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 134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分析 134 例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治及远期疗效, 探讨生存率与手术方式的关系及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 方法 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 1999 年 1 月至 2002 年 7 月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 134 例. 结果手术组 116 例,其中根治性切除 48 例,姑息性切除 21 例,胆道引流 47 例;非手术组 18 例.总手术率 86.6%(116/134),根治性切除率 41.2%(48/116).根治性切除组1,2,3 年生存率分别为 75.0%、45.8%、25.0%,姑息性切除组为 50%、16.7%、0,两组之间的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胆道引流组为 25%、10%、0;非手术组平均存活 5.7个月,无一例超过 1 年. 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个体化和实用性的根治性切除术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对无黄疸性慢性肝病及胃肠道症状者定期体检及必要的影象学检查, 是早期发现肝胆管癌的积极手段,赢得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 36例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式与疗效的关系 ,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选择合理的方法和改善其疗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 36例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外引流 5组 ,分析各种治疗方式与病变分型、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平均生存时间 ,根治性切除组 3 .3年 ;姑息性切除组 2 0月 ;胆肠内引流组 13月 ;金属支架内引流组 12月 ;外引流组 6 .3月。总并发症2 2 .2 %。手术死亡率 0 %。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应首选根治性切除 ,选择性的肝段切除是更合适的 ,姑息性切除的疗效优于各种内外引流术 ,胆肠吻合内引流术和金属支架内引流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治宇  叶华  陈汝福  王捷 《重庆医学》2005,34(7):1046-1048
目的比较肝门部胆管癌各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2002年12月间入院治疗的5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全组病例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5例、切除术29例、姑息性胆道引流术(包括胆肠吻合术和外引流术)18例.非手术组的平均生存期比手术组差,引流组的平均生存期比切除组差.联合肝叶切除组与肿瘤局部切除组的平均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切除手术和姑息性胆道引流手术的减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姑息性胆道引流术中,单纯内引流(胆肠吻合术)和内 外引流术相对于单独外引流来说,减黄效果较好.切除手术与引流术相比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胆道引流术中,胆肠吻合术的术后生活质量较外引流术的高.切除组中联合肝叶切除与肿瘤局部切除组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切除组与引流组的手术并发症率无统计学差异.切除组中,联合肝叶切除组与肿瘤局部切除组的手术并发症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式中,以手术切除特别是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率为高,黄疸减退情况和术后生活质量亦均较其他治疗方式好.对于无法切除的病例,姑息性胆肠吻合术,或胆肠吻合术同时做胆管内插管引流术效果比单独采用外引流术好,应尽量避免单独采用外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晚期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3年我院收治的21例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均为DukesD期或肝转移病例。行Hartmann术式5例,单腔乙状结肠造口术6例,双腔乙状结肠造口术5例。肝转移癌切除2例。其中直肠上动脉置管化疗7例,肝动脉置管化疗4例。行Hartmann术式者3年生存率为20%(1/5),肝动脉置管化疗组和直肠上动脉置管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14个月,未切除或行肝动脉置管化疗的肝转移癌及非手术治疗组平均生存期10个月。结论姑息性手术和乙状结肠造口术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直肠癌,不能切除的原发灶或肝转移灶可选择肝动脉或直肠上动脉置管化疗。姑息性手术、乙状结肠造口术及肝动脉或直肠上动脉置管化疗可解除梗阻、缓解疼痛症状,并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该院1993年1月-2004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65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5例患者中,男38例。女27例。男女之比1.4:1。手术切除26例,切除率为40.0%(26/65)。其中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切除8例。内或外引流术34例,探查性手术5例。根治性切除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0%、46.2%、15.4%;姑息性切除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43.0%、14.3%;非切除引流者1年生存率为11.0%;探查性手术者生存期均小于3个月。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平均生存时间较姑息性切除术组和非切除引流术组明显延长(P值分别为0.011、0.000)。结论根治性切除术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存活率的关健;对不能根治者行姑息性切除或引流术可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宝太  白亮  秦兆寅  都民安 《西部医学》2011,23(6):1091-1093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位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经手术治疗的老年高位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完成根治性切除7例(根治组),仅行姑息性切除10例(非根治组)。根治组中位生存期为23.2个月,非根治组中位生存期为11.3个月,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非根治组中内引流者中位生存期为12.7个月,而外引流者中位生存期仅为5.6个月,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积极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改善老年人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惟一有效方法,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适宜的肝部分切除可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姑息性切除、胆道引流特别是外引流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对延长生存期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7月收治8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3.7±2.3)个月.1年生存率为57.3%,3年生存率为29.7%.切除组(包括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的平均生存时间(19.4±2.2)个月,高于非手术切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7.2±1.2)个月(P<0.05).无血管切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23.4 ±2.1)个月,明显高于单纯门静脉切除组(15.3±1.4)个月及肝动脉切除组(9.3±0.9)个月(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分期、肿瘤直径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而病理类型、血管切除和年龄并不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手术治疗方式、肿瘤分期和肿瘤直径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3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肝转移,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尽管手术切除、化疗、射频消融术、介入治疗等手段应用于临床,但治疗效果不同,该研究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1999~2006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9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根治性切除组92例(29.2%),姑息性切除组86例(21.7%),手术探察组和支持治疗组58例(14.6%),肝动脉介入化疗组82例(20.7%),全身化疗组78例(19.7%),对其生存期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治性切除组中位期37.1个月,5年生存率为31.2%。姑息性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14.3个月,5年生存率为0。肝动脉介入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1.3个月,5年生存率为7.5%。全身化疗中位生存期18.7个月,5年生存率为0。探察组和支持治疗组中位生存期6.3个月。