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假体无菌性松动,为此许多不同特质的关节假体界面被研究利用,陶瓷对陶瓷型假体就是其中的一种。观察陶瓷-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短期疗效,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06-01/2008-12对23例(28髋)采用陶瓷-陶瓷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随访,所有关节假体均使用BiCONTACT®全陶瓷关节假体。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应用股骨Gruen与髋臼Delee-Charnly分区方法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8个月。患者Harris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9.45分提高至置换后平均88.57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影像学上无明显的假体松动、下沉。结论: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新型陶瓷-陶瓷假体短期随访置换效果良好,影像学表现无明显松动。 相似文献
2.
实验设计制作了一种股骨头表面置换假体,于 2002-01/2005-12在安阳市人民医院骨科进行了28例股骨头表面置换。置换前CT测得健侧股骨头直径,按测得值和±1 mm来选取假体。置换采用完全的肌肉间隙入路,以股骨头圆韧带窝顶点为标记,根据自行测量的股骨头中心点与圆韧带窝顶点的关系来确定股骨头中心点。置换中再次测量股骨头直径,使假体和髋臼达到精密匹配。置换后24-48个月复查X射线片显示假体无松动,位置良好,与髋臼完全匹配,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功能评价根据Harris评分法,置换前平均得分63分,置换后评分91.5分。优2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86%。证实股骨头表面置换为比较年轻的ARCO 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转子间骨折采用一次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选择1998-07/2006-09河南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合并转子部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8~65岁;病程5~20年。对患者行一次性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瑞士普鲁斯全生物型人工关节。
结果:1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 最短随访2年,最长随访9年。置换后4 个月X 射线片检查示骨折端均愈合,假体形态及位置良好,无髋臼磨损及假体脱位。术后5个月患者均能生活自理。术后2年参照Harris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评分平均90.8分,优7例,良3例,中 1例,差1例,优良率83.3%。
结论:采用一次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恢复髋关节功能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2004-04/2007-0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收治的ARCO分期为Ⅳ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8例(49髋),平均年龄38.3岁。均行髋关节表面置换,单侧置换27例,双侧置换11例。随访1~3年,无需要进行翻修的病例;置换后均无感染、脱位及神经和血管损伤,未发生股骨颈骨折;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移位,股骨近端、髋臼无骨吸收和骨溶解;置换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从置换前平均31.7分增至93.5分,证明髋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中晚期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Crowe Ⅱ、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发育差,且受股骨头蚀损影响,外侧壁常有缺损,因此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自体植骨、假臼重建。
目的:观察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7-03/2009-11四川省骨科医院髋部创伤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15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7±0.8) cm,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1.6±12.8)分。术中15髋采用标准全髋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置换后随访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和股骨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双下肢长度。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一两年,平均1年。置换后12个月X射线平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0.8±0.3) cm,Harris评分为(89.3±6.5)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X射线平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提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 相似文献
6.
背景: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后可能需行多次翻修,近年来保留股骨颈甚至股骨头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重建效果得到了普遍认可。
目的:采取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无柄关节以及表面置换方案治疗股骨头坏死,比较分析其治疗效果以及重建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07-07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7例,根据病情分组治疗,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22例,无柄关节组20例,表面置换组25例,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置换前、置换后1年及2年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Harris髋关节评分、髋关节X射线片、髋关节与假体相关不良事件以及翻修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表面置换组无翻修,Harris评分高于无柄关节组及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P < 0.05);无柄关节组翻修1例;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翻修2例。提示与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及无柄关节置换相比,表面置换对于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有着明显的优势,并发症少,翻修率低,对于年轻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体外冲击波重建骨组织结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复习体外冲击波的治疗原理,探讨体外冲击波重建骨组织结构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①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0/2007与体外冲击波重建骨组织结构相关文献。②收集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000-01/2007-09 收治,利用液电式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的64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Ficat分期Ⅰ、Ⅱ、III期患者,其中双侧发病者43 例,单侧发病者21例;应用激素者52例,有外伤史者12 例。③结合文献和作者的治疗体会,阐述体外冲击波重建骨组织结构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的应用价值。
