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永坚   《中国医学工程》2013,(5):140-141
目的探究并分析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腮腺出现病变及恶变的患者8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腮腺切除手术,在术后观察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分析患者的临床参数,并对其并发症等进行研究。结果 80例患者经患者在采用外科腮腺切除后出现并发症有面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腮腺导管断裂及残端处理欠佳所致腮腺涎瘘、耳颞神经综合征(味觉出汗综合征)、伤口感染、面部腮腺区的凹陷畸形等,并发面神经损伤患者较多。结论对患者采用腮腺切除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面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腮腺导管断裂及残端处理欠佳所致腮腺涎瘘、耳颞神经综合征(味觉出汗综合征)、伤口感染、面部腮腺区的凹陷畸形等,但应对面神经损伤的患者注意区别神经损伤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的范围及如何防止面神经损伤,肿瘤局部复发和涎瘘,方法:分析腮腺混合瘤98例的临床资料。按肿瘤所在的区域选择手术进路。结果: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范围可在腮腺浅叶内作局部广泛切除。随访1.5-15年,随访率90.8%。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涎瘘。出现暂时性面瘫9例。术后1.5-2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6例。3个月后恢复3例。结论:腮腺混合瘤手术范围可在腮腺浅叶区域进行局部广泛切除。面神经损伤,肿瘤局部复发和涎瘘均可防止。  相似文献   

3.
腮腺混合瘤又名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多见,其临床表现亦多样,术前不易确诊,术后易复发。我们对本院1984年1月至~2002年1月收治的126例腮腺混合瘤,就其临床表现、术前检查、手术方式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26例中男61例,女65例,男女之比为1∶1.07;年龄20~78岁,30~50岁多发;就诊病程十多天至38年。主要表现为局部无痛性、生长缓慢的肿块,无自觉症状123例,有轻微疼的3例,继发感染所致。肿瘤直径1.0~9.6cm;右侧腮腺区66例,左侧腮腺区60例;位于腮腺浅叶的104例,腮腺深叶22例。术前检查:腮腺造影20例,18例显示为…  相似文献   

4.
李孝仕 《安徽医学》2004,25(5):396-397
目的 分析评价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 5 6例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  5 6例中 ,肿瘤复发 4例 ,暂时性面神经损伤 9例 ,涎瘘 7例 ,耳颞神经综合征 9例。结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体积的大小及其在腮腺中的部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物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患者68例,对患者肿瘤部位、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和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腮腺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在肿瘤及腺体浅叶切除术、肿瘤直径大于4cm和肿瘤部位位于耳前区和耳垂下区时发生率较高,采用区域性切除术、肿瘤直径小于4cm和位于耳后区面神经损伤发生率较低。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与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和肿瘤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腮腺咬肌区外伤性面神经损伤一期端端吻合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腮腺咬肌区外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一期面神经端端吻合手术。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病因、治疗措施、面神经恢复、并发症等。所有病人至少随访62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6例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Ⅰ度,13例患者恢复至Ⅱ度,3例患者恢复至Ⅲ度。结论:腮腺咬肌区面神经损伤后,早期并准确的进行一期端端吻合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功能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26例,其中65例采用功能性切除术(A组),61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B组),术后随访1~8年,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26例患者术后仅A组肿瘤复发1例.A组面神经损伤、面部畸形、Frey综合征、耳垂麻木发生率均低于B组(P均<0.05),涎瘘发生率B组虽稍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功能性切除术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治疗效果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刁玉敏 《中原医刊》2001,28(4):51-52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6例腮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作临床病例分析。结果:诊断需结合临床及病理分型。首次手术切除的彻底与否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腮腺部分组织加瘤体切除的术式对116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进行治疗并分析。结果:该术式较原经典的浅叶加瘤体切除术具有术中创伤小、出血少,神经损伤少,术时短,术后面部凹陷畸形轻,并保存了患者大部分腮腺功能。术后随访1~6年,实际随访111例,1例复发,复发率0.9%。结论:腮腺部分组织加瘤体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区多形性腺瘤的成功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对于面神经的保护方法。方法通过总结并分析40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全部采用改良手术疗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受损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所引起的面神经损伤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腮腺混合瘤个体化手术治疗对面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造成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后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76例腮腺混合瘤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观察其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有26例手术后出现面瘫,占34%。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者面瘫发生率为22.2%,为暂时性面瘫;行腮腺浅叶和瘤体切除者面瘫的发生率为37.9%,均为暂时性面瘫;全叶切除者发生率为46%,1例为永久性面瘫。结论手术方式、手术范围、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王笑茹  薛景凤  霍峰 《河北医学》2006,12(3):261-263
目的:手术显微镜下行腮腺全切同时保留面神经,采用保护面神经外血管系及破坏面神经外血管系两种术式,研究其相关神经元胞体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方法:选用健康家兔,采用本体对照方法,模拟人腮腺全切术。实验侧手术显微镜下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保护面神经外血管系;对照侧镜下完成相同手术,但破坏神经外血管系。15只兔分为三组,术后2、3、4周分别取面神经核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术后4周实验侧面神经核内各种细胞形态正常;对照侧面神经核内线粒体变性、溶酶体明显增多,大部分细胞器失去正常结构。结论: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切除腮腺,保护面神经外血管系可避免或减轻因神经局部缺血造成神经核细胞逆行性变性所致的面瘫发生。  相似文献   

