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期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证候分布规律与不同年龄组的相关性,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3987例缺血性中风病人,按年龄分为4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回顾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频率最高的证型是痰湿证,其次是血瘀证,风证最低。两证组合形式出现最多,其中以痰湿证和血瘀证组合最多。以66~7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65岁以上组发病率明显高于65岁以下组。结论: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形态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关系。方法:将6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形态分为血管狭窄组和血管迂曲组,采集2组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统计2组中医证候积分,并对2组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比较。结果:(1)血管狭窄组患者中痰湿证19例(61.3%),其次为血瘀证13例(41.9%);血管迂曲组中气虚证17例(56.7%),其次为阴虚证13例(43.3%)。(2)血管狭窄组痰湿证候积分高于血管迂曲组(P0.05),气虚证候积分和阴虚积分明显低于血管迂曲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管形态有助于辨别中医证候,为中医学辨证提供了影像学客观指标支持。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不同地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常见的脑卒中事件,其急性期治疗是整个缺血性中风治疗的关键。辨证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性所在。中医学崇尚“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认为人适应自然而生存,同时自然改变着人。因此,在治疗上提出“三因制宜”的原则,其中“因地制宜”就是认为不同的地域状况导致相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征象,即证候不同,在治疗上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证候组合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分析100例缺血引起中风三个不同阶段的患者,从而对其演化规律进行证明与解释。结果: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急性期以两证组合内风加内火所占比例最多,恢复期以两证组合痰湿加血瘀所占比例最多,后遗症期以两证组合气虚加阴虚所占比例最多。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证候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主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资料来源]选取通辽市中医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所有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填写调查表(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充实制定)。[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问卷调查。②研究对象:年龄3585岁,意识清楚,符合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诊断标准。③诊断分型:确定风证、痰证、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等六种中医证候类型。[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临床出现频次并排序;根据症状评分进行证候分类,统计各证候出现频数,归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出现频率排序前10位:肢体瘫软,发病即达高峰,便干,头晕目眩,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耳鸣,口多黏涎,心烦易怒,神疲乏力等。证候出现依次为:火热证130例次(26.6%);风证128例次(26.2%);阴虚阳亢证80例次(16.3%);痰证57例次(11.7%);血瘀证52例次(10.7%);气虚证41例次(8.4%)。[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增加观察指标,深入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临床缺血性中风病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制定统一表格,采集283例受试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由课题组指派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已经入组的受试者,集中进行统一的证候评价,得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283例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经聚类分析,结合各证候要素在受试者中所占比例,可见,脑梗死受试者的主要证候表现均为气虚血瘀证.受试者中表现为二证相兼和三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三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痰湿”最多;四证并见的,以“内风+内火+血瘀+气虚”最多.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最常见的证候要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复杂,出现频率以二证、三证组合为最多,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和演变的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9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太原市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脑出血患者494例,研究证候要素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 494例脑出血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证候要素为痰,其次为血瘀、风、火,气滞出现最少;两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多...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相当于西医的脑梗死、脑梗塞,是脑组织因血管阻塞及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致局部脑组织坏死,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中风后遗留的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证的演变规律。方法:对400例72h内入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组合证侯发生频次及风痰证演变过程中证素加减情况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风痰证患者与NIHSS分值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证侯发生的概率是动态演变的,具有规律性,且无论在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风痰证都占有很高的比例。结论:风痰证在中风患者证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风痰阻络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这一结论为临床确立风痰同治的基本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67例5个时点(住院第1、2、3、7、14天)均进行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的痰热证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特点及不同演变形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点均以70%左右的概率保持原证候不变;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始终保持不变组与某个时点发生证候变化组相比,其NIHSS在入院第7、14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发生证候变化;痰热证的消失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有关,提示中风病急性期针对痰热证积极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中风后1年内各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统一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采集全国范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结果:内火证、内风证、痰湿证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血瘀证、内火证、气虚证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阴虚证与其余证候要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证候要素相互间存在明显正相关的主要集中于风、火、痰等实证上,“标实”之证易于相兼。  相似文献   

14.
韦必清  王树青 《光明中医》2012,27(11):2230-2231
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中风毒邪证的临床基本特征,为中风解毒疗法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我院2006-2011年急诊科就诊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例的证候类型区分痰邪证、火邪证、瘀邪证,对这些证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毒邪证型各占一定的比例,以痰瘀邪证发生的比例较高,所致的神经功能损害往往较重。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毒邪证型较为多样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临床解毒疗法须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均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观察比较不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瘀证证候积分、BI评分与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5、30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瘀证积分、BI评分与F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有效率为73.21%,观察组为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各项指标,提高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效率,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中医杂志》2009,50(9)
目的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19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经络患者入选,判定中医证型,并调研其危险因素,入院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测定疾病状态,观察2周和3个月的NIHSS、BI、MRS的变化情况.结果 不同中医证型脑卒中患者各危险因素的伴发率、脑卒中亚型的分布、入院时MMSE、NIHSS、BI、MR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期间NIHSS的减分值、人院后3个月期间BI的增分值和MRS≤3患者的增加例数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实证为主的中医证型NIHSS、BI、MRS优于虚证为主的中医证型.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卒中中经络患者的近期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属痰证、血瘀证者与缺血预处理的关系,以及对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79例)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情况调研;记录发病时中医辨证分型、颅内血流情况(TCD);以3月后的BI(barthal index)评估预后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证类分布情况,血瘀证109例,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辨证属痰证与血瘀证的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既往发生过TIA者,左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流速均低于既往无TIA者(P〈0.05)。预后方面,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痰证、血瘀证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无TIA发作者,痰证、血瘀证预后也无明显差异。但既往曾发生过TIA者预后(35.7%)好于无TIA者(23.8%)。结论既往无TIA者,起病后症状较重,中医辨证以痰证为主,而既往TIA发作者,血瘀证居多,提示介于缺血预适应与卒中发生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血瘀状态,而痰证与血瘀证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证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与基础,中医体质是疾病的易感性及预后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注重辨证-辨病-辨体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观的辨证观,探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医体质、证候特征及舌脉象特征,是中医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本文概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中医体质特征、证候特征及舌脉象特征,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针灸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选经用穴特点及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以CNKI、万方、Pub Med等数据库为资料源,收集近15年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文献,利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SS 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Clementine 12.0软件分析相关性。结果:临床类研究论文每年发表数目大致相同,无明显差异;治疗方法中以普通针刺(占16.37%)常见,多用针药结合等综合疗法;使用频次居前三的腧穴分别为合谷(LI4)、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手阳明大肠经应用次数最多,而使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相关性分析可知腧穴配伍中合谷-足三里最常见;聚类分析研究显示腧穴按治则分为三类:阴经论治、阳经论治、辨证论治。结论: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常用腧穴有其独特的规律,可在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缺血性中风病各证型的本质及演变规律,以筛选出能反映临床疗效的客观、敏感指标。方法:以泸州地区200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TXB2和6-ket o-PGF1α存在明显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结论: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