结果:①作者治疗体会:64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经冲击波治疗4~6次,56 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为87.5%;经2~4 年随访观察无复发,36例3年后复查表现患侧股骨头密度略增高,无股骨头进一步塌陷现象。②结合文献讨论:冲击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理可能包括刺激血管再生、诱导骨生长、改变组织结构及重建骨骼等,其优势在于损伤轻微,一般采用简单麻醉或不必麻醉,治疗时间短、风险小,无需特殊的术后处理,且术后恢复较快,治疗费用远低于开放式手术。
结论: 体外冲击波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促进破坏区愈合有确切疗效,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提供了一种非侵袭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较快速地重建髋关节功能,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理想而可靠的方法。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1990/2011-03,Ovid检索平台),Embase (1984/2011-03),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Issue 2,2011),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6/2011-03)。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 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1.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但在需二次手术人数、术后发生脱位人数、1年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全髋关节置换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均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较国内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2010-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2010-04)、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2010-04)及所有关于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假体关节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现并发症、髋关节残余疼痛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纳入7个临床对照研究,共624例高龄患者(>60岁)。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实验组32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295例。Meta分析发现:①全髋关节置换组在疗效上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OR=2.88和95%可信区间为(1.84, 4.49),P < 0.05]。②实验组手术时间上长于对照组[WMD=43.35和95%可信区间为(23.96,62.74),P < 0.05]。③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WMD=336.36和95%可信区间为(196.34,476.37),P < 0.05]。④两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0.54和95%可信区间为(0.29,1.02),P > 0.05]。⑤实验组髋关节残余痛少于对照组[OR=0.30和95%可信区间为(0.18, 0.50),P < 0.05]。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更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尤其适用于原发髋关节疾病和较强活动能力者。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持续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该谨慎。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论证强度较弱,尚需开展和设计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已经成为改善严重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选择,但与其他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存在较高的危险因素。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
方法:对24例(33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拄拐9例,轮椅1例;严重疼痛22例;10例(15髋)关节强直。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41.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5.4°。所用假体包括生物型18例(24髋)、骨水泥型3例(5髋)、混合型3例(4髋),均为金属合金股骨柄对高分子聚乙烯内衬(摩擦界面)。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3个月。最后一次随访,28髋(84.9%)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单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自由行走,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0.1分,其中优10髋,良18髋,可4髋,差1髋,优良率84.8%;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59.6°;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 < 0.05)。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为87.5 %。2髋(6.1%)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Ⅲ级。无脱位、感染、骨折、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下沉,尚无患者进行翻修。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学术背景: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Legg-Calvé-Perthes病,目前病因仍不清楚,疾病分型和治疗方式不统一,预后结果也不同。因而在病程活动期需要一种简单、实用、可靠的临床分型来指导治疗,预测结果。
目的:总结和分析临床上常用的Legg-Calvé-Perthes病分型标准和各自的优缺点,为预测结果以及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检索策略:由本文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70-01/2007-09有关Perthes病分型标准方面的文献,检索词“Perthes,classific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Perthes病的X射线、骨扫描和MRI分型标准。②各分型可靠性及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有关Perthes病分型标准方面的文献7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32篇。
文献评价:纳入的32篇文献中有关X射线检查方面的文献24篇,有关骨扫描成像方面的文献4篇,有关MRI成像方面的文献4篇。