13.
Schwannoma in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is very rare. The tumour occurring in the intraparotid facial nerve is even rarer. A patient presenting with a parotid swelling with facial nerve paralysis is not pathognomonic of a facial nerve schwannoma. However it may occur because enlargement of the parotid, by any kind of tumour especially a malignant one can cause facial nerve paralysis. We report a case of an intraparotid facial nerve schwannoma, in a patient who presented with parotid enlargement and facial nerve paraly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面神经解剖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我科施行腮腺肿瘤切除术101例。面神经解剖86例(85.1%,86/101)。面神经总干解剖15例,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71例。3例恶性肿瘤和12例小腺瘤未行面神经解剖。腮腺局部切除12例,腮腺浅叶切除74例,腮腺全切除15例。结果:全组术后随访9~33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4例术后腮腺瘘,7~10d痊愈。1例永久性面瘫。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面神经解剖有助于完整切除腮腺肿瘤和防止面神经医原性损伤。美蓝染色可在术中有效识别面神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紧贴面神经的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处理。方法:2000年9月至2010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手术治疗的20例(21侧)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术中发现面神经与肿瘤紧贴,分离、保留面神经后行肿瘤及腮腺切除,病理观察与面神经紧贴部位的肿瘤包膜结构,术后随访观察有无肿瘤复发。结果:21侧与面神经紧贴的肿瘤均有完整包膜,其中5侧包膜菲薄但完整;3侧包膜内有肿瘤结节浸润,但未突出包膜。术中1侧肿瘤破裂,术后2.5年出现种植性复发,其余20侧术中未发生肿瘤破裂,经平均4.5年随访,均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与面神经紧贴的腮腺部位多形性腺瘤有菲薄但完整的包膜,细致分离并保留面神经是可行的,术中避免肿瘤破裂是预防种植性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报告3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转移累及颈动脉,术中保留预动脉,术后4~6d颈动脉破裂大出血。分析原因为伤口感染和颈动脉已被肿瘤浸润所致,提示受肿瘤侵犯的颈动脉不宜保留。  相似文献   

17.
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解剖特点。方法:采用血管乳胶灌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的方法,观察11例(22侧)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走行与分布。结果:面神经主干距皮肤浅,面神经分支纤细,面神经颊支与面横动脉在腮腺前缘处相邻。结论:在临床上行婴幼儿面神经解剖术时应从面神经主干开始,二腹肌后腹的乳突附丽处是寻找主干的明确标志。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刀联合美容切口对腮腺肿瘤手术面神经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150例腮腺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刀联合美容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电刀联合美容切口。比较2组术中术后指标、面神经肌电图、面神经功能分级、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d,2组波幅值明显低于术前,神经损伤变性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波幅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损伤变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2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声刀具有良好止血切割功能,联合美容切口可以减轻腮腺肿瘤切除术中面神经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嚼肌筋膜、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组织,以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方法对68例腮腺良性肿瘤,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分别采取解剖面神经总干、颞面干分支或颈面干分支做腮腺肿瘤的区域性切除术。结果 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涎瘘发生,保留耳大神经,耳垂及耳周麻木在6月~9月恢复,暂时性面瘫5例,术后1周~6月恢复。2例出现Frey’s综合征。术区凹陷不明显。结论改良术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较传统术式降低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改良向心性途径腮腺切除术治疗178例腮腺良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