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生型肝癌(P-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血供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P-HCC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管造影表现,总结其血供特点.结果 39例TACE术前血管造影发现有70支动脉参与供血,以39支(56.0%)肿瘤所在肝叶动脉供血为主,23例(59.0%)伴有31支(44.0%)肝外寄生性血管.TACE治疗前有无寄生性血管和肿瘤直径有相关性(x2=164.00,P<0.001),与部位无相关性(x2=7.358,P=0.061).TACE治疗后所有血管造影发现有131支动脉参与供血,31例(79.5%)伴有肝外寄生性血管;其中肝内动脉53支(40.5%),肝外寄生性血管78支(59.5%),新增寄生性血管47支,呈逐渐增多(x2 =4.278,P=0.039).TACE术后肿瘤易由近邻血管获得寄生性供血.结论 P-HCC肿瘤TACE治疗前后血供以肝动脉为主,肝外寄生性血管为辅.寄生性血管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其血供丰富,来源以就近为原则.TACE治疗后易形成新的寄生性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右侧膈下动脉(RIP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供血中的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并分析3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RIPA分支参与肝癌供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RIPA参与肝癌供血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35例RIP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肿瘤主要位于肝右叶,插管成功率达100%,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前壁22例,起自腹腔干开口处12例,起自右肾动脉1例; 9例患者第1次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时即发现RIPA供血癌灶,病灶均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直径较大,部分病灶呈浸润性生长; 17例患者第2次TACE治疗时发现RIPA供血癌灶; 6例患者第3次TACE治疗时RIPA供血癌灶; 3例患者第4次TACE治疗时RIPA供血癌灶;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所有RIPA参与肿瘤血供的侧支血管均栓塞成功。结论 RIPA是原发性肝癌重要的侧支血管之一,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选择性RIPA造影对于发现RIPA侧支供血的病灶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介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与其血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与其血供的相关关系。方法:对比37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前、术后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分析其血供与碘化油沉积的数量、部位的相关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碘化油主要沉积于动脉期明显强化的区域。肝动脉供血型肝癌碘化油沉积较好。易发生肿瘤组织变性坏死、肿瘤结节缩小。而肝动脉供血型肝癌伴发动静脉瘘形成、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肝癌碘化油沉积较差。结论:原发性肝癌血供与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肝癌动脉期螺旋CT表现,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血供特点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69例行至少3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技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疗效及预后随访,并与术前螺旋CT动脉期血供分型对比分析.根据术前动脉期肿瘤CT强化程度,将其血供分为富血供型(均匀强化型+不均匀强化型)和乏血供型(强化不明显型+无明显强化型).根据随访CT肿瘤大小改变、碘油沉积情况及有无新发病变,将近期疗效分为有效和无效.结果 69例中,近期有效27例,近期无效42例.在富血供中有效26例,无效14例;而乏血供中有效仅1例,无效为28例,富血供患者近期疗效优于乏血供(χ2=40.481,P<0.001).同时近期有效者的生存状况亦优于无效者(χ2=22.39,P<0.001),其6、12、24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30%,89.89%,50.24%和80.95%,45.28%,10.65%.结论 原发性肝癌动脉期血供CT分型与TACE术后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利用动脉期螺旋CT表现进行原发性肝癌血供评估,有助于临床预测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左侧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左膈下动脉(LIP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行L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资料与方法 对16例经DSA确认有LIPA 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其中,结节型15例,巨块型1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常规行腹腔动脉、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PVA)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DS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3例(81.2%):5例位于S3, 5例位于S2,3例位于S4.病灶位于肝右叶(S5)3例 (18.8%).16例患者LIPA TACE全部成功.8例进行LIPA化疗栓塞时发现肝动脉完全阻塞.2例术后发生左下肺叶盘状肺不张和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LIPA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的患者并且肿块位于肝左叶.栓塞LIPA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相似文献   

6.
