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的影响及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片检查,同时行肩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根据Neer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比较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两种方法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并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经手术证实20例中Neer二部分骨折4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7例,普通X线片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55%(11/22),螺旋CT SSD、MPR结合二维CT横切面图像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90%(18/2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螺旋CT三维重建资料均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者,术前行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及决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3例,术前进行常规x线平片、CT平扫、利用CT平扫描数据构建三维模型,与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折的分型上进行对照分析.以明确骨折的Neer分型分类。根据肱骨近端骨Neer分型分类折选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术后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①CT三维重建模型可明确诊断及分型的比例显著高于X线平片(x^2=8.653,P〈0.01)和cT平扫(x^2=6.360,P〈0.05);②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84±0.57)个月,未发生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12月平均Con—stant—Murlev评分为(87.63±8.64)分。结论利用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肱骨近端骨折骨折分型准确,利于临床医生选择适当、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螺旋CT三维重建在修复颌面部复杂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修复颌面部复杂骨折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颌面部复杂骨折患者作螺旋CT三维重建,立体直观地表现骨折的断端、部位、移位情况及骨折端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依此准备长短大小与形态均恰当的微型钛板、钛钉,并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与手术切口。结果: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于50例清晰地显示出颌面部复杂骨折的状况,指引骨折的复位与坚强内固定术,42例牙颌功能与颌面外形获得完全恢复,8例获得基本恢复。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颌面部复杂骨折的三维立体解剖形态,有助于手术进路与切口的选择,和准确地实施坚强内固定术,可有效地减少外伤后颌面部的继发畸形。  相似文献   

4.
肘关节在发生骨折后,特别是粉碎性骨折及多骨骨折,累及关节面伴骨块游离,使正常的关节对合关系丧失,常规X线平片检查很难显示关节面及骨块移位情况。16层螺旋CT及重建图像可以在任意角度下观察肘关节骨折及关节各骨骼之间的解剖关系,为放射科医生和骨科医生提供了较全面的骨折程度及分型,对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有了较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38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手术前均行X线摄片,而后行螺旋CT三维重建并与手术对照。螺旋CT的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床速3~5mm,重建间距1.5~3mm。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地显示了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折的分型和碎骨的描述上较平片优越,与手术中所见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更为精确地显示胫骨平台的骨折情况,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eer于1970年根据肱骨近端骨折的受伤机制和移位情况对移位骨折提出了四部分分类法,为目前最常使用的分类方法。此分类法将肱骨上端分为关节面,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干4个组成部分,分类的根据是骨折移位部分的数量(〉1cm的移位或〉45^。的成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移位肱骨近端骨折47例.21例行闭合复位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PHN)内固定,9例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17例行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同定.结果 随访1~3年,平均1.5年.所有骨折在2~6个月内愈合,其中3例内固定松动后畸形愈合,1例发生肱骨头坏死.PHN内固定优良率为85.7%(18/21),LPHP内固定优良率为77.8%(7/9),异型钢板固定优良率为41.2%(7/17).结论 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需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手术是否微创及内固定能否允许术后早期和全面的康复训练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螺旋CT三维及四维重建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及四维重建显示关节内骨折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Picker 6000螺旋CT机对37例物损伤关节进行扫描,在Voxel Q工作站上进行三信表面遮盖法重建;以容积重建技术实现四维重建;使用关节解体处理技术以充分展示损伤的关节面;在Z轴及X轴上螺旋重建图像观察损伤细节。结果 三维及四维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所有病例的骨折细节;结合关节解体技术,三维重建逼真地显示了损伤的立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07例肱骨近端移位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学会的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健侧肩关节功能比较,患肩平均恢复幅度为:上举75.03%、内旋72.08%、外旋71.65%,完成7项日常生活动作能力82.27%。疗效依二、三、四部分骨折次序而降低。结论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治疗,应根据Neer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手术最好是采用局限软组织切开、用较小的内固定对骨折断端进行有效固定。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损伤类型、治疗方法及时间、伴发病、年龄、医师经验、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0.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肱骨近端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国内报道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5%[1],国外文献报道为4%~5%[2].其中85%为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经适当制动和早期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而约15%的移位骨折,需手术治疗.本院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采用Synthes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髋臼骨折多系高能量损伤,常伴髋关节脱位或/和股骨头颈部的损伤。由于髋关节骨折的类型繁多,局部解剖关系比较复杂,仅依靠X线片和CT二维扫描难以全面、直观、清晰地反映骨折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制订。我们2001年1月~2003年6月对39例髋臼骨折常规行X线片、螺旋CT加三维重建检查,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18~61岁,平均41.5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31例,挤压伤3例,高空坠落伤2例,砸伤2例,合并骨盆骨折6例,内脏损伤2例,脊柱损伤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后尿道损伤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的分型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42例踝关节骨折均行X线及CT三维重建检查,比较两者的检查结果,并根据CT检查结果确定最佳手术治疗方案.结果 CT三维重建诊断符合率为97.6%,X线为59.5%,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优于X线(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对判断踝关节骨折移位、分型诊断优于X线,对手术路径和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踝关节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2000年2月~2005年1月,对68例有移位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行CT三维重建,明确踝关节骨折的Danis-Weber分型,然后制定手术内同定方案,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结果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及工作站立体旋转观察,Danis-Weber B型41例,C型27例。68例患者获6~40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及骨折畸形愈合发生。疗效按Barid-Jackson评价标准:优34例,良29例,可5例,优良率为92.6%。结论CT三维重建能够逼真显示踝关节骨折的立体形态,对判断踝关节骨折部位、分型诊断及手术入路和复位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按Hirabayashi分型,节段型3例,连续型9例,混合型5例,其它型4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范围,厚度,形状。三维重建有助于手术入路设计,有助于理解骨化的复杂性。螺旋CT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最好的检查方法,应该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5.
CT三维重建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16.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发生率4%~5%,其中15%~20%为移位骨折。随着对肱骨近端骨折认识的加深,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自2002年8月~2004年5月共收治了13例肱骨近端骨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分析自2008—01—2012—10收治并随访的52例肱骨近端二部分以上骨折。采用有限切开、透视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骨缺损患者采用自体髂骨及人工骨植骨。结果本组获得随访8—25个月(平均15个月),肱骨近端骨折均得到了愈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5例,良18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82.7%。未发生断板、断钉,无肱骨头缺血坏死及肩峰撞击综合征。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骨缺损者取髂骨、人工骨植骨,根据骨折类型及稳定性等指导功能锻炼,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讨论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有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127例,其中内固定手术114例,肱骨头置换手术13例。男48例,女79例,年龄2l至75岁,平均54岁。采用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69例,(其中解剖颈骨折4例,外科颈骨折65例),三部分骨折47例,四部分骨折11例。所有二部分和45例三部分骨折分别行三叶草钢板或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及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nerus plate,LPHP)内固定,而2例三部分和所有四部分骨折均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humeral head replacement,HHR)。结果 术后随访4~48个月,平均17.1个月。内固定术后所有骨折均愈合,无畸形愈合。愈合时间为6~9周,平均7周。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未出现松动、脱位等现象。所有病例均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根据美国Michael Reese医疗中心评分标准,内固定术或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5%和70%。结论 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二部分骨折及多数三部分骨折可采用钢板内固定,而四部分骨折可一期行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8):1670-1674
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PHF)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其发病率逐渐增加。深入了解其解剖结构、骨折分型及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有助于理解骨折的形态及合理的临床治疗。本文针对PHF的流行病趋势、应用解剖、骨折分型、临床及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改良三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