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通常认为CHF主要表现为血液动力学变化。随着近年来对CHF的深入研究,有作提出以神经激素模型代替血液动力学模型,从而引起人们对β-受体阻滞剂(以下简称β阻滞剂)治疗CHF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是血液动力学异常与神经内分泌激活相互作用形成的心力衰竭症候群。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本组观察卡托普利与β阻滞剂在治疗73例CHF时协同作用。并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其治疗目的是改善CHF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死亡率和延长寿命。研究证明血管紧张素质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有效地改善CHF的预后,有人认为ACEI在CHF的药物防治中已成为新的里程碑。现就有关问题分述如下: 1 ACEI对CHF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的影响 ACEI在6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迄今已开发75个以上品种,但仅有16个左右已用于临床。目前最常用的是卡托普利(CPT)和伊那普利(Enalapril,EN)。单剂口服CPT 30分钟内或EN 1~2小时内即可产生显著的血液动力学改善,表现为全身和肺血管阻力降低(2%~45%),右房压下降(20%以内),肺毛细血管嵌压降低(25%~50%),心脏指数、心输出量和心搏量增加(15%~40%),亦可不变,平均动脉压降低(10%~25%),心率不变或稍减慢(10%~15%)。还有研究证明CPT可降低心室收缩及舒张末内径。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CPT可增加冠状窦血氧含量,降低心肌氧耗。ACEI还可使CHF病人肾血管阻力降低,肾血流量增加17%。这些血液动力学、代谢及结构改善,可能是CHF症状改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以心肌收缩力减退和/或舒张功能异常合并一系列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为特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各种不同病因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均可出现CHF。在美国,心衰患约有400万人,而且每年约有40万人发生CHF。近年来我国CHF病人也有上升趋势。发生CHF后心功能Ⅳ级(NYHA)1年死亡率>50%。  相似文献   

5.
充血性心衰(CHF)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发展到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液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液动力学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两方面特征的综合征,是心血管病死亡和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如何采取措施纠正其代谢紊乱,避免心衰进一步加重、恶化是当今医学界的热点之一。随着近年  相似文献   

6.
陈永东 《广西医学》2002,24(4):509-513
充血性心力衰竭 ( CHF)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 ,是心血管病常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 ,CHF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改变及药物治疗已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和兴趣。传统上认为 CHF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变化 ,故治疗多针对血流动力学 ,即应用改善血管动力学的药物 ,避免使用对其有不良影响的药物。然而经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单纯纠正或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并不能阻止 CHF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 ,引导人们寻找血流动力学以外的病理生理机制。随着近年来对 CHF的深入研究 ,人们对 CHF的神经内分泌的改变越来越重视。有学者提出以神经激素模型代替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7.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志雄 《右江医学》2004,32(5):486-487
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研究的进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 ,CHF时不仅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 ,而且很多和心血管有关的内源性神经激素系统被激活[1 ] ,如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因此 ,CHF的治疗策略已经有了重要改变 ,开始强调对神经内分泌的干预作用[2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传统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art failure,CHF)治疗以“强心、利尿、扩血管”为其经典方案,随着CHF病理生理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激素在CHF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从此改变了CHF的治疗模式,即以“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9.
苏哲坦 《医学综述》1996,2(3):110-110
洋地黄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CHF)已200多年,然而直至最近20年才进行静脉用地高辛后数小时的中心血液动力学和神经体液作用的研究,证明地高辛不但有中等强度的正性肌力作用,且能调制心衰时的神经内分泌异常[1、2]。CHF的病理生理特点是神经内分泌活动增强,最显著的特点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3],表现为明显的循环正肾、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心钠素(ANT)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活性增高[3],一些报告表明CHF患者的寿命与血浆肾素、ANT的浓度升高相关,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与心功能的异常程度平衡。心衰者上述激素的高浓度伴有不良的预…  相似文献   

10.
<正>多数晚期充血性心衰(CHF)患者甲状腺激素代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T_3含量降低,血液动力学紊乱。T_3含量降低是CHF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评估,晚期CHF患者短期静注T_3对安全性和血液动力学影响。23例晚期CHF患者壶人或持续12小时静点T_3(总量0.15~2.7μg/kg)住院时平均左室射血分数0.22±0.01。连续12小时监测心律和血液动力学,用间接测热计测量基础代谢率。用超声心动仪监测基础或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过渡到注重调节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体液因素。但在CHF急性加重期,及时纠正其血流动力学障碍,使患者进入稳定期,仍然是治疗的关键血管扩张剂的应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本研究对比乌拉地尔与硝酸甘油治疗重度CHF的结果,观察乌拉地尔治疗重度CHF疗效。1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选择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导致重度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30例,心功能均达到Ⅳ级(NYHA分级)。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4岁。病因: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是临床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变发展到终末阶段综合征,也是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治疗模式也在不断转换与完善。在20世纪40~60年代主要是强心类与利尿剂的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认为血流动力学紊乱是心衰的主要原因,以心脏循环模式,广泛应用血管扩张剂及非洋地黄强心剂治疗;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提出神经体液模式,认为心衰不仅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而且也存在神经体液紊乱。又运用了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其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增加心肌收缩力为主要的治疗模式,转变为目前以改善神经激素异常,阻止心肌重塑为主的生物学治疗模式,即从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熊俊杰 《医学争鸣》2006,27(17):1631-1632
0 引言 临床上常规采用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放射性血管造影检查等手段鉴别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与肺源性疾病所致的急性呼吸困难,但在急诊环境中,上述检查手段无法达到方便、及时的要求. 血液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当心室壁张力增大时,从心室分泌释放,其浓度变化与心室受损程度、神经激素调节的状况及呼吸困难程度相关[1]. 我们检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血中BNP浓度,探讨其快速检测在鉴别CHF与肺源性疾病所致的急性呼吸困难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安新江  薛影 《河北医学》2000,6(9):830-831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 CHD)包括室间隔缺损 ( VSD) ,房间隔缺损 ( ASD) ,动脉导管未闭( PDA)等 ,是小儿 CHD最常见的类型。由于异常分流的存在 ,血液动力学改变 ,常导致不同程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 CHF) ,目前认为 ,CHF是伴有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异常的临床综合征 ,具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近年日益受到关注 ,但尚未见到对小儿 CHD合并CHF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观察报到 ,为探讨常见左向右分流型 CHD患儿心功能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 ,我们做以下观察 ,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全部 10 7例 CHD患儿为 …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疾病。CHF时患者的各种神经激素系统均呈明显激活,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从而引起CHF的进展。神经激素的激活随着CHF加重而变得更加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对神经激素系统的拮抗可减慢和逆转CHF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是一种常见的、一旦发生即进行性加重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综合征。一个世纪以来 ,心衰理论经历了心肾学说、血流动力学学说、神经激素学说到现代的心肌重构学说。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 ,已认识到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重构[1] 。1 心肌  相似文献   

18.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一旦出现CHF,大部分患者病情均会进行性恶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内分泌激素,近年来已用于CHF患者的贫血治疗并且明显改善预后.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最典型的特征是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CHF的主要典型特征是左室射血分数(EF)下降,也有研究~[1]显示,CHF患者血液脑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急剧升高。生脉注射液由红参、麦  相似文献   

20.
秦雷 《疑难病杂志》2007,6(10):608-609
近年来有关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进展很快。心力衰竭治疗模式先后经历了强心利尿阶段、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血液动力学阶段以及近年来被公认的神经-体液或神经-内分泌阶段。β-受体阻滞剂已经成为CHF治疗中拈抗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的干预药物之一。其在老年CHF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