内乳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IM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作IM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86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M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进行TACE。全部病例均曾行TACE治疗,16例曾行经皮微波固化治疗,4例有外科手术史。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行IMA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并摄肝区平片,观察肝区碘油分布及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病灶均为巨块型,均位于肝脏前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57例累及S4、S5、S8段,29例累及S5、S7、S8。80例为右侧IMA参与供血,5例为左侧IMA参与供血,1例为双侧IMA参与供血。86例参与供血的IMA栓塞全部成功。未出现皮肤损伤并发症。结论IMA参与肿瘤供血一般多见于过去曾多次行TACE的巨块型肝癌患者,且肿块位于肝前部。IMA TACE方法安全,技术可行,但应警惕皮肤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VC)-右心房(RA)癌栓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IVC-RA癌栓患者,行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之后行TACE.栓塞材料包括化疗药物-碘化油混合乳剂及颗粒型栓塞材料,栓塞的靶血管包括肝动脉分支、右侧膈下动脉、胃左动脉分支等.术后定期随访,酌情行进一步治疗.结果 17例患者共行TACE治疗45次,所有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17例患者IVC-RA癌栓均可见明确供血动脉,肝动脉分支供血12例,肝外动脉供血9例,其中胃左动脉1例,右侧膈下动脉8例.复查CT,15例患者可见IVC-RA癌栓内碘油沉积.1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2.9%、29.4%.结论 原发性肝癌IVC-RA癌栓血供丰富,主要供血动脉包括肝动脉、右侧膈下动脉,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IVC-RA癌栓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临床意义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4 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现肝外动脉供血5 1条 ,分别超选择插管行化疗栓塞。结果 :肝外动脉供血与肿瘤部位、大小密切相关。治疗三周后复查 ,肿瘤缩小 >5 0 %者 14例 (30 .4 % ) ;肿瘤缩小 <5 0 %而 >2 5 %者 2 2例 (47.8% ) ;肿瘤无明显变化 10例 (2 1.7% )。AFP下降 >5 0 %者 2 8例(80 .0 % )。肝功能损害轻 ,全部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肝癌有丰富的肝外动脉供血。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超选择性栓塞治疗 ,对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程序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在TACE发现肝癌非常规供血动脉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有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首次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及介入手术治疗报告.根据造影程序将其分为两组:A组526例患者常规行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B组850例只行肝总动脉的造影,均在明确病灶的供血动脉后进行TACE治疗.两组患者动脉造影时均在肿瘤染色不佳或无染色时寻找异位肝癌供血动脉,对肿瘤的供血动脉为腹腔干-肝总动脉之外的血管分别根据其起源进行分类及统计,并就两组的发现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现率的高低并分析产生此统计学差异的原因.结果 两组肝癌的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的发现率为A组14.1%(74/526)、B组8.9%(76/850);胃左动脉分支供血的发现率为A组6.7%(35/526)、B组3.3%(28/850);膈动脉供血的发现率分别为A组4.6%(24/526)、B组2.6%(22/850);腹腔干供血的发现率分别为0.5%(3/526)、0(0/850).此4组侧支血管的发现率A组均高于B组(P<0.05).而对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右肾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及脾动脉的肝癌异常供血的发现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程序性造影可以提高肝癌侧支供血动脉的发现率,特别是提高副肝动脉对肝癌供血的发现率,在提高肝癌的早期完全栓塞率,控制肿瘤的复发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DVCT)评估肝癌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0例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前2周行320排DVCT腹部CT多期增强检查,利用动脉期CT血管成像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观察分析,以DSA检查结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410例患者中经CT检查发现血供变异91例(100支血管),肝动脉解剖变异供血59例(62支血管)和寄生性供血34例(38支血管)。经DSA检查发现血供变异93例(102支血管),其中肝动脉解剖变异57例(60支血管)和寄生性供血37例(42支血管)。