根治性切除组与其他组比较,中位生存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姑息性切除治疗效果并不优于辅助性治疗,对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可采用肝动脉介入化疗和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外科治疗与姑息性治疗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不同的手术方式及姑息性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治疗7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病历纪录,分析切除率、生存率等数据.结果 手术切除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60%、36.20%和10.60%,高于引流组的60.00%、14.30%和0.00%(P均小于0.05);根治性切除组的1、3、5年生存率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预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近8年来我院外科手术治疗3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比较各术式术后生存率。结果31例均为肝门部电凝锐性解剖,其中行根治性切除11例,行姑息切除9例,行周围胆管空肠吻合术7例,行U管引流术4例。根治切除、姑息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和U管引流组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分别是(38.32±26.24)个月,(16.12±14.43)个月,(4.46±3.18)个月,(3.32±3.24)个月。切除组病人的生存期显著长于姑息性手术组(P<0.01),且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根治性切除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长期生存率,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gastric cancer (GC) have dramatically declined fo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and the therapeutic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GC continue to improve. Nonetheless, GC remains a major public health issue as the fourth most common cancer and a relevant problem a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use of cancer death worldwide.[1, 2]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s are in Eastern Asia, Ea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3] Presently, the only potentially curative treatment for GC is radical gastrectomy. Despite curative resection (R0), recurrences are still common, occurring in approximately 60% of patient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GC is often advanced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4-6] Death from GC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is mostly due to recurrence as well. The GC recurrence rates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are not uniform as reported,[7] and the recurrence rate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surgery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 More than 90% of patients relapse within 5 years after surgery, and 70% relapse within 2 years. In a study by Wu et al.,[8] cumulative recurrence rates were 53.5%, 80%, 89.0%, 94.7%, 96.3%, 98%, and 99.5% at 1, 2, 3, 4, 5, 6, and 7 years, respectively. The long-term recurrence rate at 7 years was 15.8% for locoregional relapse and 34.5% for distant recurrence in a recent study.[4] These high rates of recurrence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the abundant lymphatic channels within the gastric wall, providing channels for mucosal skip lesions and numerous potential pathways of lymphatic drainage away from the stomach.[9] Both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recurrence pattern following 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conventional laparotomy according to a multicenter study.[10]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clinical status and progress of recurrence from GC following radical gastrectomy by concentrating on the patterns of recurrence,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affecting recurrence, detection of recurrence,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不同外科治疗方法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总结2000~2004年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中手术切除18例,切除率52.94%,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44.44%,切除组与引流组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6.7个月与7.8个月,二者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争取手术切除,减黄措施应首选手术内引流。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52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 ̄2004年间5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组、手术引流组、介入支架组及剖腹探查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9.08、6.6、4.3、1.2个月。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切除术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对此病患者应积极争取行根治性切除术。对不能切除病例积极行引流术治疗,以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病例临床资料,以提高诊治水平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病例临床资料,并比较不同治疗措施的疗效及肿瘤标记物水平.[结果]手术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27个月),无治疗相关并发症.有32例患者的CEA水平较发生肝转移前或者原发肿瘤手术后都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李其焕  李年丰   《中国医学工程》2009,(1):43-44,47
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5例,女2例。恶性淋巴瘤6例,血管肉瘤1例。诊断主要依据为B超和CT。手术方式采用根治性脾切除,或加联合器官切除。术后辅以化疗。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是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 3 8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 ,介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的体会 ,探讨其手术方式的选择。结果 本组切除率为 5 8% ;其中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1 5 %、5 7 6%、3 4 5 %。结论 胆门部胆管癌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疗效最好 ,姑息性切除优于内引流术 ,内引流术优于外引流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1~2013-12共收治3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中12例行根治性切除,余24例均行姑息性治疗。所有患者随访年限为1~3年,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9~46月;姑息性切除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5~31月;支架引流治疗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2~14月;而未做治疗的3例患者生存时间为27 d~5月。结论 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是本病早期发现与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的引流方法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方法将87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胸大、小肌或仅保留胸大肌)病人随机分组,分别采取皮瓣下双管负压引流(实验组)和常规腋窝负压引流(对照组)2种不同的引流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应用皮瓣下双管引流方便、可靠,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