要的腹泻病原菌;病人与正常人病原检出率接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宁波市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构成和耐药性。方法采集2008-2011年宁波市11个县(市、区)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检测标本9256份,阳性率为37.52%(3473/9256),分离菌株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为沙门菌和气单胞菌。结论宁波市感染性腹泻病原构成复杂,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流行病原菌: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可用于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类志贺邻单胞菌为弧菌科邻单胞菌属,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引起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肠道病原菌之一。近年国内已有报导,但我省尚未见有报导。1987年6月29日我们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株类志贺邻单胞菌,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引起腹泻的不凝集弧菌100例检查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弧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由致病性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或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为了解夏季多发性腹泻病的致病性弧菌的分布和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从在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病人样本中,筛出100例不为O1抗血清凝集的不凝集弧菌,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并在北京市西城区防疫站的帮助下进行了非O1群霍乱弧菌的血清学分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日本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20%。自1950年大阪发生小沙丁鱼中毒分离得“嗜盐菌”(1966年国际弧菌命名委员会将致病性嗜盐菌列入弧菌属内)迄今,对本菌的细菌学特性、分类及本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和流行病学等方面已有较多的了解。国内1958年叶自儁等首先从某次吃烤鹅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排泄物及烤鹅中分离到溶血性弧菌,其后又有多篇报道。1978年9月18日上海某厂2,026人  相似文献   

15.
从600例肠道门诊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中检出弧菌细菌82株,检出率13.7%,其中副溶血弧菌60株,非O1群霍乱弧菌8株,溶藻弧菌3株,以拟态弧菌3株;气单胞菌8株,其中亲水气单胞菌6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对此82株致病菌所作的药敏试验提示,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对其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报告1991年夏季对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致病性孤菌的检查结果。在2080例患者粪便中分离出致病性弧菌375株,检出率为18.03%。其中以气单胞菌为主,占58.14%(218/375),副溶血性弧菌和类志贺邻单胞菌次之,分别为31.73%(119/375)、8.0%(30/375),其他弧菌占2.13%。表明在引起腹泻的病原菌中,致病性弧菌已占相当的比例。揭示在进行腹泻病人细菌学检查时,应重视对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7.
霍利斯弧菌(vibrio hollisae)是发现不久的一种新的病原性弧菌。近年来国外报道,此菌引起人类肠道感染日益增多。2003年6~9月,我们从腹泻患粪便中分离出2株霍利斯弧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弧菌进行分离鉴定。方法按照国标GB4789和有关规范对引起食物中毒的海鲜食品和临床病人进行检测。结果从22份临床病人肛拭子标本均分离出血清型为O3:K6的副溶血弧菌,而从其食用的海鲜食品中末分离到副溶血弧菌。结论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从病人体内分离出副溶血弧菌,但在所食用剩余食品中未能检出,也许副溶血弧菌在冷冻的海鲜食品中进入了“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而难以分离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在开展腹泻病的防治中,注意了新致病菌的调查,1979年在南部沿海的龙海县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部分不凝集弧菌,经系统的生物学特性鉴定后,判定其中17株为河弧菌,1983年初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508份标本进行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调查弧菌的生态分布状况,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对各类标本进行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对菌株进行溶血素、霍乱肠毒素测定和药物敏感实验,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腹泻病人粪便、海产品、外环境标本致病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33.57%、11.54%、65.52%,非O1群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最高。大多数外环境检出的菌株产生霍乱肠毒素。环境因素调查表明,在水温20℃~25℃、水PH值为6.0~7.0时致病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结论各类样标本中均广泛存在着多种致病性弧菌,大部分菌株产生溶血毒素和霍乱肠毒素。加强对海产品和外环境水等的监测工作,预防由该群菌引起的人群感染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