经CT指导后DSA共发现血供变异的95例(108支血管),肝动脉解剖变异和寄生性供血分别为59例(62支血管)、38例(46支血管)。以经CT指导后 DSA结果为对照,CT检查的病例数和血管支数检出准确率为95.7%(91/95)、92.6%(100/108);DSA检查的病例数和血管支数检出准确率为97.9%(93/95)、94.4%(102/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动脉解剖变异病例数和寄生性供血血管支数CT的检出准确率分别为100%(59/59)、82.6%(38/46),DSA检出准确率分别为96.6%(57/59)、91.3%(42/46)。结论 320排DVCT可以清晰的显示肝癌的供血动脉,提供充分并直观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解剖形态学信息,使TACE术前全面了解肿瘤的供血血管起源及其走行、形态,为TACE治疗提供供血动脉的精准预判,对TACE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 DSA 证实的存在肝外供血动脉的41例肝癌患者的64层 CT 资料。分别统计 CT 和 DSA 能检出的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数,将两者的结果进行 Kappa 一致性检验并分析。另总结有侧支性供血动脉的肝癌的 CT 表现特点。结果本资料75%(48/64)的肝癌肝外供血动脉能够通过 CT 正确检出。CT 与 DSA 相比,在对肝癌肝外供血动脉的检出上一致性好(k =0.62,P <0.05)。一些常规 CT 表现特点可对肝癌存在侧支性供血动脉作出提示性诊断。CT 指导后的 DSA 提高了对肝外供血动脉的检出率。结论64层 CT 对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有良好的检出能力,认真分析术前 CT 特征对肝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寄生性供血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本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寄生性血管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32例患者共见36条肝外寄生性血管,其中膈动脉(12/36);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网膜动脉(10/36);胃左动脉(6/36)占多数。6条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30条肝外营养血管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原发性肝癌,特别是晚期肝癌,寄生性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癌的TACE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超声、CT等为主要引导方式的经皮射频消融(RFA)等局部热消融技术在肝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血供丰富的较大肝癌疗效受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可有效减少肝癌的血供,并具有创伤小,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特点,成为肝癌患者姑息治疗及术前、术后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富血供肝肿瘤RFA治疗前应用TACE,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造成肿瘤缺血,进而减少血流带走热量,可扩大消融范围提高RFA疗效,是肝癌RFA联合治疗常用的方法.本文针对RFA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应用现状及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MSCTA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80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肝癌供血血管的起源、走行、形态、变异以及寄生供血、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比较MSCTA与DSA的符合情况,分析MSCTA对TACE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结果 MSCTA中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肝癌规则性供血情况下二级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7.5%、95%.MIP和VRT对三级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6.25%、75%.MSCTA与DSA对二级肝动脉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肝动脉的显示率,MIP与DSA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显示寄生动脉加支,肝动脉变异18例;DSA显示寄生动脉24支,显示肝动脉变异21例;MSCTA发现肝癌寄生动脉和肝动脉解剖变异的阳性率分别为83.3%和85.7%.MSCTA和DSA在发现寄生动脉和肝动脉解剖变异概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显示腹主动脉和腹腔干动脉在矢状面夹角狭窄4例,横断面极度左偏3例;MSCTA显示情况与DSA吻合.结论 MSCTA与DSA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能全方位详尽清晰地显示肝动脉分支的起源、走行、形态;检出肝癌变异供血动脉及肝外寄生供血动脉,显示腹腔干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对指导TACE术中插管操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癌变异性及侧枝性血供的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的动脉供血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970例肝癌供血血管DSA资料,将直接起自腹腔干及胃肠道供血动脉的变异肝动脉称为迷走肝动脉,并根据其在肝内的分布范围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迷走肝右动脉、迷走肝左动脉、迷走肝中动脉、迷走肝固有动脉、迷走肝总动脉等;将除肝动脉以外,通过肝内侧枝吻合的非肝动脉供血、及肝动脉闭塞时通过肝外侧枝为肝癌供血称为侧支型供血.