资料综合:Legg-Calvé-Perthes病临床分型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但结论尚不一致。可靠而统一的临床分型有助于骨科医生早期发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早采取治疗措施,从而预防股骨头的畸形变。理想的分型标准应该可以在病程早期应用,可靠性和一致性好,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结论:Legg-Calvé-Perthes病X射线分型在临床上比较常用,但难以在病程早期使用。骨扫描可以提前预测结果,但存在辐射危险性。MRI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高,发现头坏死塌陷征象早,MRI分型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利用价值,但尚需长期的临床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普伐他汀可通过上调内源性骨形成蛋白2、核心结合因子α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促进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坏死股骨头修复的作用。
目的:验证性观察普伐他汀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的超微结构改变。
方法:将80只新西兰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8只,实验组62只。实验组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造模第5周,以随机数字表法分配36只模型兔至模型组和他汀组,每组18只。他汀组以普伐他汀(1.2 mg/kg)1次/d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造模后8,12,16周,截取股骨头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模型组骨细胞变性坏死严重,大部分骨陷窝内骨细胞消失,残存的骨细胞内脂肪沉积增多;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骨细胞受损程度较轻,形态基本正常,胞浆内脂肪沉积少。说明普伐他汀可有效促进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坏死股骨头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股骨头坏死塌陷就意味着软骨下骨板的力学性能失效,最终会导致受累的髋关节功能障碍。
目的:测量真实坏死股骨头的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占整个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分析股骨头坏死病灶大小和部位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10/2007-10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解剖教研室完成。
对象:选择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2例15髋,男9例,女3例,年龄41~59岁。
方法:将坏死股骨头用1 mm厚手动钢锯冠状位均匀劈成10等份,将锯开的股骨头放入标有刻度的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体积;在每层断面上仔细辨认股骨头坏死反应性增生的硬化带,其内测缘即为股骨头坏死的边界,用尖嘴咬骨钳咬除股骨头坏死部分,然后将去除坏死后的股骨头放入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
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头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比测量结果。②坏死体积比例与坏死股骨头数目关系。
结果:股骨头劈开后测量整个股骨头的平均体积为50.0 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平均体积为21.6 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体积与整个股骨头的体积比平均值为43.5%。股骨头坏死体积比在40%以上的有9髋,30%~40%有4髋,30%以下的有2髋。
结论:坏死病灶的大小与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当坏死病灶体积大于30%时,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高达87%,具有高风险塌陷;小于30%时,坏死病灶的位置对病情进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激素的应用已经成为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的首要原因。
目的:拟应用马血清与皮质醇激素联合制备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模型,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激素联合马血清组静脉注射马血清10 mL/kg,3周后再次注射马血清6 mL/kg,再2周后注射甲强龙45 mg/kg,1次/d,连续5 d。激素组注射甲强龙45 mg/kg,1次/d,连续5 d。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激素给予前及激素注射后1,3,7和14 d检测定血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于激素注射后第2、4、8周行股骨头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和激素组大白兔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分别于激素注射后1 d 和3 d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MRI检测结果显示,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大白兔股骨头于激素注射后第4周出现坏死信号;激素组第8周出现坏死信号。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大白兔于激素注射第4周时股骨头出现骨小梁部分变细、断裂,空骨陷窝增加;第8周骨小梁稀疏、破碎,脂肪细胞增大,空骨陷窝明显增大。激素组病理坏死程度各时段均较激素联合马血清组轻。结果表明,激素联合马血清方法可成功制备股骨头坏死早期模型。 相似文献
15.
Total and free protein 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
目的:评估骨小梁钽金属棒治疗早期非塌陷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坏死股骨头的影像转归。
方法::自2008年3月到2009年8月,采用骨小梁钽金属棒植入治疗ARCO分期I.II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7例,,所有病例常规进行术前术后harris评分,x光拍片, MRI检查,术中取坏死组织活检。术后预防感染3天,患髋避免负重3月。
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切口I期愈合,无感染并发症,全部7例获得6-13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前harris评分 (65.4?.1)分,术后两周平均(72.6?.9)分,术后10月平均(81..3?.5)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结果提示全部7例钽棒位置良好,6例患者坏死股骨头无塌陷,一例在术后4月出现塌陷,但术后8-12月塌陷并未加重,疼痛持续缓解。
结论:骨小梁钽金属棒植入能有效延缓股骨头缺血坏死病程,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及提高髋关节功能。钽棒植入后仍然可能存在股骨头塌陷,但塌陷程度较轻并趋于停止,可能与假体植入位置和股骨头坏死范围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股骨头缺血和骨细胞坏死的病理过程,是骨科难治疾病之一。近年来细胞因子与基因治疗作为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股骨头坏死的研究中应用颇多。多种细胞因子及其转导入种子细胞的基因可以不同程度促进血管重建与骨修复,从而恢复股骨头血供及修复骨坏死。目前的研究还多处于实验阶段,如何延长转入基因表达时间,如何选择一种低毒、低免疫反应载体与支架材料的选择等问题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