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5例。其中 ,查出动脉瘤 15个 :颈内 -后交通动脉瘤 7个 ,前交通动脉瘤 8个 ,没有出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动脉瘤以及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 15个动脉瘤均为囊状无梭形动脉瘤。均应用可脱性弹簧圈填塞治疗 ,最少的病人填塞 2个圈 ,最多填 4个圈。结果 :15例病人全部成功 ,存活率10 0 % ,随访 1 5~ 2年 ,无再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结论 :在基层医院 ,选择恰当时机 ,患者全身状态允许以及造影显示位置合适、形态为囊性的动脉瘤填塞治疗安全可行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选自 1999- 0 2~2 0 0 4 - 0 2间 ,应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5例患者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急性期 6例。术前Hunt分级 :1例为Ⅳ级 ,5例Ⅲ级 ,9例为Ⅰ~Ⅱ级。结果  10例完全栓塞 ,5例部分栓塞。无手术死亡 ,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左侧下肢轻偏瘫 ,3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3年9月-2006年3月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5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6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于全麻下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术后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 45例颅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35个,95%栓塞6个,90%栓塞4个。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再次破裂出血,1例术后脑梗死死亡。结论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王大模  冯由军  文世全 《四川医学》2003,24(10):1046-1047
目的 研究颅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全麻下 ,全身肝素化 ,Seldinger s法 ,将微导管插至动脉瘤腔内 ,选择合适的电解可脱弹簧圈置于动脉瘤腔内进行栓塞。结果  6例动脉瘤中动脉瘤体填塞均 >85 %,2例为 10 0 %填塞。随访 4个月至 1年 ,均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 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 ,近期效果满意 ,不接触脑组织 ,对病人侵袭小。  相似文献   

6.
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999年5月-2000年10月采用GDC栓塞治疗41例43个颅内动脉瘤,男28例,女13例,年龄22-68岁,平均47.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头痛3例,术前Hunt和Hess分级,37例为Ⅰ,Ⅱ,4例Ⅲ级。结果:栓塞治疗的43个动脉瘤,完全栓塞(100%)35个,次全栓塞(90-99%)4个,不全栓塞(<90%)4个,术中血栓形成2例,经溶栓和抗凝治疗1例恢复正常,1例遗留轻偏瘫,微导丝刺破动脉瘤壁1例,致密填塞弹簧圈后治愈,弹簧圈部分脱入截瘤动脉内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100%栓塞5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术后随访1-12个月,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的进步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系统的不断升级,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使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不断扩大,相关学科医生及患者群体对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增多,使更多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治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Hunt-Hess Ⅰ~Ⅴ级破裂动脉瘤患者63例,64个颅内动脉瘤,并对其中的50例患者于急性期(3 d内) 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使颅内动脉瘤获得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1,2]。我们于1998年8~11月对2例颅内动脉瘤施行了机械性可脱微弹簧圈(MDS)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例1,女性,35岁。因头痛、头晕和视力下降,经头颅MRI检查疑颅内动脉瘤收入院。既往无蛛网膜出血史。入院神经系统检查(-)。头颅MRI扫描显示左鞍旁类圆形影,有明显增强效应。入院后第2天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囊状动脉瘤。动脉瘤直径为15mm,瘤蒂窄小,瘤体指向左后外方(图1)。图1 左颈内动脉造影(正斜位…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AN)是二大卒中性脑血管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但因再出血及血管痉挛等原因使手术具有较大的风险。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适应范围广,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正逐渐被临床医生接受。我院于2002年6月-004年6月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7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7例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后生命能力评分(ADL)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影像学检查35例致密填塞,2例动脉瘤大部分填塞,无异位填塞和永久并发症,无死亡。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死、致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秦伟  胡天刚  王海英  漆素兰  姜扬 《西部医学》2013,25(7):1076-1077,108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瘤体,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40例患者栓塞成功39例(97.5%),1例行手术夹闭。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应用微导管技术对14例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治疗。结果 14例全部栓塞成功,无死亡病例。大部分患者恢复正常,Hunt-Hess4-5级的患者恢复到生活自理。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1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100%栓塞11例,95%栓塞2例,90%栓塞3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处理方法。方法 显微镜下开放相应的脑池 ,以降低颅内压。控制低血压在 9 3~ 10 3kPa左右 ,阻断血运后处理。结果  14例中恢复生活自理 6例 ,部分偏瘫 3例 ,运动性失语 2例 ,去大脑颈直 1例 ,死亡 1例。结论 对颅内动脉手术应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 ,动脉瘤术中破裂是可以避免的。一旦破裂 ,应正确处理 ,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刘秀娟  魏庆堂 《黑龙江医学》2004,28(12):898-90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对脑动脉瘤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6例疑诊脑动脉瘤患者行MSCTA检查 ,后处理采用遮盖容积重建 (Shadedvolumerendering ,SVR) ,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 ,MIP) ,CT仿真内窥镜 (CTvirtualendoscopyCTVE) ,曲面重建 (Curvedplanerrendering ,CPR) ;其中 ,35例同时行DSA检查和手术治疗 ,将MSCTA与DSA及手术对照。结果  35例患者手术证实的 4 0个动脉瘤中 ,MSCTA共发现动脉瘤 38个 ,漏诊 3例 ,误诊 1例 ,与DSA和手术相比 ,MS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 92 .5 %、90 %。MSCT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解剖关系 ,MSCTA图像显示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 MSCTA对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高 ,其无创、快速、经济、准确 ,可作为脑动脉瘤术前首选的检查方法和用于术后复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GDC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GDC栓塞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死亡率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术后死亡2例,术后随访1—2年,无再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例,病死率6.7%;对照组病程中死亡5例,随访1—2年再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4例,病死率3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GDC早期栓塞能显著降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 自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我院经全脑造影(DSA)诊断12例动脉瘤。其中5例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的标准GDC栓塞治疗。术前和术后即刻全脑DSA对比,并对临床症状的恢复进行连续的随访。结果 术后即刻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体被栓塞材料(GDC)致密填塞。5例患者随访均恢复良好,生活自理。结论 颅内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动脉瘤再破裂出血,为进一步治疗脑血管痉挛及其症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GDC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术中破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脑动脉瘤在GDC栓塞术中破裂的表现、危险因素、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38例经GDC治疗的脑动脉瘤 ,术中破裂 3例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结果 :GDC治疗动脉瘤术中破裂发生的几率较小。其危险因素有 :伴假性动脉瘤 ;直径 <4mm ;多次SAH或近期曾破裂。经静注鱼精蛋白、继续填充GDC及处理CVS后 ,2例痊愈 ,1例死亡。结论 :GDC是治疗动脉瘤一种安全的方法。对存在危险因素应警惕发生术中破裂。一旦发生后经正确处理大多数能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0.
龙丰云  严蓉  陈弘  高巨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52-1353,1449
目的探讨双管喉罩置入全身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PLMA组,n=30)和气管插管组(TT组,n=30),监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置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1 min(T1)、置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2)、置入后5 min(T3)、拔喉罩或导管即刻(T4)、拔除后5min(T5)时HR、MAP的变化;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的总泵入量;记录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前后是否出现呛咳、体动、反流、恶心、呕吐、误吸等;术后随访有无咽喉痛、腹胀、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结果 PLMA组在T2、T3、T4、T5各时点的HR、MAP值较TT组有明显的降低(P<0.05);PLMA组患者术中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的总用药量明显低于TT组(P<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管喉罩全麻能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效地减少麻醉用药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