并分别统计其发生率,描述其起源、走行及分布等解剖学特征.结果 970例肝癌,共发现迷走肝动脉289例(29.8%),侧枝型肝癌供血107例(11%),其中迷走肝动脉起自肠系膜动脉161例(55.7%)、胃左动脉95例(32.9%)、胃十二指肠动脉19例(6.6%)、腹腔干11例(3.8%)、胃网膜动脉3例(1.0%).结论 迷走肝动脉供血及侧枝型供血在肝癌较常见,重视这些肝癌血供对提高TACE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膈下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形成肝癌侧枝血供的因素和几率。方法在对137例患者介入治疗中,造影寻找膈下动脉,并超选形成肿瘤血供的膈下动脉,进行化疗栓塞。结果137例患者中有21例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占15.3%),其中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2例(9.5%),首次介入治疗出现膈下动脉供血3例(14.3%),2次或多次介入治疗后出现膈下动脉供血16例(76.2%)。结论膈下动脉是原发性肝癌的最重要侧枝供血动脉,经膈下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原发性肝癌成功率高而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亚段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S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93例中、晚期肝癌分为两组 ,4 8例亚段性肝动脉超选者行STACE治疗 ,4 5例未超选到位者在肝总、肝固有或肝左、右动脉内行TACE治疗。结果 STACE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优于TACE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0 .5、1、1.5、2年生存率 ,STACE组分别为10 0 %、81.3%、6 4 .6 %、5 6 .4 % ,TACE组为 86 .7% 5 1.1%、2 6 .7%、6 .7%。结论 STACE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动脉输注化疗联合热疗治疗供血动脉闭塞的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7例接受过TACE的原发性肝癌病例,腹腔动脉注入DDP60mg,5FU1000mg,MMC10mg,拔除导管压迫止血后立即在内生场热疗机上对肝区进行热疗,时间为60~90分钟/次,2次/周,每次输注化疗后热疗6~8次,热疗时直肠内温度在40.2℃~42.8℃。结果:47例患者治疗后36例肝脏肿瘤缩小,占76.6%;33例AFP阳性的患者26例转阴或明显下降。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腹腔动脉输注化疗联合热疗治疗供血动脉主干闭塞的肝癌疗效肯定,毒性较低,值得总结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 TACE 术中,锥体束 CT 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HA)在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研究。术中分别进行DSA-HA、CBCT-HA、碘油-TACE(Lip-TACE)、碘油 CBCT(Lip-CBCT)。2名有经验的介入科医师共同分析DSA-HA和CBCT-HA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供血动脉。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5个肿瘤通过金标准确定肿瘤供血动脉。 DSA-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40个,其中真阳性32个,假阳性8个。 CBCT-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72个,其中真阳性68个,假阳性4个。CBCT-HA对肿瘤供血动脉判断的灵敏度为68/75(90.7%),明显高于DSA-HA(32/75,42.7%)(P<0.001);阳性预测值(68/72,94.4%),亦高于后者(32/40,80.0%)(P=0.040)。结论 CBCT-HA对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判断明显优于传统DSA-HA,对超选择性TACE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DSA特征及急诊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DSA特征及其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B超、CT及腹腔穿刺证实14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病例,根据DSA造影显示的情况,行肝动脉或肝外寄生动脉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14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中,10例为真性出血,即造影时显示肿瘤灶周对比剂外渗,4例为隐匿性出血,即造影显示肿瘤轮廓周边血管缺损区,未见明显对比剂外渗征象,其中2例可见肝-膈分离的征象.巨块型肝癌12例,结节型仅2例.癌肿块普遍较大,直径为3~20 cm不等.11例癌肿呈局限性凸出于肝实质,边界尚光滑,肝包膜完整;2例癌肿局限于肝实质内;另1例显示为完全破裂至腹腔.14例肝癌血供均很丰富,其中4例均存在肝外寄生血管.5例门脉左支或右支存在癌栓,门脉主干尚通畅.12例患者经1次栓塞后均得到有效止血;1例患者经连续2次栓塞后才成功止血;另1例栓塞治疗后止血不满意,后行外科手术切除.13例采用介入栓塞成功止血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再多次行介入栓塞治疗,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和坏死,未见再次破裂出血,无住院死亡者.结论 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有其自身DSA特征,同时也存在一定假阴性(本组病例占40%),值得引起足够重视.急诊肝动脉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